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古代兵法精典
2872300000025

第25章 三十六计(1)

瞒天过海

【计名出处】

本计的计名出自一个传说。相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三十万御驾亲征高丽国。这一日,太宗来到海边,对怎样才能渡过大海发起愁来了。前部总管张士贵见状,赶忙与众将商议对策,只有部将薛仁贵于情急之中,想出了一个主意,说道:皇上担心大海阻隔,难于征伐高丽,我今有一计,定叫大军平安渡过大海,取得东征的胜利。

几天后,张士贵领着薛仁贵一道拜见唐太宗,奏道:今有一位老人,精通干海之术,能将海水变干可帮助我军东征成功。太宗听说有此神奇老人,十分高兴,立即命张、薛二人带路,前去会见老人。于是君臣三人,在薛仁贵引领下,穿过一条用帷幕遮蔽的通道,来到一个处所,只见这里绣幌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迎候。太宗召见了老人,夸奖了他的法术,并且大张笼席,召集群臣与老人一道饮宴作乐……过了许久,忽闻风声四起,涛声如雷,杯盏倾倒,周围一片摇晃,太宗询问缘由,近臣便揭开帷幕让太宗看,只见大海茫茫,水天一色。太宗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为何如此波涛汹涌?这时,张士贵、薛仁贵才从实奏道:这是为臣用的"瞒天过海"计,得一风势,三十万大军已经渡过大海到达东岸了。这就是传说薛仁贵用的"瞒天过海"计。可见,这里所说的"天",本意是指的天子,所谓"瞒天过海"是指哄瞒着天子在不担惊受怕的情况下,平安地渡过大海。以后,人们把"瞒天过海"作为用兵打仗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

【原文】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

【注释】

①备,防备。周,周密、完备。意,意志,注意力。怠,懈怠。本句意为因为防备周密就会放松警惕。

②阴,秘谋。阳,公开行动。对,对立面。本句意为秘密的谋略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是与其对立。

【译文】

当防备十分周密的时候,就容易麻痹大意:平时看惯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把秘密诡计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是和表面的现象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隐藏着非常机密的事物里。

围魏救赵

【计名出处】

本计出自《史记》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计名则见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位于山东的齐国求救。齐王招募八万军队。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前往援救赵国。田忌原想率兵直奔赵都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军师孙膑建议说:魏国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赵国,国内空虚,无重兵把守。因此,我们应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这样,魏军必定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回兵救援本土。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带领齐兵向魏都大梁进军。消息一经传开,魏将庞涓慌忙从赵国退兵,火速赶回魏国。这时,齐军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一带(今山东省荷泽市)设下伏兵以逸待劳,作好充分准备。魏军长途跋,精疲力尽,遭到齐军的突然伏击,大败,赵国之围也很快被解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后人把这次战例的经验加以升华、概括,列为三十六计的第二计。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分敌:这里是指集中的敌人与分散的敌人。

②敌阳、敌阴:敌,攻打。阳,这里是指公开、正面、先发制人;阴,这里是指隐蔽、侧面、后发制人。敌阳不如敌阴,指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敌。

【译文】

攻打集中之敌,不如攻打分散之敌。从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打防守相对薄弱之敌。

借刀杀人

【计名出处】

本计内容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多次可见,而"借刀杀人"一语,则见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这所谓借刀杀人,又显得恩相以德报怨,此计何如"一语。这出戏是写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他任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平息西夏李元昊,企图借西夏人的刀杀害范仲淹的故事。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②,不自出力。《损》推演③。

【注释】

①敌已明,友未定:指打击的敌对目标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却一时尚未确定。

②引友杀敌:引,引诱。引友杀敌,即引诱盟友的力量,去消灭敌人。

③以《损》推演:根据《损卦》"损下益上"、"损阳益阴"的逻辑去推演。

【译文】

敌人已经明确,盟友的态度尚在犹豫之中,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而无需自己出力。这是从《损卦》卦义的逻辑推演出来的。

以逸待劳

【计名出处】

本计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虚实篇》也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原文】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势:情势、趋势。这里指态势。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损·蒙》:"……损刚益柔有时……"损卦为兑下艮上,是由泰卦乾下坤上变来的。豢卦的九三变为损卦的上九,而泰卦的上六则变为损卦的六三,说明由泰卦变为损卦是损乾益坤、损刚益柔的结果。但这种损刚益柔只要因时也会吉利。

【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可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这是从《周易》损卦彖辞中"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趁火打劫

