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综观了当时有关以太和光速测定的实验,毅然否定了以太这个特殊优越坐标系的存在,确认相对性原理不仅对力学规律,而且对任何自然规律,包括电磁规律也是适用的,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原理。
但是,要确定电磁规律满足相对性原理,就必须引出光速不变的原理,即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与光源的速度无关,与观察者的速度也无关。这显然和经典力学相矛盾。在经典力学中,一个人站在以速度V0行驶的火车上,向着列车行进的方向开枪,子弹速度为V,那么地面上观察者看到的速度应是V0+V。何以解释光速与光源速度无关呢?这成了横在爱因斯坦前的一大难关,使他大伤脑筋。
1905年暮春的一个夜晚,爱因斯坦正躺在床上,突然一个思想闪过他的脑海:“对于一个观测者来说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另一个观测者不见得是同时。”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抓住这个灵感不放,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那就是时间的相对性。
爱因斯坦设想了这样一个实验,有一列匀速行驶的火车开进车站,当车头A′和车尾B′分别通过A柱和B柱时,有两道闪电击中了A柱和车头A′,B柱和车尾B′。那么怎么知道这两个闪电是不是同时发生的呢?如果站在AB(或A′B′)的中点,同时看到从A和B(或A′和B′)传来的光信号,那么这两道闪电就是同时发生的。对于站在站台AB中间的铁路工人来说,他看到两个光信号同时到达中点,因此,他说这两道闪电是同时发生的。可是对坐在火车中点的乘客来说,由于火车是从B开向A的,那么他将先看到A′闪电的光,后看到B′闪电的光,假如火车是以光速前进的话,那么他将永远也看不到B′闪电,因为B′闪电发出的光永远也追不上乘客。对乘客来说,这两个闪电不是同时发生的。我们把这个火车叫爱因斯坦火车。
可见,同时性的概念是相对性的,每一个惯性系有它自己的同时时间。这是对牛顿绝对时间观念的大胆挑战。牛顿认为,世界上有一个绝对时间,它均匀的流逝着,与任何事物无关。
全宇宙只有一个标准“时钟”,两个事件的发生时间与这个标准时钟比是同时的,这两个事件就是同时发生的。
爱因斯坦正是从大家认为没有问题的“同时性”中看出了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引入了全新的空间和时间观念,通过数学推导,推出洛仑兹变换,经这个变换,无论是力学方程还是麦克斯韦方程在不同惯性系中都可以保持形式不变了。狭义相对论建立了。
几个重要的结论
根据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还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
1.一把高速运动的尺子与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缩短了。比如一列长100米的火车,以12光速前进,地面上的人就会发现它的长度只有85米。
2.快速运动的钟,会走得慢了。比如一个乘高速宇宙飞船到太空旅行一年的人,回到地面时会比他的孪生兄弟年轻得多。
钟慢尺缩效应被称为相对论的两个著名佯谬。的确,用常人眼光来看这两个结论简直不可思议,荒诞无稽。关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低速世界中,而爱因斯坦讲的是高速世界的情况。
事实已为这两个结论做出了验证。1977年,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的一个小组发现,近光速飞行的μ介子寿命比静止的μ介子寿命长。还有两个美国人,把原子钟放到喷气飞机上,绕地球飞行一周后回到地面,与地面静止的原子钟相比,时钟变慢效应与相对论预言在10%精度内相符。
狭义相对论还有两个重要结论:物体的质量会随着速度增加而变大。这已由加速器中高速运动的粒子所证实,并用在了加速器的设计中。
另一个是质量和能量能够互相转换,物体的能量等于其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它也已为实验所验证,正是这个关系式为人类打开原子能利用的大门提供了依据。
相对论发表后,许多物理学家,包括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对爱因斯坦的崭新时空观无法接受。洛仑兹这位曾在狭义相对论酝酿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科学家,直到晚年还表示对没有以太无法理解。而迈克尔逊则说,没想到他的实验会引出相对论这个怪物。
但是,也有一批物理学家意识到了相对论的重大革命性意义。量子论的创始人之一普朗克赞誉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哥白尼,他指出,这篇论文发表后将要发生的战斗,只有为哥白尼学说进行过的战斗才能和之相比拟。
曾在联邦工业大学任过爱因斯坦数学老师、骂过爱因斯坦懒狗的闵可夫斯基深深为这一学说所打动,他不仅热情宣传相对论,而且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引进了第四坐标即时间,赋予了相对论更完美的数学形式。
创立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废除了以太这一特殊优越的参照系,可是却保留了一类特殊优越的参照系,这就是惯性系,只有在惯性系中,所有的物理定律才能成立。这太不符合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了。他坚信,相对性原理不仅对惯性系成立,对作加速运动的非惯性系也应当成立。他朝着这一目标开始了新的攀登。
