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海湾战争中的地面作战
28731000000002

第2章 动荡不安的中东(2)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居住过。据考证,巴勒斯坦最早的土著居民是阿拉伯半岛上的游牧部落“迦南人”和后来爱琴海沿岸迁徙来的“腓尼基人”。公元前20~13世纪,他们就在此建立了城市国家,巴勒斯坦就是因腓尼基人的国家而得名的(在希腊语中,巴勒斯坦的意思是“腓尼基人的土地”)。腓尼基人的后裔就是今天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而今天居住在以色列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是三千多年前的希伯莱人的后裔。公元前12世纪,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巴勒斯坦来的希伯莱人征服了迦南人的国家,建立了“希伯莱王国”。后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太王国。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了犹太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国家马卡比王朝,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从此流落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各国。公元7世纪,整个中东地区都成了阿拉伯大帝国的疆土,此后,巴勒斯坦一直为阿拉伯人居住。然而,流落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几千年来仍未完全同化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国家和民族,而且勤俭克己,在工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积敛了巨额财富,因此而深遭忌恨和排挤。近代以来,在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都发生过不同规模的排犹运动。犹太人不堪忍受残酷迫害,终于在19世纪末发起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897年在瑞土巴塞尔举行的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通过的运动纲领中载明,该运动的目的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使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能重返自己的家园。1916年,英国占领了巴勒斯坦。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相贝尔福致信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犹太大财阀罗思柴尔德,通知他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史称“贝尔福宣言”)。1919年美国在巴黎和会上也表明了同样的态度。1922年7月,国际联盟在将巴勒斯坦交英国委任统治的训令中,认可和批准了“贝尔福宣言”。从此,这就成了犹太人的法宝。他们仰仗西方帝国主义的支持,回到巴勒斯坦驱赶住在那里的阿拉伯人、扩张地盘,准备建立自己的国家,阿以矛盾就这样激化起来。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支持下,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了关于结束英国委任统治和在巴勒斯坦实行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英国的委任统治应在1948年8月1日以前结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而根据这个决议对拟议中的两国领土面积的划分,犹太人占了大便宜。在当时居住于巴勒斯坦的180多万人中,犹太人只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而决议划归他们的土地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且多为肥沃的沿海平原地带,相反,占当时巴勒斯坦总人口2/3还多的阿拉伯人,得到的土地仅占总面积的43.88%,且多是贫脊的丘陵地带。犹太人对此相当满意,遂于1948年5月14日在特拉维夫宣布成立以色列国。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及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对此深表愤慨,拒绝接受该决议。成立不久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于1947年12月17日发表了一个“反对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的声明”,称“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意旨,决战至最后胜利”。从此开始了阿以之间永无休止的武装冲突,40多年来,共进行过4次大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爆发于1948年5月15日。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在特拉维夫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周围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军队便于当天开进了分治决议划归阿拉伯国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土地,并试图阻止犹太人建国。第二天,5月15日,双方即发生武装冲突,战争开始,以色列人由于有美国的支持,且军事上预先作了准备,加之阿拉伯国家内部的不团结,战争断断续续打了近一年,到1949年初,只有埃及一家还在坚持与以色列作战。1949年2月24日,埃以双方在希腊的罗得岛签订停战协定。这之后,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也分别于3月、4月和7月与以签订停战协定,至此,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这次战争的结果是以阿拉伯的失败而告终的,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占领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其实际控制的土地面积由分治决议划归它的14500平方公里扩大到20850平方公里。战争给这个地区留下了一条根据占领现状确定的不合理的停火线,并造成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更为严重的是,以色列人占领了耶路撒冷新城,并于1950年宣布将其定为首都,将大部分政府机关由特拉维夫迁至该城。阿拉伯人丧失了大片土地,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又丢失了圣城耶路撒冷,蒙受着巨大的耻辱。这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于1956年10月31日,其直接导因是埃及将苏伊土运河国有化的行动。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发布命令,宣布在苏伊士地区恢复埃及主权,将英、法两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使英、法恼羞成怒,遂唆使以色列于同年10月29日入侵埃及。第二天,英、法即对埃及发出最后通牒,借口保护运河通航自由,要求占领苏伊士运河区的3个主要港口,被埃及政府拒绝。10月31日,英、法对埃及发动海空袭击,战争全面爆发。这次战争只持续了一个星期。11月6日,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实现了停火。12月底,英法军队撤出埃及,战争结束,但以色列军队—直赖到1957年3月才撤走。这次战争英、法虽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的,但中东形势却因此而更加复杂:停火是在美苏两家的联合干预下实现的,英、法势力从中东撤退后,中东从此便落入了美苏的控制中,进一步的动荡不可避免;以色列虽从西奈半岛败退,但却获得了蒂朗海峡的航行权,联合国监督停火部队进驻西奈,使埃以军队脱离接触,实际上是为以色列解除了一个最大的威胁,使它可以放手向北扩张。因为,就其实力而言,埃及是当时阿拉伯国家中惟一可在军事上对以形成威慑的国家。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爆发于1967年6月5日,是以色列发动的一次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1967年6月5日凌晨,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向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战争开始,阿拉伯国家被苏联所蒙蔽,对战争没有准备,严重受挫。这次战争持续了一周,以色列即占领了约旦河西岸的加沙地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岛及耶路撒冷旧城,面积达65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分治决议划归它的土地面积的近6倍。联合国安理会在战争爆发后的7日和8日两次通过停火决议,迫使阿拉伯国家在丧失大片土地的情况下接受无条件停火,战争以阿拉伯的失败而告终。这次战争又使50多万阿拉伯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尽管联合国安理会于1967年11月22日通过了要求以色列撤出全部被占领土的242号决议,但除西奈半岛于1982年归还埃及外,其余至今仍在它的占领之下。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爆发于1973年10月,它是阿拉伯国家为报仇雪耻、收复失地而发动的战争。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教的赎罪日,这一天,以色列全国的各种社会活动完全停止,且又是周末,埃及和叙利亚军队从南北两个方向对以色列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使以军在战争初期遭到沉重打击。但后来美苏插手干预使以色列赢得了战机,反攻得手,战局迅速变得对埃、叙不利,联合国安理会又于10月22日通过33号决议,要求就地实现停火,战争结束。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虽取得了最初的胜利,并首次运用“石油武器”打击了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但被占领土的局面及巴勒斯坦难民的处境未有根本改观。此后,随着埃以、埃叙脱离接触协议的达成,阿拉伯阵营逐渐分裂,巴解处境日益困难,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时期。直到今天,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仍遥遥无期。

