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古代兵法精典
2872300000035

第35章 百战奇略(7)

作战中所说的"势",就是如何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的问题。趁敌人出现的破败之象,我军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击,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就如兵法所说:"要利用有利态势击破敌人。"

晋武帝司马炎秘密制定一个灭亡吴国的战略计划,可跟朝中大臣计论这个计划时,大多数人却反对这个主张。只有羊祜、杜预和张华的看法与武帝意图相合。征南大将军羊祜病重时,曾向武帝举荐杜预代替自己职务;羊祜死后,晋武帝便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督统荆州一切军务。杜预奉命到任后,修缮兵器铠甲以搞好战备,加强部队训练显扬出军士的武威。他在选拔精锐部队大败吴国西陵都督张政之后,就向晋武帝请示讨伐吴国的日期,武帝回复说等到明年再考虑伐吴之事。为此,杜预再次上表申述自己的意见:"凡事都要分析比较它的利害得失,现在攻吴之举,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最坏的结局也不过没有成功而已。朝臣们之所以说灭掉吴国的机会还没有到来,是因为灭吴之决策不是出于他们的谋划,胜利后的功绩也不能归于他们本身,且又都羞于承认自己原来意见的错误,所以至今仍然固执己见而反对伐吴。过去汉宣帝在朝臣讨论赵充国关于在羌族地区实行屯田戍边的奏章时,经反复比较而采纳了赵充国的建议后,严厉批评了那些参与讨论而持反对意见的大臣,迫使他们各个都叩头请罪。宣帝这样做为的是杜绝那些固执异说的反对者。自入秋以来,伐吴之事已经逐渐暴露,倘若中途停止而拖延进攻时间,那么,吴国皇帝孙皓因担心被伐而想出对策来,或者迁都武昌,增修江南城防设施,疏散城镇居民,将会给我们造成城镇不可攻拔,野外无所掠获的被动局面,一旦吴国把大批舰船集中到夏口对我进行防御,那么,明年伐吴的计划或许就落空了。"

就在晋武帝与中书令张华下围棋兴致正浓之时,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张华立即推开棋盘拱手向武帝说:"陛下英明伟大,战无不胜,国家富饶,兵力强大;吴王孙皓荒淫暴虐,滥杀贤能,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灭掉吴国。"晋武帝听后,就同意了杜预的建议。杜预于是把部队集中到江陵,并派周旨、伍巢等将率军乘船夜渡长江偷袭乐乡;晋军沿途遍插旗帜,放火于巴山之上,攻击吴国要害之地,从心理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俘虏了吴军都督孙歆。晋军平定了长江上游地区后,从湘江以南至交州、广州的广大地区的吴国州郡,都不战而降,杜预则亲执符节宣读皇帝诏书,一一加以安抚。在晋军众将举行会议时,有人提出说:"已据江南百年的吴国,是很难一下子把它完全攻占的。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经开始,疫病将要流行。因此,我们应当等到冬季到来之时,再大举进攻吧。"杜预则坚定地回答说:"从前燕国大将乐毅凭借济西一战,而一鼓作气地吞并了齐国。现在,我军已经声威大振,对敌进攻如同刀劈弱竹一样,数节劈开之后,其余的就会迎刃而解,再也用不着费力了。"于是,杜预指挥众将率军直趋吴国京都建业,沿途所过城镇的吴军,无不束手就降,结果活捉了孙皓,灭掉了吴国。

昼战

【原文】

凡与敌昼战,须多设旌旗以为疑兵①,使敌莫能测其众寡,则胜。法曰:"昼战多旌旗。"②春秋晋侯伐齐③,齐侯登山④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⑤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旆而疏陈之⑥"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旆先,舆曳柴而从之。齐侯见之,畏其众也,遂逃归。⑦

【注释】

①疑兵:即以伪装或佯动手段所布设的兵阵,主要用以迷惑敌人,以达到诱敌就范。

②昼战多旌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③春秋晋侯伐齐:此战发生在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以晋胜齐败而结束。晋侯,即晋平公。

④齐侯登山:齐侯(灵公)所登之山为巫山,位于今山东长清西南。

⑤斥:侦察,探测。

⑥必旆而疏陈之:旆,大旗;陈,同"阵"。此句意谓:(山泽险要地方,尽管部队不到达),也一定树立大旗而稀疏地布设假目标作为疑兵以迷惑敌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

【译文】

凡是白天对敌作战,必须多插旗帜以迷惑敌人,使敌人无法摸清我军兵力之众寡,这样,就能战胜敌人。兵法说:"白昼作战须多设旗帜(以迷惑敌人)。"

