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历史与发展
大约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萌芽。
到了夏代,出现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还有"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又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可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后来,人们专用塾称呼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庠、序成了乡学之名。学则和校合并,成为教育机构的通称,一直沿用至今。
"学士""硕士""博士"的起源
今天,学士、硕士、博士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学位,此外,还有"博士后"的称呼,不过,"博士后"并不属于学位。
学士,最早只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人,这一称呼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魏晋以后,学士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品位也不高。唐太宗时设文学馆,学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自宋至清,学士的品位一直很高。清朝的大学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硕士的称呼最早起源于五代,是对博学多闻、德高望重者的一种尊称,但一直不是官职。
博士一词最早起源于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公议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它是一种官名,指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人。博士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西汉时期,汉武帝还设立了五经博士,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秦朝时,博士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到了唐朝,对专门精通某一种职业的人称之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宋朝时,把服务性行业的服务员也称为"博士"。据《封氏闻见记》"饮茶"条记载:"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师范"的来历
何谓"师范"?还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解释得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者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行为上也是人之模范。"师范"一词的来历也有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以后,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强调师的表率作用。西汉末年,扬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明确强调了教师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后汉书·赵壹传》报皇甫规书:"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文心雕龙·才略》云:"相如好书,师范屈宋。""师范"已作为一个词组而出现。
"图书"原义是什么
图书,顾名思义,即有图之书。书中有插图,这在古代早已有之。清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古人以图书并称,凡书必有图。"《隋书经籍志·礼类》有《周宫礼图》十四卷。"可见,当时虽未发明印刷术,但已经开始在书籍中插入图画。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金刚经》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年)所刊,卷首就有一幅十分精美的佛说法图。宋末以后,绘图书籍更为广泛,水平更高。如《三国演义》,附图达二百四十幅之多,清代的《避暑山庄图咏》等书多为图文并茂。这样,世代相传,书籍就渐渐被称为图书了。
"文学"原是一种官职
现在,"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但这一词最早是以官职的名称而出现。
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不叫校长或教官,而是称"文学",即负责人称为张文学、李文学等。
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国每年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考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魏晋后期,"文学"一词成为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史书上记载的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即是现今所指的文学含义。
"哲学"是什么学问
哲学是什么?很难回答。哲学的实际范畴与定义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若非要解释不可,从宏观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一种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
"哲"字在中国很早就被提及,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而"哲学"一词,是从古希腊语"爱智慧"翻译过来的。古希腊有一个叫苏格拉底的人,他学识渊博、才智过人,大家都称他为"智者"。但是苏格拉底很谦虚,他说:"我不是什么"智者",而只是"智慧的爱好者"。"从此,"爱智慧"就广为流传了。
在汉语中,"哲"字是"智慧"的意思,它和"学"字合在一起,就是"使人明智的学问"。
"书店"的发展与形成
"书店"最早叫"书肆",稍晚些又改为"书局"。"书肆"之名,最早始于汉代。西汉末年,扬雄《法言》就有"书肆"的记载。到了唐代中期,因刻版印刷术的兴起,在今四川、安徽、江苏、浙江和洛阳等地,都设有"书肆"。唐代以后,书商设肆刻书更为普遍。
还有叫"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等名的,既刻书又卖书。有的书商本身是藏书家、出版家,同时兼事编撰刻印,有的仅接受委托、刻印和售卖书籍。古时也有直称字号的,如:"富文堂""养正斋""鸿运楼""崇文阁",等等。这些名号宋代以后也统称为"书坊"。"书肆""书坊"便是"书店"的前身。"书店"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