那么,怎样才能把相对性原理从惯性系推广到非惯性系呢?爱因斯坦又是从大家习以为常的事实中受到了启示,那就是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
惯性定律告诉我们,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都将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例如汽车加速时,坐在车中的人后背会紧贴在椅子靠背上,汽车一拐弯,人的身体又会向相反方向倾斜,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就是惯性质量。
人在地球上,还有一种与人体质量相等的力,把我们拉向地球中心,与此相关的就是引力质量。
几百年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并且不加区别地把它们统统称为质量。可是爱因斯坦偏偏要刨根问底,为什么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恰恰相等呢?这是否意味着惯性与引力之间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呢?
这次爱因斯坦又设计了一个实验,人们管它叫爱因斯坦升降机实验。他假设有一个人,站在密闭的电梯中,当电梯静止或作匀速运动时,这就是一个惯性系,由于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这个人双脚和地板的压力正好等于他的体重。假设这个电梯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场,比如把它搬到太空中,让这个电梯以与重力加速度数值相等的加速度向上运动,此时电梯是一个加速系,人的双脚与地板之间的压力仍等于它的体重。在电梯中的人,无法判断他到底是在地球上作匀速运动还是在太空中作加速运动,也就是说,这两种状态是等价的。而当电梯的绳索断了时,电梯将在重力场中自由下落,此时电梯中的人将感不到引力的存在,处于失重状态,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选择某种坐标系,在一定范围内使引力完全消除了。
这是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他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那就是等价原理。在一个小的时空范围内,一个加速系可以等价于引力场中的惯性系,这样就有可能把相对性原理从惯性系推广到非惯性系了。
不过,从等价原理到建立广义相对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爱因斯坦发现他的数学工具不够用了,在他的老同学、数学家格罗斯曼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合适的数学工具——黎曼几何。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1916年3月完成了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历经10年的艰苦探索,相对论大厦的第二层楼房——广义相对论建成了。
爱因斯坦把建立广义相对论看作他毕生最重要的成就。他曾说过,建立狭义相对论的历史条件成熟了,即使不是他,别人也会建立狭义相对论。而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的确,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与爱因斯坦本人是一位天才科学家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他的革命批判精神、敏锐的物理直觉和高超的数学技巧,是不可能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因此,有的科学家评论,没有爱因斯坦,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
广义相对论给人们带来了对物质运动、时空、引力的全新概念。
在牛顿力学中,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而且这种力是瞬时、超距作用的,两个星体无论相隔多远,它们相互之间的引力传递不需要任何时间。而狭义相对论指出,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那么如何解释引力呢?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给了引力之谜一个全新的解答。在这里牛顿假设的万有引力不再存在了,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和它的运动决定了时空的几何形式。物质分布得越密,时空弯曲得就越厉害,物质周围的引力场就越强。地球和其他行星之所以绕着太阳旋转,是由于太阳的巨大质量使太阳周围的空间发生了弯曲。
与传统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完全不同,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有一位记者曾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世界中运走,人们过去认为残留下来的就是时间和空间,那么,现在人们知道了,单独的空间和时间根本不存在。”这表明了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大验证
爱因斯坦在世时,曾有人说,世界上懂相对论的人不到几个人。的确,人们从日常经验出发,很难理解相对论。但是,这一学说很快便为实践所证实。
