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古代兵法精典
2872300000006

第6章 孙子兵法(6)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条达:纵横断续的样子。飞尘散乱而细长,并断断续续,是敌人在砍柴。张预注:"分遣厮役,随处樵采,是故尘埃功乱。"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飞尘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在察看地形,准备安营。杜佑注:"欲立营垒,以轻兵往来为斥侯,故尘土少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益,增强。敌人的使臣言词谦卑,而实际中敌人却在加强作战准备,这说明敌人是想来进攻。杜牧注:"敌人使来言辞卑逊,复增垒坚壁,若惧我者,是欲骄我使懈怠,必来攻我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敌人的使臣措辞强硬并摆出军队有进攻状态的,其实往往是要撤退。王皙注:"辞强示进形,欲我不虞其去也。"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陈,同阵。先派战车在旁边是为了掩护军队布阵。张预注:"轻车,战车也。出军其旁,陈兵欲战也。按鱼丽之阵,先偏后伍。言以车居前,以伍次之,然则是欲战者,车先出其侧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约,困顿屈弱之意。敌人没有到困顿之境却要求讲和,这一定是另有所谋。

奔走而陈兵者,期也:期,期待。敌军往来奔走而部署兵车阵势,是期待和我军交战。贾林注:"寻常之期,不合奔走,必有远兵相应,有晷刻之期,必欲合势同来攻我,宜速备之。"

半进半退者,诱也:似近似退,这是在引诱我们。

杖而立者,饥也:杖,拄杖,此处指倚兵器而立。本句意为倚兵器而站立,说明敌人饥饿缺粮。张预注:"凡人不食则困,故倚兵器而立。"

汲而先饮者,渴也:汲,从井中取水。负责汲水的人自己先喝水,表明敌军干渴缺水。杜牧注:"命之汲水,未汲而先饮者,渴也。睹一人,三军可知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发现在战术上有机可乘,可敌军并不积极前进,就表明他们已疲惫不堪。张预注:"士卒疲劳,不可使战,故虽见处,将不敢进也。"

鸟集者,虚也:敌军营地鸟雀群集,说明敌营空虚。陈皥注"此言敌人若去,营幕必空,禽鸟既无畏,乃鸣集其上。"

夜呼者,恐也:若敌军夜间惊呼,就表明其军心不稳,心怀恐惧。张预注:"三军以将为主,将无胆勇,不能安众,故士卒恐惧而夜呼。"

军扰者,将不重也:军中惊扰混乱是因为将领缺乏威严。杜牧注:"言进退举止轻佻率易无威重,军士亦扰乱也。"

旌旗动者,乱也:军中旗帜动摇说明阵脚混乱。张预注:"旌旗所以齐众也,而动摇无定,是部伍杂乱也。"

吏怒者,倦也:军官经常发怒,表明敌军已厌烦。杜牧注:"众悉倦弊,故吏不畏而忿怒也。"

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把战马杀掉来吃是因为军中无粮,不再收拾炊具也不再返回营房,这表明敌人要孤注一掷。

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谆谆翕翕,指敌军长官对士卒讲话显出一副诚恳和气的样子。徐,缓慢。本句意为低声下气委婉温和的与士卒讲话是因为已经失去了军心。

数赏者,窘也:屡次犒赏士卒,表明穷于应付困难。杜牧注:"势力穷窘,恐众为叛,数赏以悦之。"

数罚者,困也:不断惩罚部下,表明已陷入困境。王皙注:"众困而不精勤,则数罚以胁之也。"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对部下先粗暴无礼而后又害怕的,这是最不精明的将领。张预注:"先刻暴御下,后畏众叛己,是用威行爱不精之甚。"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敌军派人来婉言谈判,说明他们是想休战。梅尧臣注:"力屈欲休兵,委质以来谢。"

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合,交战。敌人长时间不来交战,但又不撤兵,这种情况就一定要仔细的探察了。杜牧注:"盛怒出阵,久不交刃,复不解去,有所待也,当谨伺察之,恐有奇伏旁起也。"

兵非贵益多也:兵并不是越多越好。贾林注:"不贵众击寡,所贵寡击众。"

惟无武进:武进,恃武轻进。本句意万不可恃勇轻进。王晳注:"不可恃武也,当以计智料敌而行。"

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只要是能集中力量,判明敌情善于用兵就能取胜。李筌注:"兵众武,用力均,惟得人者胜也。"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不能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俘获。张预注:"不能料人,反轻敌以武进,必为人所擒也。"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对于士卒他们还没有完全亲附于将帅就加以处罚,他们就会不服。张预注:"骤居将帅之位,恩信未加于民,而遽以刑罚齐之,则怒恚而难用。"