黎巴嫩问题

在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之外,中东地区的又一热点是黎巴嫩问题。黎巴嫩是一个面积仅1.04万平方公里,人口315万的阿拉伯小国。其首都贝鲁特面临地中海,背靠黎巴嫩山,海岸线蜿延曲折,遍布优良港湾和美丽的沙滩。城内不仅有许多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古迹,而且现代物质文明也颇为发达,到处都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娱乐场所。因此,贝鲁特向来为国际游客所亲睐,五、六十年代,曾以“东方巴黎”的美称扬名世界。然而,近年来,由于旷日持久的战乱,这座美丽的城市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今天,在西方人的眼中,她几乎已成了恐怖和死亡之城。

黎巴嫩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黎内部各派之间因争权夺利而导致的长达15年的黎巴嫩内战,二是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入侵,从这个意义上讲,黎巴嫩问题也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黎巴嫩问题中既有权力之争,又有教派冲突;既是内部斗争,又有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干涉;既是本地区内各种力量的较量,又有大国争霸的背景。矛盾错综复杂,局势长期动荡,加上暗杀、绑架、爆炸等恐怖活动的盛行,因此,虽弹丸之地,却经常是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

在黎巴嫩全国的315万人口中,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其余有土耳其人、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等。居民中51.1%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分属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等三个主要派别,48.9%的人信奉基督教,分属马龙派、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四个主要派别。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自然是对头,冲突不可避免,而更激烈的冲突在于,一种宗教内部各派之间的正统之争。为了适应议会政治斗争的需要,各教派都以自己的信仰为基础,成立了政党,而且几乎每个党都有自己的民兵组织,以武装斗争配合议会内的政治斗争。今天,在小小的黎巴嫩,共有大小教派17个,政党130个,有影响的民兵组织22个,教派众多,党派林立,权争派斗是黎巴嫩内战的主要根源。1943年11月,黎巴嫩从法国的委任统治下独立前,为了组成新的民族团结政府,各教派依据当时的实力对比,达成权力分配协议,从而为以后的内部争斗埋下了隐患。

恐怖活动

中东也是国际恐怖活动最猖獗的地区。在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恐怖组织。在该地区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都设有恐怖组织的训练基地。据美国国务院每年发表的有关国际恐怖活动的年度报告透露,自1985年以来,由于国际社会采取了较为有效的反恐怖行动,从世界范围看,恐怖活动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发案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中东地区的恐怖活动却愈来愈频繁。1985年,全世界发生恐怖活动共800起,其中有264起发生在中东,1986年世界降到782起,中东增至357起,1987年,世界是774起,中东为360起,1988年世界为855起,中东313起。这还不算中东的恐怖组织在世界其它地区的恐怖活动。据估计,五年来,直接或间接地死伤于中东地区恐怖组织之手的人质每年都在1000人左右。当初,在贝鲁特的美国大学开办时,应聘前往执教的美国人趋之若鹜,然而,近年来,随着美国大学逐渐成为恐怖分子的主要目标,这所大学几乎难以维持。在1982年,执教于贝鲁特美国大学的美籍教授有70人,而到五年后的1987年,仅剩下两名女教授了,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被恐怖分子绑架后惨遭杀害,另外一些人则惊恐万分地逃离了那个国家。1987年1月,为了营救被扣的西方人质,英国圣公会代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特使维特到达贝鲁特西区,两天后即遭绑架,至今下落不明。过去,有“东方巴黎”美称的贝鲁特被西方外交官认为是在东方任职的理想去处,今天,大部分西方外交官和新闻记者已视此为畏途。

除此而外,在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还有一些矛盾在此是必须提及的。在1979年的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签订后,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与埃及断交,埃及被逐出阿拉伯世界。自那时以来,以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温和派同以叙利亚、伊拉克为代表的阿拉伯激进派的矛盾日趋明朗。1981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遭恐怖分子暗杀的当天,在贝鲁特、大马士革、的黎波里和巴格达街头,到处都有为此而欢呼雀跃的人群。在海湾,伊拉克、也门等不那么富足的产油国对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暴富的石油王国嫉恨如仇,不断提出均贫富的要求。在两伊之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称霸阿拉伯世界的野心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阿拉伯大一统目标一直在进行殊死的搏斗。同是阿拉伯激进派国家,同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的国家,叙利亚同伊拉克的复兴党之间的“正统”之争也几乎使这两个国家兵刃相见………

这就是中东,一个被恐怖笼罩的世界,一片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一个被纠纷、战乱、分裂的信仰、毫无道理的贫困和莫明其妙的富足折磨得精疲力竭的人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比中东受到过更多的重视,也没有哪一个地区比中东遭受过更大的劫掠和破坏。今天,海湾危机在中东的爆发,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中东地区政治、经济、民族、宗教、东西方冲突长期发展的产物。作为战后40多年来世界政治中的超热点地区,今天,中东处在这样的关头:它展现着旧时代的最后残余,并可能孕育新时代的最初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