春秋时期,晋平公率军进攻齐国,齐灵公登上巫山观察晋军情况。晋平公派遣司马探察山林川泽的险要情况,尽管是部队不到的地方,也一定要树起大旗而布设疑阵;又令战车左边乘坐真人而右边设置假人,以大旗为先导,战车拖着树枝飞驰。齐灵公远远望见晋军方向旗帜众多、路上尘土飞扬,误认晋兵多难挡,就吓得逃回去了。而晋军乘机追击,大败齐军。

夜战

【原文】

凡与敌夜战,须多用火鼓,所以变乱敌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备我之计,则胜。法曰:"夜战多火鼓。①"春秋越伐吴②,吴人御之笠泽③,夹水而阵。越为左右二军④,乘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分兵御之。越为中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⑤

【注释】

①夜战多火鼓:语山《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越伐吴:即春秋时期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率军进攻吴国的笠泽之战。

③笠泽:古水名。位于今江苏苏州南,自太湖东流至海,与今吴淞江平行。

④越为左右二军:《左传》作"越子为左右句卒"。句卒,亦作"勾卒",即担任出击吴军左右两翼的分队,以此扰乱和分散吴军兵力,而以主力偷渡笠泽,攻击吴军主力。

⑤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

【译文】

夜间对敌作战,要多多利用火光和鼓声,以便扰乱敌人的视听,使它不知如何防备我军。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就如兵法所说:"夜间作战要多用火光和鼓声。"

春秋时期,越国对吴国发动战争。吴军与越军在笠泽隔水对峙。越王勾践把越军部分兵力编成左右两军,乘着暗夜击鼓呐喊而交错前进,吴王夫差则分兵防御。于是,越王亲率中军主力,悄悄渡过笠泽,直趋吴军主力而击鼓进攻,吴军大乱,越军一举而打败吴军。

备战

【原文】

凡出师征讨,行则备其邀截,止则御其掩袭,营则防其偷盗、风则恐其火攻。若此设备,有胜而无败。法曰:"有备不败。①"三国魏大军南征吴,兵到精湖②,魏将满宠③帅诸军在前,与敌夹水相对。宠谓诸将曰:"今夕风甚猛,敌必来烧营,宜为之备。"诸将皆警。夜半,敌果遣十部〔伏〕来烧营,宠掩击破之。④

【注释】

①有备不败: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②精湖:地名。位于今江苏高邮北。

③满宠:三国魏将。山阳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字伯宁。从曹操征战功著,官至奋威将军。曹丕即帝位后,官拜伏波将军。据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二十六载称,满宠随魏文帝曹丕南征东吴"为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事。"

④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满宠传》。

【译文】

大凡出兵征伐敌人,行进中要防备敌人中途截击,停止间要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宿营时要防备敌人偷营劫寨,有风天要防备敌人实施火攻。如能处处做好防备,就能取胜而无失败。诚如兵法所说:"预有充分准备,就不会失败。"三国时期,魏国派遣大军南下进攻吴国,当抵达精湖时,伏波将军满宠率领诸军行进在前,与吴军隔水对阵。满宠对诸将说:"今天晚上风很大,敌人必定要来火烧我们营寨,大家应当做好准备。"众将听后都加倍警戒。到了半夜时分,吴军果然派遣十个分队前来烧营,满宠指挥魏军突然出击,一举而打败了敌人。

粮战

【原文】

凡与敌垒相对持,两兵①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饷道,可分遣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②"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车运谷〕,使军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③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④劝操。〔操〕乃留曹洪⑤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抄掠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大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⑥

【注释】

①两兵:指敌对双方的军队

②军无粮食则亡: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③许攸:东汉南阳(今属河南)人,字子远。初随袁绍,官渡之战时,弃绍投操,并献袭烧袁军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粮屯之策,为操采纳,成为曹军官渡之战获胜的重要战略一着。其后,许攸因恃功自傲被杀。

④贾诩:东汉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字文和。董卓入据洛阳,诩任讨虏校尉。卓败,诩先后依附李傕、段煨。官渡之战前,诩说服张绣一并归附曹操,封都亭侯。曹丕称帝后,官至太尉。

⑤曹洪:曹操堂弟,字子廉。东汉末,从曹操起兵征战,官至都护将军。曹丕时,任骠骑将军,封野王侯。

⑥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译文】

在敌我双方对垒相持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谁有粮食谁就能取得胜利。因此,对我方的运粮道路,必须派兵严加护卫,以防敌人抄掠截断;而对敌人运输粮草的线路,则要派遣精兵加以切断。敌人既然粮草不继,它就必定逃走;我军乘机发起攻击,就能取得胜利。就如兵法所说:"军队没有粮食,作战就要失败。"

