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字海寻趣
2872800000026

第26章 沧海桑田"字"变幻(1)

"州"--人类对洪水的记忆

近代的地质学、气象学及古生物学研究证明,远古洪荒时期,由于气候转暖、冰雪融化,地球上曾出现过可怕的水灾,整个地面成了一片汪洋,水面上忽隐忽现的小陆地成为人类唯一的栖身地。先民们在与洪水的斗争中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场大洪水在各民族的记忆中都留下了不可泯灭的记忆。许多民族都有大水灾的记载,例如中国的大禹治水,《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古代的埃及、希腊、印度无不提到曾淹没整个大地的洪水。而"州"字的创造,正是这种记忆的再现。

《说文解字》云:"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甲骨文、金文的"州"字,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中间的小圆圈代表河中的小州。"州"字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即河流中高出水面的土地,为"洲"的本字。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个州。于是"州"字成为古代行政区域的专字。作为区划的"九州"历代均有变动,不过"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由来已久。

"州"专用于区域地名后,表示水中陆地的意思,则在原"州"字左边加上"氵",即"洲"字。现在作为地名,"州""洲"用法有别:一般国内地名用"州"字,如广州、徐州等;世界级地名则用"洲",如亚洲、欧洲等。国内地名特指水中陆地义仍用"洲",如株洲、橘子洲(均在湖南)、沙洲(在江苏)、鹦鹉洲(在湖北)、桂洲(在广东)等。

关于"州"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据《晋书·王溶传》载:一天,王溶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三把刀悬挂在自家的房梁上,不久又增加了一把刀。王溶惊醒过来,认为这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梦,因此整日惴惴不安。后来,他将自己做梦的事告诉下属李毅。李毅解梦道:"三刀即为"州"字,又增加了一把刀为"益","益"和"州"加起来指"益州",恭喜大人将亲临益州。"后来,王溶果然升任益州刺史,此时王溶对李毅钦佩不已。

"海"是什么

什么是"海"?在现代人观念里,海是指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尽头,《淮南子·汜论训》有语曰:"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海"字的造型,似乎也与这种认识有关。

《说文解字》云:"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金文"海"字左边为水的象形字,表示河流,右边为"每"字的象形,"每"字本指戴有头饰的妇女。因此,有的学者将"海"字的字形理解为"水的母亲"。"海"字的本义为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

但在古人的认识里,类似于海的大湖也叫做"海","里海""青海""洱海"的名称传承至今。"海"是广大的,因此,它又可以指称具有"大"或"多"的意义特征的事物:可称"连成大片的很多同类的事物",如"人海""火海";可指"大的容量、口气",如"海碗""海量""夸下海口"。值得注意的是,"海"还可以表示"国外的",如"海棠""海枣"。与此相应,"海内"指中国之内,"海外"指中国境外,"海关"则是设在国境上的国家行政监督机关。

"海",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凡从海取义的字皆与水多等义有关。以海作声符的字有"嗨"。

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古人就"以海为田",创造了"雒田"(架田)技术,开始海耕。以后,又陆续发明"耗田""蚶田""蛏田""种蛤""养珧""珠池""鲻池""盐田"等一系列技术,并在宋代、明清时期先后形成两次耕海热潮。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海"的神话传说,诸如"精卫填海""沧海桑田"等。"精卫填海"的典故出自《山海经》,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的人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沧海桑田"出自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原意是指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川"--睡觉的"三"

自古先人总是逐水而居,奔流不息的河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人类,"川"字的造字也是基于古人对河流的细致观察。