1915年,爱因斯坦应用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决了历史上的一个悬案——水星近日点近动。
早在1845年,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发现,水星的近日点在不断前移。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排除了金星和其他种种因素之后,每100年仍有43秒差异无法解释。于是勒维烈预言,还存在一颗尚未发现的星,正是这颗星的万有引力造成了这43秒差异。他给这颗星起名为火神星。勒维烈曾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发现过海王星。
可是,天文学家们花了几十年时间都没有找到这颗神秘的火神星。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最终揭开了火神星之谜。原来,由于太阳的巨大质量,使周围时空发生了弯曲,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一个星,受这种影响最大,根据广义相对论计算,恰好每个世纪应该有43秒的近动,根本不存在什么火神星。其他行星离太阳较远,那里的时空性质相对改变较小,因此仍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较好描述。
火神星的错误预言暴露了牛顿万有引力的缺陷,证明了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
广义相对论的第二个验证是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移。1916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得到了一本《广义相对论基础》,他一眼就看出了这篇论文的伟大意义。在其中,爱因斯坦预言光线在经过太阳边缘时会发生1.7秒的偏转。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爱丁顿苦苦等了4年,终于等到了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机会,这就是本文开场那一幕。
广义相对论的第三个验证是引力频移。爱因斯坦预言,在引力场中,光的谱线将向红端移动。因为引力场越强,时空弯曲越厉害,时间就会变慢,光的频率也就会变慢,而红光是可见光中频率最低的,所以,光的谱线要向红端移动。1925年,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对天狼伴星光谱线的观测证实了引力频移。
60年代以来,脉冲星的发现、黑洞的探索、河外星系的红移、大爆炸宇宙理论的提出,都表明了广义相对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武器。
但是,爱因斯坦当年预言的引力波,至今还没有找到,相对论是否真正是引力之谜的谜底还有待科学的验证。可以肯定的是,广义相对论把人们对引力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
爱因斯坦的预言
当科学界还在努力理解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已经对这两种理论感到不满意了。虽然狭义相对论把经典力学与电磁理论从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广义相对论又进一步把相对性原理从惯性系扩大到非惯性系,但是引力和电磁两大相互作用却没有统一起来,而爱因斯坦追求的目标是世界的统一性。
爱因斯坦又向新的更高目标攀登了。在完成广义相对论之后,他立即着手建立统一场论,试图把引力场与电磁场统一起来。他把建立统一场论看作是发展相对论的第三阶段。
爱因斯坦从1923年开始到1955年去世,把后半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建立统一场论的工作中,但是最终没有成功。
不是统一场论的大方向错了,也不是爱因斯坦的个人智慧不够,而是客观历史条件还不具备,还缺乏经验和事实作为向导。
狭义相对论的建立依据了两个基本事实,即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广义相对论有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的基本事实为依据。统一场论却没有事实作根据,爱因斯坦只能作一些数学上的简单努力,因而失败了。
当爱因斯坦孤独一人、埋头于统一场论研究的时候,从他身边奔驰而过的是量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的时代洪流。许多科学家对爱因斯坦脱离了物理学的发展主流深感惋惜,但爱因斯坦却始终坚持对统一场论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他在晚年时对他的老朋友索洛文说:“我完成不了这项工作了,它将被遗忘,但是将来会被重新发现。”
历史正像爱因斯坦所预言的那样。
人们后来发现,宇宙中不只有电磁相互作用和引力场相互作用,还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1961年到1968年,物理学家格拉肖、温伯格和萨拉姆提出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模型,并得到了实验的验证,他们因此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
四种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研究,今天重新成为理论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人们正在朝着大统一的目标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