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词海拾贝
2872500000004

第4章 俗语拾贝:老祖宗传下的文化(3)

至隋唐"品色衣"制度形成后,紫色同黄色一样,象征着高贵和权势。就唐代而言,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服者,官卑职微。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其中就有遭贬后的官职低微之意。那些穿红着紫的达官贵人经常出入朝廷。于是,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而达到紫色则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故而,人们常说这些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红得发紫"。

"三句话不离本行"

"三句话不离本行",这句话我们经常用到,是说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是屡见不鲜,人们往往在谈话、聊天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就联系到自己的职业,或者是用自己职业上的习惯用语来谈论眼前的事情。

这个词最早见于清朝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送给人看……"关于它的来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个村子里住着四个能说会道的人。这四个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还有一个是跑船掌舵的。平时村子里谁家有什么纠纷,红白喜事、打架抬杠的,人们都请他们去说和,大小事情也能得个好的结果。

有一次,村里一对老哥俩闹分家,由于人多嘴杂,分了几天也没分清,于是就把这四个人请去了。可是,这件事还真有些棘手,四个人决定先到厨师家碰碰头,商量个对策。

厨师说:"我看这事呀,难,咱还是快刀斩乱麻,别锅、碗、瓢、盆什么的一样样分得太仔细。""也对,不过这事也不能偏向着谁。"裁缝想了想说,"这分家呀,还得针过去,线也过去才行。"

赶车的满不在乎地说:"唉,你们也太担心了吧,咱们以前又不是没办过这号事。这也不难,前有车,后有辙,只要别岔了路,什么都好办。"

跑船的早就听得不耐烦了,提议道:"咱们别光在这里啰唆了,不如等到了那里见风使舵,怎么顺手就怎么给他们划拉划拉得了。"

厨师的媳妇在一边听着,"扑哧"一声笑了起来:"我说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就吆喝什么呀。"话音刚落,裁缝、车把势、跑船的一屋子人又大笑起来,原来厨师媳妇是个做小买卖的,专门用吆喝吸引人的。

"宰相肚里能撑船"

有句俗话叫作"宰相肚里能撑船",它是说人和人相处总免不了有矛盾,因此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要宽厚仁慈。这句话还跟王安石有关呢。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又娶了个名叫姣娘的小妾。婚后,王安石终日忙于国事,冷落了娇妾。而姣娘正值妙龄,难耐寂寞,便与家中一个仆从勾搭上了,这事不久便传到了王安石耳中。这一日,王安石假称出门办事,中途悄悄折返家中,果然听到了姣娘与仆人的声音。这下,王安石气不打一处来,举掌便想打门,可转念一想:"我堂堂一国之相,一砸门,家丑就传出去了,岂不惹人耻笑?"

王安石仰天长叹,看见了树上的乌鸦窝。他拿起一根竹竿朝乌鸦窝捅了几下,惊飞了乌鸦,也惊动了屋内偷情的两个人,屋里的仆人闻声忙跳窗逃走。转眼中秋节到了,王安石想趁着家宴的机会,劝一劝姣娘。"朗月当空,有酒岂能无诗。吟首诗以助酒兴,如何?"姣娘欣然答应,王安石便吟道:"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绵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也是个聪明人,一听王安石知道了自己和仆人的事,"扑通"跪在丈夫面前,也和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本来还想好好地训姣娘一通,可见她诚心认错,心也就软了。再说姣娘正值双十年华,这事本也不能全怪她,倒不如来个两全其美。于是,王安石便送了姣娘一些银两,让她和仆人远走高飞了。

这事传开以后,人们都非常赞赏王安石这种宽宏大量的做法,"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因此成了千古美谈。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出处

"新官上任三把火"意为领导干部刚上任时表现得有热情、有魄力、干劲十足,必先做两三件有益于百姓的事以树立威风。以后是否还会不断做好事就难说了。这里的"三把火"是说开头三件事,像烧起来的火来一样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场面引人注目。那么,"新官上任三把火"是怎么得来的呢?

据《三国演义》述,三国时,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后,在短短的时期内,连续三次用火攻战胜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惇统领的十万曹军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第三次便是著名的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曹操也被烧得丢盔弃甲,割须弃袍。当时,人们把这三把战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来,人们就把新官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改革形容为"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由来已久

一般人对"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一语很是迷惑,既为"淡若水",意即友情平淡如水,又怎么能比喻纯洁而高尚的友谊呢?但了解了其出处和与其相关的事你就会明白其意思了。

《庄子》中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意思是说,品质高尚的人和道德低下的人交往方式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甘若醴(甜酒)",表面上亲亲热热、甜甜蜜蜜,实际上,这种友谊没有牢固的基础,一有风吹草动,触及个人的利益,便要断交以至于绝交,所以说它"甘以绝";而君子间的交往,看上去平平淡淡如"一杯清水,但是它的基础却十分扎实,牢不可破,所以说"淡以亲"。

《礼记》中解释说:"君子之接如水者,言君子相接,不用虚言,如两水相交,寻合而已。"这就生动地说明,君子之间的友谊,坦荡磊落,毫不虚伪,就像两股清清的流水相接,十分自然地融合。他们之间无利可图,却志同道合,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关于"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俗语,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家境贫穷,有时饭都吃不上,经常靠邻居王茂生夫妇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立下汗马功劳,因功被封为"平辽王"。真所谓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朝中的文武大臣纷纷前来王府送礼祝贺,但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是贫时好友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当打开酒坛时,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原来坛中装的不是美酒竟是清水!岂料薛仁贵见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怔在那里,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后笑着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厚礼不收,却唯独留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正是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虽然贫寒,就是送清水也是他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来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容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如有报道说:"刘翔是孙海平教练一手调教出来的,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乃后生可畏!"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胜于蓝的事例屡见不鲜,此语源于南北朝时期。后魏人李谧,字永和,学习很用功,少年时代就读了很多书。他的老师孔瑶,学问本来也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李谧就胜过了老师。结果,孔瑶反过来向李谧请教了。人们作了一首歌谣: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青,比喻学生;蓝,比喻老师。歌谣的意思是:学生成了老师,老师请教学生;究竟谁是老师并不一定,问题在于谁更精通学问。

