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交际故事
28710600000004

第4章 囤积居奇(1)

“囤积居奇”或称“奇货可居”这个典故比喻把某种货物或所擅长的学识、技能暂时囤积或隐藏起来,以待时机。

此典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战国时候,卫国濮阳(今属河南)有个商人叫吕不韦,经常来往于当时的各国经商。当他到了赵国都城邯郸时,了解到秦国昭襄王的孙子异人正在赵国做人质,被羁留在丛台这个地方,而且穷困潦倒。吕不韦便根据他平时做生意赚钱的思想,想把异人当做一件奇特的货物积囤起来,以等待时机大赚一笔。于是,他回家后问他父亲:“耕田的利益有几倍?”他父亲回答说:“十倍。”他又问:“如果扶助一个人当上国君,掌握天下,这种利益有几倍呢?”他父亲笑道:“怎能得一个人把他扶助做国君呢?如果真是这样,利益便有千千万万倍,无法估计。”于是,吕不韦便拿出钱来结交了监守异人的赵国大夫公孙干,通过公孙干介绍认识了异人,并且私下对异人说,他准备拿出一千金子到秦国劝说秦太子和太子最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想方设法把异人弄回秦国去。异人听了当然求之不得。

不久,吕不韦的计谋果然成功了,异人逃回秦国,华阳夫人认他做嗣子,太子安国君叫他改名为子楚。后来,秦昭襄王和太子安国君相继死去,子楚便继承了君位,称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

二分明月

“二分明月”比喻某一个地方的繁华,或比喻人才荟萃。

此典出自唐朝诗人杜牧,在他的一首诗里,这样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为什么他要说天下的明月仅有三分,而扬州一地就占去了二分呢?因为扬州这个地方,在隋、唐时代非常繁华,鼎盛一时。

扬州,在古代并不是专指现在这个江都县境。这名字由来已久,在《禹贡》中就为九州之一。那时候,不但海淮一带都称为扬州,就是江南一带也叫扬州。周秦时,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和福建各省,都属于扬州。东汉年间,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和县。三国时,魏、吴均有扬州。魏在今安徽合肥,吴在今南京。到隋文帝统一南北,才把扬州放在江都,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扬州。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因扬州是运河入江要道,南北交通必经之地,万商云集。淮南盐官以它为中心,江南各省漕米(即征收来的公粮)以它为转运站。所以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极其繁华富庶的地区。所谓“二分明月在扬州”,也就是形容扬州的繁华占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风光。

分一杯羹

“分一杯羹”亦作“分我杯羹”,表示要求分享利益。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天下,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刘邦屡战屡败,受尽了项羽的欺侮。但最后垓下一战,刘邦却大获全胜。

当项羽平定东方诸侯叛乱之后,又向西进发,与刘邦的汉军都驻扎在广武山上,中间隔着广武涧,双方对峙了很长一段时间。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彭越的人在梁地屡次起兵攻打项羽的楚军,截断楚军运粮交通线。项羽非常忧虑,想尽快打败刘邦,激他出战。他命令手下摆出祭祀用的高案桌,把在战乱中抓到的刘邦的父亲放在高案桌上,并通知刘邦说:“如果你不立刻投降,我就把你的父亲煮死。”刘邦说:“当初,我和你都是楚怀王的臣子,接受他的命令,楚怀王曾经吩咐说:‘你们二人要结为兄弟。’所以说,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把自己的父亲煮死,就分给我一杯肉汤吃吧。”项羽被气得暴跳如雷,当即要杀掉刘邦的父亲。项羽的叔父项伯赶紧劝阻说:“天下大事是难以预料的,你不要把事做得太绝。况且,像刘邦这种为争夺天下而战的人,是不会顾及家人安危的。即使你杀了他的父亲,也没有什么好处,相反只会结下冤仇,埋下祸根。”项羽觉得项伯的话很有道理,就听从项伯的意见,没有煮死刘邦的父亲。

富翁五贼

这则典故揭露了富人的本质,正如孟子所说:“为富不仁”。

此典出自《厅史》。

从前,有一个士人和一个富翁做邻居,自己家境长期贫困,经常羡慕邻家富有快活。这一天,他穿戴齐整去谒见富翁,并请教致富的途径。

富翁告诉他说:“求富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你先回去戒斋三天,然后我再告诉你致富的方法。”

士人就依照富翁的话去做了,然后又再次去谒见。富翁便让他在屏风外面等着。富翁摆设高几,接受对方请求拜老师的礼物,作了个揖,而后请士人进屋说:“大概说来,求富的道理,应当首先革除五大祸害。如果五大祸害不革除,那么就不会得到富贵。”

于是,士人就问富翁是哪五大祸害。

富翁说:“就是世界上所谓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大祸害呀!”