【计名出处】

本计出自《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计语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玄奘法师离开大唐国,往西天取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小庙投宿。这座庙有上下房间共七十多间,僧客二百多人。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问唐僧有何宝物,可以让他开开眼。于是,悟空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炫耀。方丈一见,顿生歹念,假托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要求当夜借袈裟到后房仔细看看。就这样骗得了袈裟。晚上,方丈和手下僧人商议,将禅堂放火烧毁,把睡在里面的师徒两人一起烧死,以便将袈裟据为己有。可晚上悟空并未睡着,方丈的阴谋被他听到了,便变成一只小蜜蜂飞出禅堂,一个筋头翻进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了"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憎和白马。到了半夜,和尚们果然放火烧禅堂,火愈烧愈旺,把观音院烧得通红,惟有唐僧所在禅堂安然无恙。这时,观音院正南面一座山,有一黑风洞,洞中妖怪被火光惊醒,他与观音院方丈素有交情,便纵起云头去帮众憎救火。火光中,见前后大殿被烧成断垣残壁,惟有方丈室案上有一青毡包袱,里面透山一道道霞光彩气,打开一看,是一件锦袈裟,乃佛门宝贝。妖怪一见此宝,也就不再想救火了,拿着袈裟,径直回到了黑风洞。

【原文】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注释】

①敌之害大:害,指遇到严重灾难,处于困难、危险的境地。

②刚决柔也:决,冲开、去掉,这里引申为摈弃、战胜。王夫之《周易内传》卷三曰:"夫之为言决也,绝而摈之于外,如决水者不停贮之。决而任其所往。"全句意为乘刚强的优势,坚决果断地战胜柔弱的敌人。

【译文】

如果敌人正处在艰难境地,那我方就正好乘此有利时机出击,坚决果断地打击敌人,以取得胜利。这是从《周易》卦彖辞"刚决柔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声东击西

【计名出处】

声东击西计,出自杜佑(公元735~812年)所著《通典》第153卷《兵六》一章:"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其实,《孙子兵法》早有"攻其不备"的思想。《淮南子·兵略训》更把"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作为重要的"用兵之道",《韩非子·说林上》也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原文】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之象③,利其不自主而攻之④。

【注释】

①敌志乱萃:萃,野草丛生。全句意为敌人神志慌乱,失去明确的主攻方向。

②不虞:虞,预料。不虞,意料不到。

③坤下兑上之象:《易经》萃卦下卦为坤,上卦为兑。此卦三阴聚于下,二阳聚于上,各依其类以相保,群阴虽处致用之地,高居最上之位,也都为了保阳,所以萃卦六爻都说"无咎"。如果使这种群阴保阳的局面受到扰乱,就将祸乱丛集,有意料不到的困难与危险。

④利其不自主而攻之:不自主,即不能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和攻击目标,全句意为在敌人不能把握自己前进方向的情况下,对我方有利,应乘机进攻打击敌人。

【译文】

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我控制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

无中生有

【计名出处】

本计语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揭示了万物的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军事家尉缭子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军事上,进一步分析虚无与实有的关系。《尉缭子·战权》中说:"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无之,安所信之?"主张用无的假象迷惑敌人,乘敌人对"无"习以为常之际,化无为有,以虚为实,出其不意,打击敌人。

【原文】

诳也,非诳也①,实其所诳也②。少阴,太阴,太阳③。

【注释】

①诳也,非诳也:诳,欺骗,迷惑。全句意为虚假之事,又非虚假之事。

②实其所诳也:实,实在,真实。实其所诳,是说把真实的东西充实到假象之中。

③少阴、太阴、太阳:原指《易经》中的兑卦(少阴)、巽卦(太阴)、震卦(太阳)。这里少阴是指稍微隐蔽的军事行动,太阴是指大的秘密军事行动,太阳则是指大的、公开的军事行动。全句意为在稍微隐蔽的行动中隐藏着大的秘密行动。大的秘密行动,也许正是在非常公开的、大的行动掩护下进行。

【译文】

用虚假情况迷惑敌人,但又不完全是虚假情况,因为在虚假情况中又有真实的行动。在稍微隐蔽的军事行动中,隐藏着大的军事行动;大的隐蔽的军事行动,又常常在非常公开的、大的军事行动中进行。

暗渡陈仓

【计名出处】

本计全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末农民起义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自己到了汉中。与刘邦的守地汉中相邻的是章邯。刘邦为了迷惑项羽,也为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命韩信为大将,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的栈道。栈道修复工程艰巨,进展缓慢。章邯守军料定栈道修复决非易事,毫无戒备,殊不知韩信的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计谋,取得了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这就是"暗渡陈仓"计的出处。

