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字海寻趣
2872800000005

第5章 "人"的文字趣解(1)

何为"人"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名言:人类乃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人"的造字和演变过程里可以证实这一论点。

"人"字从甲骨文至现今的楷书均为象形字,几千年来,"人"字由最早的图形化经过线条化变为今天的笔画化(一撇一捺)。"人"字形体的发展,"人"字的象形意义减弱。"人"字发展到隶书阶段,已将"人"字线条化变成笔画化,"人"字形体就此定型。

"人"的本义就是人类,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表现在"人"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造"人"字时特别强调手、脚。"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正是由于人能够运用自己的手去制造工具。此外,还因为人能直立行走,所以,古人在造"人"字时便以侧面站立的人为字的形体。

解说人的"目""面""眉"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看到这个谜语,很多人都会心地一笑:呵,这不是眼睛吗?是的,这个谜语正是生动地描述了眼睛的形状。在人的五官中,眼睛是最传神的,民间有"目为检察官"的说法。在古代,人们根据眼睛的外形创造了"目"字。

甲骨文、金文中"目"字的写法基本一样,是一只横置的眼睛的形状,篆书变为竖起来的眼睛,此后,"目"字变化不大。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相貌时,常常说"眉清目秀",可见,眉毛对人相貌的影响同眼睛一样重要。古人造"眉"字,也是采用了象形法。俗话说"画龙点睛",人的面目因眼睛而生动,这个道理在古人造的"面"字中可以看出来。从古至今,"面"字中始终有"目"的影子。在生活中,"面目"两字常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面貌,例如面目全非、面目一新等。

难舍难分的"自"与"鼻"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墙上的神谕是"认识你自己"。且不说认识自己,单看"自己"的"自"字,你认识吗?

看到上图,很多人会说,这不是一个鼻子的形状吗?它上面的一竖是人高高的鼻梁,最下面是鼻孔,中间还把鼻子上的横级和两旁的鼻翼也描绘了出来。这其实是"自"字的古文字,"自"原为鼻子,《说文解字·自部》:"自,鼻也,象鼻形。"下图即为"自"字各个发展阶段的形状。

在甲骨文辞里,"自"虽然有时作"鼻子"用,但绝大多部被借来作第一人称表示"我",因为古人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往往用手指点点鼻子来表示。今天,一般人们都还有以手指鼻子表示"自己"的习惯。

正如上文所述,在古代曾经有一个时期,"自"字既是"鼻子"又是"自己",这样当然不大方便。所以古人便另创了一个以"自"表意以"卑"发音的形声字"鼻",把"自""鼻"二字区别开来。

趣谈"口"字

先让你做一道脑筋急转弯题:一个女孩一生当中,她脸上的某一个部位,爸爸碰过两次,妈妈碰过两次,男朋友碰过一次,老公一次也没有碰过。这是哪个部位?

再让你猜一则谜语:高高山头有口井,不见清泉不见影,四周玉石密密砌,唯有鲤鱼中间行。这是什么?

你猜出来了吗?答案是:口。

《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其意思是,口是人们用来进食和讲话的器官,故有口为出纳官的说法。

"口"字一望便知是一个象形字,像人的嘴巴。甲骨文的"口"更像一张嘴巴,上下唇及口角均描绘得惟妙惟肖。

由于"口"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人只一口,故以"口"作为计数单位。"口"字还引申为指"人"或"人口"的意思。如《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其意思是:一户有百亩的耕地,统治者们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那么几个人的家庭就可以吃饱不挨饿。

此外,与"口"有关的字大都为"口"字旁,如吻、吃、喝、唱等。

"言"字为何意

在我国民间风俗中,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传说这一天家中的灶王爷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地上人一年间行事的善恶好坏,所以每年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都要敬灶王爷吃糖瓜,还要在灶台上贴一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搬弄人间是非。对联中的"言"字为何意呢?

甲骨文、金文的"言"字,下面部分是口舌的象形,而在舌头之上加一短横作为指示符号,表示人张口摇舌正在说话的意思,因此"言"字的本义是说话。在古代文献里,"言"不仅可以表示说话,还可以表示向人提问,这是比较特殊的用法。"言"字还引申为名词,指说话的内容,例如"言简意赅",指言语简练而意思完备,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作为名词的"言",还可以起到量词的作用,用来表示口语或文章中的字数或句子数,如"五言诗""七言诗",就是指五个字一句或七个字一句的诗体,"言"指字数。

"牙"字的延伸

首先来看这样一则谜语:上下两队兵,守在大门口,谁要跑进来,必定碎成粉。相信很多人很容易就能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是:牙齿。的确,牙齿是我们最熟悉的人体器官,牙齿是人体消化系统的第一道关口,而当人们讲话和微笑时,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更能彰显人的健康和美丽。那么,从字源分析"牙"字又是如何呢?

甲骨文和金文的"牙"字字形是上下牙咬合的形象。《说文解字》云:"牙,牡齿也。像上下交错之形。"本义是人的牙齿。引申义有动物的牙齿,像牙齿的物品,帮手等。例如,"牙口"是指牲口的年龄,又指老年人牙齿的咀嚼力;"爪牙"比喻随从、差役,等等。旧时还把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而从中取利的妇女称为牙婆,是三姑六婆其中之一,这种职业是中国古时之等级制度、奴隶制度和婚姻制度的产物,现在早已废弃。

"心"--浪花点点过船舷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健康的心脏是人体青春和活力的标志,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心脏的重要性,他们还误认为心脏是人的思维器官,把思想、感情等都说成是"心"。那么,"心"字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心"是一个古老的象形字,心脏在人体的中央位置,故心还有中央、中心之义。如核心、掌心、江心,等等。

古人造字,凡从心和它的偏旁(忄)的字,大都与人的思想、意念和感情有关,如:志、忠、性、怕、恭、忝等。

关于"心"字有这样一个典故:相传,一年清明,晚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相邀漫步郊游,最后在村头临江小酒店落座。皮日休见细雨霏霏,他临风一酹,指着江中小舟,随口吟出五绝一首:

细雨洒轻舟,一点落舟前,一点落舟中,一点落舟后。

吟罢,让陆龟蒙猜出一个汉字。自幼享有盛才之誉的陆龟蒙,顿即领会,但并未直言相答,笑着说:"请仁兄也听我赋一联句:月伴三里如弯镰,浪花点点过船舷。"皮日休一听,连连点头抚掌,当即,敬其一杯。原来,两人的谜底都是一个"心"字。

"手"--人类进化的急先锋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大约500万年到2000万年前的森林古猿。大约1000万年前,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古猿为了觅取新的食物和抵御野兽,前肢渐渐解脱出来,开始了直立行走。以后,前肢就从事一种专门的动作,如持石块打击野兽,或用石块碰砸石块制作工具,逐渐变成了人的手臂和手。由于不断地使用手,所以人类逐渐得到进化,可以说,手是人类形成的关键。

"手"字是个象形字,金文的"手"字,正像一只人手的形状,上面的分支代表五个手指,下面是手臂。后来篆书的写法仍旧延续了金文的象形意味,隶变后,"手"字已经演变成现在的模样。

手的本义是人体上肢腕以下能够持物的部分,多用作名词。手的引申义很多,例如"手下",指所属的人,犹部下。"手册"指记事小本,也称各种专业资料或一般知识性小册子。人们还把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称为"手",例如"能手""多面手""选手""好手",等等。"手"可作偏旁,在汉字中,凡从手的字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打、拍、扶、拿等。

男性生殖崇拜下的"且"与"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