在一个物欲横流的大变革年代里,精神的坚守才是最可贵的。
持续一年多的采访、思考与写作,深度接触到了一大批国企海外职工的精神世界,听到无数真诚的述说,见过多次男人的泪水,我的心灵曾多次被震撼。多年前我就到过非洲采访,耳闻目睹的现状使我真切地懂得一个中国人要在那里生活、工作、发展有多么不易,况且我采访的这批人都是在非洲奋斗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人。在海外,他们不是传说,他们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代表,同时又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个人。当最后完成这一批第35篇报告文学的终稿时,回头翻阅自己写就的这20多万文字,突然发现的一个现象让我非常惊讶:我笔下的这35位主人公,尽管有着不同的经历、业绩或职务,但是有两点是大多数人共有的,其一是绝大多数在海外奋斗多年且贡献颇多的人当年都是贫寒出身的农村孩子;其二是无论他们是总经理、副总经理还是总工程师,大多数在海外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职称不高,也就是个工程师而已。我很震惊,同时对于他们越发敬重。采访交流中的确曾有委屈、曾有泪水,然而他们那些流过心头的泪水和委屈都化成了一个目标——继续在海外奋斗下去。我不能不反复记起鲁迅先生的话:“真正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果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
据了解,中国国有企业如今已经不存在什么“五百强”了,目前国资委下属的国企仅有117家,真正是“天之骄子”了。在这种格局中,国企具有怎样的社会责任感,国企领导者具备什么样的文化素质,国企的企业文化在哪个层面,恐怕就影响甚大了。仅就文化而言,我历来认为一个大企业的领导者(或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等),首先应当是个合格的培训师,能在精神层面和思想领域影响下属及整个团队。企业领导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带出一个社会公认的精英团队,而是带出一个利益共享的团伙。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文化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有句话是这样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有了这次采访的底子,我相信,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海外也不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