故令之以文:用道义来教育。

齐之以武:用军纪军法来约束。

是谓必取:取,取胜。意为一定可以取胜。梅尧臣注:"命以仁恩,齐以威刑,恩威并著,则能必胜。"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平素以认真严格的要求来管教士卒。张预注:"将令素行,其民已信,教而用之,人人听服。"

与众相得也:与士卒相互信任。

【译文】

孙子说:军队在行军、扎营、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时,都必须注意:通过山地,要沿着有水草的山谷行进;要在居高向阳、视野开阔的地方驻扎;不要去仰攻占领了高地的敌人。这是在山地部署军队的原则。横渡江河后,要在远离江河处驻扎;敌人渡河来战,不要在敌人刚入水就去迎击,而是让敌军渡过一半时再去进攻,最为有利;想要同敌人决战,就不能紧靠水边列阵布兵;也应当居高向阳,不要处于敌人的下游。这是在江河地带部署军队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可停留;如果与敌人遭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部署军队的原则。在平原上,要占领开阔的地域,主要侧翼要依托高地,做到面向平易、背靠山险,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区部署军队的原则。以上这四种部署军队的原则的成功运用,正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一说泛指炎帝、蚩尤等四方之帝;一说指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的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厌恶(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轻视阴暗之处;靠近水草丰茂、军需给养充足的地方,将士们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障。在丘陵堤防地带,必须占据它向阳的一面,而以主力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都是以地形条件做辅助才完成的。上游降雨,洪水突至,若要涉水过河,应等水流平稳之后再过。凡是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样的地形,必须迅速离开,切不要靠近;要使自己远离这些地形,而让敌人靠近它;使自己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背靠它。军队行军和驻扎的附近有险峻的道路、湖泊沼泽、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形,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埋伏和隐藏奸细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保持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着险要地形;敌人离我们很远而前来挑战的,是想引诱我军前进;敌人有意驻扎在平坦地带,其中必定有利可图;许多树木摇曳摆动,这是敌人前来袭击;草木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惊骇奔逃,是敌人大举进袭;尘土飞扬得又高又尖,是敌人的战车来了;尘土飞扬得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来了;尘土稀散、缕缕上升,是敌人正在坎柴;尘土较少且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安营扎寨。敌人的使者措辞谦卑而又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辞强硬且军队做出进攻姿态的,是准备撤退;敌人的战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兵列阵;敌人尚未受挫而主动来讲和的,必定另有阴谋;急速奔跑并排兵列阵,是期待与我决战;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敌兵依靠兵器站立,是饥饿的表现;打水的敌兵自己先喝,是干渴的表现;眼见有利但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营寨上空飞鸟聚集,说明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慌喊叫,是内心恐惧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是敌将没有威严的表现;敌阵旗帜摇动不整齐,是因为队伍已经混乱;军官容易发怒,是全军疲劳的表现;杀马吃肉的,是军中没有粮食了;收拾炊具,士卒不再返回营房的,是准备拼死突围的穷寇。敌将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表明他已失去了人心;不断犒赏士卒,表明敌军已无计可施了;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军处境困难的表现;原先对部下粗暴凶狠,后来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敌人派使者来送礼言好,是敌人想休兵息战;气势汹汹地同我对阵,可是长时间不与我交锋而又不撤退的敌人,必须谨慎地观察了解它的意图。

兵力不在于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武断冒进,能够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没有深谋远虑,又自负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所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归附就施行惩罚,他们就会不服,心不服就很难指挥使用士卒;士卒已经亲近归附了,仍不执行军法军纪,也无法指挥他们行动。所以,用怀柔宽仁的手段去教育士卒,用严格的军纪军法去管束规范士卒,这样必定会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管教士卒严格执行命令,士卒就能养成服从命令的习惯;平素不重视严格执行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养不成服从的习惯。平时的命令能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与兵卒之间相处融洽,互相信任。

地形第十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①、有挂者②、有支者③、有隘者④、有险者⑤、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⑥,利粮道,以战则利⑦。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⑧,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⑨,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营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娇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注释】

①地形有通者:地形,即地理形势。通,四通八达。

②挂者:易进难返的地形。梅尧臣注:"网罗之地,往必挂缀。"

③支者:敌我双方可以据险对峙而不宜进攻的地形。

④隘者:两山之间的狭窄险要地带。

⑤险者:形势险要的地带。

⑥先居高阳:首先占领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

⑦利粮道,以战则利:保持运粮通道的畅通,就能有利于作战。杜牧注:利粮道者,每于津隘或敌人要冲,则筑垒或作函甬道以护之。"