为什么用青比学生,蓝比老师呢?它的来源是荀子著名篇章《劝学》中的一句话:"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用来教导弟子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希望弟子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后代一定超过前辈。青色本来是从蓝草中取得的,可是从蓝草中取得的青色,比蓝草更青;冰本是由水凝结成的,可是由水凝成的冰比水更凉。

由此可见,比喻学生超过老师,青年超过老一辈,就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青出于蓝"。

"真金(经)不怕火炼"的来历

我们常用"真金不怕火炼"这个俗语来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能够经得起任何考验。不过,这里的"真金"最早指的并不是金子,而是指经书。

此语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南北朝时,佛教兴起,统治阶级和上层贵族大多尊崇佛教,并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后来唐朝诗人杜牧曾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道教见佛教发展如此之快,恐其蔓延开来影响道教发展,就纷纷起来反对,佛、道一时争斗不休,两家决定要真正较量一番,分个高低。出家人都不愿意动武,恐伤及性命。最后决定,把两家的经卷放在火里烧,看谁家的烧不坏,谁就算胜。

到了比赛的那一刻,佛、道两家各摆好火盆,将佛家的《金刚经》和道家的《道德经》都扔了进去,两家的经书瞬时都烧成了灰。正在这时,《金刚经》突然变成了一座青底金字的石碑,上面刻着金光闪闪的经文。大家正在惊奇,忽见《道德经》也变成了两丈多长的织锦长幅,白底黑字,十分夺目。双方难分高下,只好请魏宣武帝来裁决,魏宣武帝听了这件事说:"真经不怕火炼,两家各传自家信徒吧!"

以后"真经不怕火炼"这句话就流传了下来,传来传去,"经"被传成了"金"。现在人们用这句话来形容货真价实的东西能经得住任何考验。

"丁是丁,卯是卯"的来源

"丁是丁,卯是卯"是说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现为一个固定词语,它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隋朝末年,隋炀帝为招徕天下英雄,举行了一场比武大赛。各路英雄云集京城,经过重重较量,罗成夺得了头名。监考官杨林见罗成相貌堂堂,武艺出众,想收他做干儿子。罗成不愿认奸臣杨林为父。杨林一气之下,便诬陷罗成,说他想要谋反,将他关进大牢。罗成的结拜兄弟程咬金闻讯赶来营救,也中了杨林的埋伏,被捉了起来。

那天,观看比武的有一位沙陀国公主,她倾慕罗成的为人,见罗成入狱,就想营救他出来。一天夜里,沙陀公主从杨林的密室里偷出一支令箭,赶到狱中去救罗成。罗成拿到令箭一看说:"公主,这是银卯时令箭,我们可以出牢房,却不能出城。你要盗得一支金丁时的令箭才行,丁是丁,卯是卯,不能蒙混的。"公主一听,又返回杨林处,想尽各种办法,又盗来一支金丁时令箭,使得罗成等人安全出城。

"丁是丁,卯是卯"便由这个故事流传开来。现在,"丁是丁,卯是卯"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办事认真,一点不含糊、不通融。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来历

"人心不足蛇吞相"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一些书上也写成"人心不足蛇吞象",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人心永远不能满足,贪心太重,就像蛇一样,想把一头大象吞掉"。其实,"人心不足蛇吞相"本义并非如此,它来自一个神话传说。

从前有个书生,见路边有条快要冻死的小蛇,便带回家悉心照料。开春后,书生将蛇放回山里,正要回家,忽听蛇张口说话了:"谢相公救了我的命,我别无报答,只好保佑今年科考相公高中状元。"

书生果然中了状元,衣锦还乡。他来到放蛇之处跪倒在地,口中念念有词:"多谢蛇仙相助。"忽然,眼前出现一条大蟒,对书生说:"救命之恩,永世难忘,相公若想当个一品大官,可将我的眼珠拿去献给皇上,定可如愿。"书生一听,心中暗喜,但口中却道:"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如此行事。"蛇仙说:"若不是相公救我,哪有我的今天,快拿去吧。"推辞再三,书生还是动手挖了蛇眼,原来是颗夜明珠。

书生把夜明珠献给皇上,皇上大喜,马上封他为一品宰相。不久,太后得病,久治不愈。皇上下诏:"谁能治愈太后,官封九千岁。"宰相心里一动:"若找蛇仙帮忙,定能治愈太后,到时我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了。"

宰相又找到蛇仙,说明来意。蛇仙见此人如此贪婪,无可奈何地说:"太后的病只有我的心上肉能治,你来取一点吧。"说完张开大嘴,等宰相进去。宰相一听狂喜,赶紧钻入蛇嘴,竟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用力把口一闭,宰相就此葬身蛇腹。

"人心不足蛇吞相"这句俗语就由这个传说而来。它告诉人们,贪心不足没有好下场。这里的"相"本来是宰相的"相",后来被人们传成了大象的"象",这种说法更加形象,是说人的贪心之大,就像是小蛇要吞掉大象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