【原文】

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②。益动而巽③。

【注释】

①示之以动:动,行动,动作,这里是指军事行动。全句意为把佯攻的行动故意显示在敌人面前。

②利其静而有主:静,平静。主,主张。全句意为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守的时机。

③益动而巽:益、巽,都是《易经》的卦名。《易经·益·彖》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是说益卦下卦为震、为动,上卦为巽,为风、为顺。意思是说,行动合理、顺理,就会天天顺利,无有止境。又解:益,收益。巽,为动、为前进。联系本计,意为表面上,努力使行动合乎常情,暗地里,主动迂回进攻敌人,必能有所收益。

【译文】

故意采取佯攻行动,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守的时机在暗地里迂回到敌后进行偷袭,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隔岸观火

【计名出处】

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而其思想,最早见于《战国策·燕策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互相争持不下,结果被渔翁一起捉住了。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自相残杀、自相削弱。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即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行动,及时出击,坐收渔利。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①。暴戾恣睢②,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以顺动③。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阴以待逆:阳、阴,指敌我双方两种势力。乖,分崩离析。逆,混乱,暴乱。全句意为:敌方众叛亲离,混乱一团时,我方应静观以待其发生大的变乱。

②暴戾恣睢:穷凶极恶。

③顺以动,《豫》,豫以顺动:语出《易·豫·彖》:"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豫即喜悦。豫卦坤下震上。顺以动,坤在下,是顺。震在上,是动。意思是说阴阳相应,天地之间也能任你纵横,何况建诸侯国、出兵打仗呢?这些目的一定能达到。用在本计上,即以欣喜的心情,静观敌方发生有利于我方的变动,以便顺势而制之。

【译文】

当敌人内部产生争斗、秩序混乱时,我方应静观待其发生变乱。敌人穷凶极恶,自相仇杀,必然自取灭亡。顺应时势而行动,就能像《豫》卦所说的那样,要达到令人喜悦的目的,必须顺应时势行动,不宜操之过急。

笑里藏刀

【计名出处】

本计语出唐白居易诗《天可度》"笑中有刀潜杀人",是白居易对唐高宗宠臣李义府为人的评价。《旧唐书》载:"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拊己,微忤意者,则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资治通鉴》评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也与此义相近。

【原文】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①;备而后动,勿使有变②。刚中柔外也③。

【注释】

①信而安之,阴以图之:阴,暗地里。图:图谋。全句意为表面上使对方深信不疑,让其安下心来,暗地里却另有图谋。

②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备,这里是指充分准备。变,这里指发生意外的变化。

③刚中柔外也:表面上软弱,内里却很强硬,表里不相一致。

【译文】

表面上要做得使敌人深信不疑,从而使其安下心来,丧失警惕;暗地里我方却另有图谋。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然后才可以采取行动,不要发生不测的变故。这就是外表上柔和、骨子里却要刚强的谋略。

李代桃僵

【计名出处】

本计语出《乐府诗集·鸡鸣》。诗中说:"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林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此诗的本意是比喻兄弟休戚与共的情谊。后人借"李代桃僵"的成语,表示为借助某种手段,以一事物的损失、牺牲,来换取另一事物的安全、成功,以局部的牺牲换取全局的转危为安的谋略。

【原文】

势必有损①,损阴以益阳②。

【注释】

①势必有损:势,局势。必,一定,已经。损,损失。

②损阴以益阳:阴,这里是指局部利益。阳,这里是指全局利益。全句意为舍弃某一部分利益,使全局得到增益。

【译文】

当局势发展到损失已不可避免的时候,要舍弃局部的利益,以保全局的利益。

顺手牵羊

【计名出处】

本计语出《草庐经略·游失》:"伺敌之隙,乘间取胜。"后人以顺手牵羊,形象化地比喻乘敌人的疏忽,向敌的薄弱处发展,创造和捕捉战机的一种谋略。关汉卿的杂剧《尉迟恭单鞭夺槊》台词中,就出现了本计计名。《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写道:"前面马灵正在飞行,却撞着一个胖大和尚,劈面抢来,把马灵一禅杖打翻,顺手牵羊,早把马灵擒住。"战争史上"顺手牵羊"之计,不乏其例。如春秋时,晋献公途经虞国灭掉虢国,回师途经虞国时,又乘其不备,灭掉虞国;秦穆公攻打郑国,兵至滑国时,知郑人已有戒备,灭郑没有希望,就顺手灭滑国,然后班师回秦,都是典型的例子。这里,"顺手牵羊"的"羊"指防守有间隙、有薄弱环节的地区。在不影响进攻主要目标、完成主要任务的前提下,利用时机,出动小股部队,神出鬼没地发动攻击获得意外的、原先未料到的战果,就叫"顺手牵羊"。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