《说文解字·川部》:"川,贯穿通流水也。",甲骨文"川"字像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的形状,两边的弯线代表河岸,中间三点是流水。金文、小篆的"川"字干脆写成三条流动的曲线,也表示河流的意思。"川"字的本义为河流。河水的水面一般都低于河岸,河流水面是平坦的,山间或高原上低而平坦的地带像河川,因此"川"引申为山间或高原上平坦的地带。如《乐府诗集·新歌谣辞·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川"又为四川省的简称。"四川"这个名称,始见于宋代。1001年,宋王朝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新的调整,将巴蜀之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是"四川"得名之始。1109年的诏书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词,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将"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略称的开始。1286年,元代在宋代的川陕四路基础上设"四川行省",简称"四川省",省治成都。从此"四川"一名沿用下来。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关于"川"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才疏学浅的教书先生只熟悉一个"川"字,上课的时候,只能拿一个"川"字应付。有一次,先生连续翻了许多页书,都未寻见"川"字,急得满头大汗。忙乱之中,忽然见到一个"三"字,便指着"三"字大声骂道:"我到处寻你寻不见,原来你躺在这里睡大觉!"

"山"峰相连

"山",在学术上是这样定义的,指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一般指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高地。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三部分。按高度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和堆积山。古人并不懂这些学术名词,他们是如何为"山"字造型的呢?

《说文解字》云:"有石而高。象形。"山是指陆地上隆起高耸的部分。甲骨文的"山"字,正像一座由多个高耸山峰组成的山岭形状。为什么要三峰相接呢,这是因为"三"字经常用来表示多次或多数,用三峰列而为"山",便表示多个峰峦相连的意思。这是古人用"远取诸物"的办法所创造的一个很原始,但也很典型的象形字。

"山"字本义是山峰。引申义有高大、众多等。如山墙、冰山、人山人海等。因为山是高耸的,所以后来还引申出"大声"之义来:古时臣子朝见皇帝时,要三跪九叩,"山呼万岁","山呼"即高声大呼。"山"字是偏旁,在汉字中凡由"山"组成的字大都与山岭及其形态有关,如嵩、崇、峻、巍等。

"水"--不合群的"川"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从空中看,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命脉。"水"字是如何造型的呢?

甲骨文、金文中的水字,像一条弯曲的水流。中间的弯曲斜线代表河道主流,两旁的点是水珠水花。金文和小篆的形体更是弯弯曲曲、飞流直下的流水之形。所以水的本义指水流或流水;泛指水域,如江河湖海,与"陆"对称;后来引申指所有的汁液,如药水、泪水、橘子水等。

因为大江大河都是由水组成的,所以"水"在古代又作为江河的通称。又因为"江"在上古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因而古人只能用"水"指江和河。如《诗·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其意思是泉源从左边流过,淇水从右边流过。今天的汉水、渭水、淮水、泗水等几条河流均称"水",就是古代"水"指江、河的遗存。

"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

每年4月(傣历六月)的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家乡来了一个火魔,把傣族家乡变成酷热干旱、五谷不生的地方。有一天,火魔抢了7名年轻美貌的傣族姑娘。其中最小的姑娘叫侬香,她骗取了火魔的宠爱,在傣历六月的一天,侬香设计把火魔的头勒了下来。奇怪的是,火魔的头一离地,火就灭;一着地,火又起。于是七姐妹轮流提着魔头,不让它落地。魔头滚烫,就不停地泼水降温。一直到7年以后,火魔才死去。

从此,傣族人民为纪念她们的功劳,每年傣历六月都要举行泼水节,庆贺除魔的胜利。节日期间,年轻人放鞭炮、赛龙舟、载歌载舞,一直持续三四天。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

传说我们的祖先是女娲用泥土捏成的,人类靠泥土生存,万物靠土孕育。从古至今,泥土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有了土地才能从事农业生产,有了农业生产就有了衣食。古人祭祀时,常常把土块垒成高坛,祷天降祥,祈土纳福,把土当作地上万物的生长之源,把这种堆起来的土当作神来祭祀。"土"字的造型,便反映了这种风俗。甲骨文的"土"字正像是一堆土的形状,《说文解字》云:"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二像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土"是社的本字,本义是聚土为社祭地神。引申义有泥土,土地,家乡、本土的、民间、不时兴的等。如土壤、国土、故土、土产、土政策、土头土脑等。

"土"可作偏旁,汉字中凡从土之字都与土壤或土地有关,如城、埋、垣、塞等。

"火"--炎而上,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