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词海拾贝
2872500000010

第10章 衣饰词拾贝:和人类形影不离(1)

何谓"衣裳"

现在,衣裳泛指衣服,古时"衣裳"却是独立的两个词,上衣为"衣",下衣为"裳"。《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于裙子的"裳"。"裳"字也写作"常"。《说文》:"常,下帬也。""帬"是裙的古体字。《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窄,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像腰围。这种古老的服饰,直到周代还作为礼服的一部分保留着,在祭祀和朝会时穿着。

"裙子"的由来

说一下裙子的历史。远古时期,人们在冬天用兽皮取暖、保护身体,夏天则用树叶遮羞。最初,人类先用毛皮围于腹、膝部。后来才遮掩后面。骨针发明后,人类将前后两片连接起来,形成了下裳,也就是后来的裙子。

有了布帛之后,形成了上衣下裳、上黑下黄的习惯,这起源于对天地的崇拜。黄帝元妃嫘祖教民养蚕,制成丝织品,服装原料就丰富起来了。

周朝时,妇女礼服上下相连,且颜色相同,表示感情专一。

东汉献帝年间,女子喜爱长裙,而上衣甚短。赵飞燕时,还产生了折出皱纹的"留仙裙"。

唐朝时,裙子更长,"行即裙裾扫落梅"。唐宋时,裙色以红、紫、黄、绿、青为多。红如石榴花者尤为流行,"红裙妒杀石榴花"。杨玉环特别喜爱黄裙,此裙有郁金香味,"折腰多舞郁金香"。青裙为年龄较大或田野农妇所穿。

元末,裙色一概以淡素为主。明朝,大抵雅淡朴素。清朝,穿旗袍,流行连衫裙。

民族服装--"旗袍"

旗袍,是一种内外和谐统一的典型的民族服装,同唐装一起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是怎么得名的呢?顾名思义,旗袍和满族旗人有关。旗袍始于清代,清兵原来设立的红、蓝、黄、白四正旗,又增添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种,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为"八旗"。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当时只是筒子,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旗袍之名由此得来。后来妇女们缀以绣花、领巾、袖口镶花边,右开大襟,两侧开衩。据说这样便于骑马和劳动。只要把下摆撩起,卷系腰间,便行动自如。平时又可把长列的扣襻扣到腿部当裙子,不减妇女的绰约风姿。

"腰带"的由来

古人也用"腰带"吗?且听慢慢说来。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古人对腰带十分重视,不论穿着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腰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不可缺少。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皮革制成,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汉、隋时出现了蝴蝶结,唐代有了玉带,大画家周日方的《仕女图》上的仕女常系着一条腰带,在腰间缠绕数圈,并在前面打个结,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女性的束腰之美。

"牛仔裤"的流行

"牛仔裤"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随着20世纪50年代西部牛仔电影的风行,牛仔装逐渐从工人、学生到富有的商人、好莱坞明星,甚至是皇室成员、总统和第一夫人,都开始穿这种轻松又随意的服装。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时尚产物能够像牛仔一样,跨越年龄、性别、阶级、宗教、国籍等,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钟爱,且经久不衰。

牛仔裤,英文名为"Jeans",文字见于1567年,是对来自意大利港口城市那亚(Genoa)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裤子的称谓,即"Genoese"或"Genes"。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Jeans"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才被李威公司正式采用,在这之前,人们把它称为"齐腰工装裤""裤子"。

1850年,美国西部出现了淘金热。当时,二十五岁的德国人李威·斯达斯也到旧金山淘金。但当他看到那千千万万寻找金矿的人们以后,却改变了主意,开起商店来,专门销售日常用品,包括露营用的帐篷和做马车篷的帆布。有一次,一个淘金工人对他说:"我看用你的帆布做短裤挺好。矿工们现在穿的短裤都是用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李威·斯达斯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用帆布试缝了一批短裤出售,果然畅销。

接着,李威·斯达斯在旧金山开设了一家服装工厂。他根据矿工们劳动的特点,不断改进裤子的式样,从而形成了牛仔裤独特的样式。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它的产生与辛亥革命有关,因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毛泽东也很喜欢"中山装",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据说,孙中山先生于1902年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分会时,偶入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开支,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后来的"中山装"。

起源英国的"燕尾服"

"燕尾服"是怎么来的呢?燕尾服是一种用呢料制成的前襟齐腹、后襟至膝关节的礼服。因后身下端开衩像燕尾而得名。燕尾服起源于英国。18世纪初,英国骑兵骑马时,因长衣不便,于是把长衣下摆向后卷起,并把它别住,露出里面的彩色衬里,没想到这种样式却显得十分美观大方。这样,许多其他兵种相继仿效。到18世纪中叶时,官吏和平民纷纷穿起这种剪短前摆的服装,并成为一种时尚,燕尾服应运而生了,并且很快遍及全英国。到了18世纪末,燕尾服已经在欧美大部分国家风靡起来了。

燕尾服最初是硬翻领,领下是披肩,随着不断的改进,逐渐发展为两种样式。其一为英国式。英国式主要为宽褶高翻领,且是对称的三角形,扣上扣时为对襟形状。它一般与白色的短外裤配套穿,如果穿紧身裤,就应以黑皮靴相配。其二是法国式。法国式的主要特点是带有较长的前摆,若与黑天鹅绒短裤相配,会显得无比英俊潇洒。

后来,燕尾服成为某种高雅的象征。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燕尾服独占欧洲男子时装市场鳌头。它已不再是原来的对襟了,而是时兴单排扣和不剪下摆的样式,也可不必再与靴子配套。在当时,许多典礼或欢庆场合都可见到燕尾服的身影,尤其黑色燕尾服成为众多欧洲男子的宠儿。从20世纪50年代起,燕尾服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为西服所取代,燕尾服则仅在隆重的场合穿着。后来,随着制式燕尾服的兴起,促使燕尾服再次流行。

起源欧洲的"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