⑧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在易进难退的挂形地带,敌没有防备时,就可以出击以取胜。杜牧注:"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其有犬牙相错,动有挂碍也,往攻敌,敌若无备,攻之必胜,则虽与险阻相错,敌人已败,不得复邀我归路矣。"

⑨虽利我,我无出也:敌军即使以利引诱,我军也不要出击。利,以利相诱。无,通"勿"。梅尧臣注:"各居所险,先出必败,利而诱我,我不可爱,伪去引敌,半出而击。"

⑩令敌半出而击之:让敌人出动至一半时再回击。陈皞注:"我若引去,敌止则已。若来袭我,候其半出,则急袭之。"

必盈之以待敌:必须以足够的兵力堵守隘口,以便等敌军到来。杜佑注:"盈,满也。以兵陈满隘形,欲使敌不得进退也。"

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敌人在隘形地带如已派充足的兵力防守,就不可去攻打;如敌人虽已占领该处,但兵力并不充足,就可以去攻打。张预注:"敌若先居此地,盈塞隘口而陈者,不可从也。若虽守隘口,俱不满齐者,入而从之,与敌共此险阻之利。"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遇到险要地形,我军应抢先到达占领向阳的制高点,以待敌军。杜佑注:"居高阳之地以待敌人,敌人从其下阴而来,此之则胜。"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两军相距较远而且势力相当的情况下,不宜主动挑战。

地之道:关于利用地形行军作战的原则。

兵有走者:这里的"兵"系指败兵,走,败走,奔逃。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一方以一击十而失败的,就叫做"走"。杜牧注:"夫以一击之十之道,先须敌人与我将之智谋、兵之勇怯、天时地利、饥饱劳佚,十倍相悬,然后可以奋一击十。若势均力敌,不能自料,以我之一,击敌之十,则须奔走,不能返舍复为驻止矣。"

卒强吏弱,曰弛:士卒强悍而军吏懦弱,不能指挥得当,军纪松弛而失败的,就叫做"弛"。

吏强卒弱,曰陷:军吏刚强而士卒怯弱,队伍涣散而失败的,叫做"陷"。张预注:"将吏刚勇欲战,而士卒素乏训练,不能齐勇同奋,苟用之,必陷于败亡。"

大吏怒而不服:偏将怨怒,不服从主将指挥。大吏:小将,偏裨将佐。

遇敌怼而自战:遇到敌军时心怀怨愤,擅自率领所部出战。梅尧臣注:"小将心怒而不服,遇敌怨怼而不顾,自取崩败者,盖将不知其能也。"

将弱不严:将领懦弱无能而军纪不严。

教道不明:对部下缺乏教育和训练。

吏卒无常:军中下级将佐与士卒不道法纪、军规。常,常法,军纪。

陈兵纵横:出兵列阵横冲直撞,没有章法。张预注:"将弱不严,谓将帅无威德也;教道不明,谓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谓将臣无久任也;陈兵纵横,谓士卒无节制也。为将若此,自乱之道。"

将不能料敌:将帅不了解和分析敌情。

兵无选锋:不能挑选英勇善战的士卒组成的精锐部队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是用兵作战的重要辅助条件。

贾林注:"战虽在兵,得地易胜,故曰兵之易也。山可障,水可灌,高胜卑,险胜平也。"

料敌制胜:准确地分析判断敌情以制定取胜计划。

计险隘、远近:考察地势的险易虚实,计算道路的远近。

上将之道:高明将领的用兵之道。杜牧注:"馈用之费,人马之力,攻守之便,皆在险阻远近也。言若能料此以制敌,乃为将臻极之道。"

战道:战争的必然规律。

主:国君,君主。

无战:不要交战。无,通"勿"。

唯人是保:人,民众。王皙注:"战与不战,皆在保民利主而已矣。"

国之宝也:国家的宝贵财富。张预注:"进退违命,非为己也。皆所以保民命而合主利。此忠臣,国家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把士兵们像自己的婴儿一样看待。张预注:"将视卒如子,则卒视将如父,未有父在危难而子不致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对士卒只知厚待而不善于使用,只一味溺爱而不知教育。张预注:"恩不可以专用,罚不可以独行。专用恩,则卒如娇子而不能使。"

乱而不能治:发生违犯军纪的混乱情况而不能惩治。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只知道我军方面的情况可以出战,而不了解敌军方面的情况不可出战,胜利与失败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梅尧臣注:"知己而不知彼,或有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