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袁绍派车运粮,并令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武装护送,夜宿于袁绍军营以北四十里的地方。袁绍的谋臣许攸非常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他的贪欲之心,便背叛了袁绍而投降了曹操。许攸乘机向曹操献计说:"如今袁绍的屯粮所停放的粮食有一万余辆车,但缺乏严密守备,现在如果派出轻装部队进行偷袭,放火烧掉他所屯聚的粮食,不出三天,袁绍将不攻自败。"听完了许攸的话后,曹操周围的人都报以怀疑的目光,但谋臣荀攸、贾诩却劝曹操按许攸的计策行事。于是,曹操遂令曹洪留守营寨,亲自率兵五千人,全部换上袁军旗号,士卒人口衔枚、马匹嘴勒绳索,乘着暗夜从小道出发,每人身背一束柴草。行进途中遇到查询的人,就回答说:"袁公担心曹操抄掠我军后方,特派我们前往加强守备。"问者听后信以为真,全然没有防备之心。曹军顺利抵达后,立即包围其屯粮处,并放起大火。护粮袁军遭此突然袭击,顿时乱作一团,被曹军打得大败。袁绍闻此消息后,匆忙中弃甲而逃。

导战

【原文】

凡与敌战,山川之夷险,道路之迂直,必用乡人引而导之,乃知其利,而战则胜。法曰:"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①"

汉武帝时,匈奴比岁②入寇,所杀掠甚众。元朔五年春,今卫青③将三万骑出塞,匈奴右贤王④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遂醉卧帐中。汉兵夜至,围右贤王,虏大惊,独与其爱妾一人、骑兵数百,溃围夜逃北去。汉遣轻骑校尉⑤郭成等追四百里,弗及,得虏裨将十余人,男女万五千余口,畜数十百万。于是,青率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皆用校尉张骞⑥以尝使大夏⑦留匈奴久,导军,善知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⑧

【注释】

①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又见《九地篇》。

②比岁:每年,连年。

③卫青: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汉武帝的卫皇后之弟。本为平阳公主家奴,因其姐子夫得选入宫,为汉武帝所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多次率军击败匈奴贵族对汉朝北部边境的攻掠,战功卓著。

④右贤王:本谓"右屠耆王",匈奴官名。冒顿单于时,他除自领中部外,又设左、右屠耆王,分领东、西二部,由单于子弟担任。"屠耆",匈奴语,即"贤",故汉族称其左、右屠耆王为左、右贤王。

⑤轻骑校尉:即统率骑兵的武官。校尉,汉代军中官职,略次于将军。

⑥张骞:西汉杰出外交家。汉中城固(今属陕西)人。官至大行(掌礼宾),封博望侯。曾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为加强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同中亚各国友好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第一次出使西域大月氏、大夏等地,历时十三年,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一年之久,因此他对匈奴的风物人情、地理状况比较熟悉,为其后卫青率军反击匈奴的作战,提供了不少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

⑦大夏:中亚古国,所辖地区当今阿富汗北部。

⑧本篇史例出自《汉书·卫青传》又见于《史记·卫青列传》和《史记·大宛传》。

【译文】

凡是同敌人作战,对于山川的平坦或险要,道路的曲折或平直,一定要请当地人来做向导,才能了解哪里地形对我军有利,这样,打起仗来,就能取得胜利。就如兵法所说:"作战中不使用乡导的,就不能获得地利之优势。"

西汉武帝时期,匈奴连年入侵边境,所过杀人掠物甚为严重。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天,武帝命令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北出边塞,对匈奴实施反击。当时匈奴头领右贤王认为汉军无法到达他的军营、于是醉酒安睡于军帐之中。汉军乘夜抵达这里,迅速包围了匈奴军营,右贤王大惊失色,慌忙中带上爱妾,在数百骑兵的护卫下,突出重围连夜向北逃走。汉军派轻骑校尉郭成等将随后追击四百里,没有追上右贤王,但俘获其偏将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缴获其牲畜数百万头。于是,卫青率兵凯旋而归,到达边境时,汉武帝所派使者手捧大将军印,就在军营中授任卫青为大将军,其余诸将都以其所部全部归卫青指挥,并给以封号而回。汉军此次反击匈奴作战的胜利,是因为用了曾经出使大夏时长期困留于匈奴的汉朝校尉张骞做向导,熟悉哪些地方有水草,从而使汉军免遭饥渴威胁的结果。

知战

【原文】

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①。"战国魏与赵攻韩②,韩告急于齐。齐用田忌③将而往,直走大梁④。魏将庞涓⑤闻之,去韩而归魏。孙膑⑥谓田忌曰:"彼三晋⑦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⑧,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骑兵倍道兼行逐之。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⑨。〔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⑩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斫木下,期曰:"暮见举火即万弩俱发。"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

【注释】

①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魏与赵攻韩:此战发生在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韩向齐求救,齐派将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往救,这是齐魏马陵之战的直接起因。

③田忌:又作"田期"或"田思期"。战国初齐国名将。曾率军先后于桂陵(位于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大败魏军。后因与齐相邹忌不睦,被诬告而一度去齐投楚,楚封之于江南。

④大粱:魏国都城,位于今河南开封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