士人听罢,掩口嘿然而去。

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原指丰收时,粮商压低粮价,使农民受到损害。后来,人们用它泛指粮价过低损害农民的利益。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冯道传》:“明宗问曰:‘天下丰登,百姓济否?’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

五代时,有一个人叫冯道,字可道,在(后)唐庄宗(李存勖)时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他勤俭节约,刻苦自励。在一次战斗中,在军中只为自己搭一个茅屋,不设床席,只在草垫上坐卧。所得俸禄,与手下人共享,与仆役们一起吃饭,毫不讲究特殊。某将掠得美女送给冯道,他不好意思谢绝,就暗地里把美女安排在其他地方安歇,想方设法把她送回家里。在父丧期间,他回家乡尽孝守丧。正好遇到饥荒,百姓大饥,于是冯道就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乡亲们,同时亲自耕田、打柴。有的人家无力耕种田地,冯道就在晚上悄悄地替他们耕作。人家感谢他,他并不认为自己干了多么了不起的事。

(后)唐庄宗死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冯道当了宰相。唐明宗天成(公元926~930年)、长兴(公元930~933年)年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朝野上下一片安宁景象。冯道提醒唐明宗要有深谋远虑,居安思危的意识。

唐明宗问道:“天下虽然五谷丰登,但是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吗?”冯道回答道:“在歉收时,粮商抬高粮价,农民吃不起,发生饥荒;在丰收时,粮商压低粮价,使农民受到损害。”同时,冯道给唐明宗背诵文人聂夷中的《田家诗》,这首诗浅显易懂,唐明宗特别喜爱,就让左右的人记录下来,常常吟咏。

好讨便宜

“好讨便宜”的这个典故讽刺那些贪占小利之人。

此典出自《笑府》:“一人好讨便宜,市人相戒,无敢过其门者。或携沙石一块,自念无妨,径之。其人一见,即呼:‘且住!’急趋人取厨下刀,于石上一再鐾,麾曰:‘去!’”

有个人非常喜欢占便宜,因此全城的人都防备着他,不敢从他门口走过。有一个人拿着一块沙石,自以为没有什么关系,便径直从他家门口走过。那个人一见,就对他说:“慢走!”于是急忙跑进家里拿了厨房的菜刀出来,在沙石上鐾来鐾去,把刀磨快了,才对他挥挥手说:“去吧!”

好逸恶劳

“好逸恶劳”指喜欢安逸,厌恶劳动。

此典出自《后汉书·方术传·郭玉传》:“为其疗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东汉时,有一个叫郭玉的人,对医学,特别是对针灸术很有研究,曾著有《针经》、《诊脉法》等书。郭玉家境贫寒,曾经当过乞丐。他的医术学好后,给差役杂工治病,却有时治不好。有一次,汉和帝让一个贵人(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开始设置,仅次于皇后)穿上杂工的衣服,换了个地方,让郭玉去给她看病。郭玉询问了一下病情,只扎了一针就治好了她的病。汉和帝感到非常奇怪,就问郭玉是什么原因。郭玉说:“王公贵族处于尊贵的地位,哪一个都在我之上,给他们治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给这些人治病有四难,其中一难,就是这些人长期以来好逸恶劳,所以得了病就比较难治。”和帝认为,郭玉说得非常有道理。

和璧隋珠

由于“和氏璧”与“隋珠”都是世上稀有的宝贝,所以后来人们便用成语“和璧隋珠”比喻那些极其贵重的珍宝。

此典出自《韩非子·和氏》和《淮南子·览冥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他在山里偶然发现一块璞玉,喜不自胜,立即就把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见到送来的璞玉满心欢喜,便找来玉匠,让他们辨认一下玉的质地。玉匠辨认了一下璞玉,摇摇头说:“大王,这不是什么玉,而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楚厉王听说卞和送来的是一块石头,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说:“你竟敢骗我,真是好大的胆子!”于是他命令将卞和的左脚用刀砍去。

事隔不久,楚厉王死了,楚武王即了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来见武王。楚武王接过璞玉,又请玉匠来辨认,玉匠仍然说那块玉只是一块石头。于是,楚武王命令将卞和的右脚砍下。

后来,楚武王又死了,楚文王即了位。卞和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抱着那块璞玉,在荆山脚下号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他哭得非常伤心,眼泪哭干了,眼睛里淌出了血。这件事很快便传到楚文王的耳朵里,文王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个究竟,派去的官员找到了卞和,问他:“你为什么哭呢?天底下像你这样被砍去双脚的人有很多呀,为什么偏偏你这样悲痛呢?”卞和止住哭声,悲伤地说:“我并不是因为失去了双脚而悲痛,我悲痛的是,奉献给大王的璞玉,本来就是一块宝玉,却被人当成石头;我对大王是真心实意的,却被人家说我是骗子。这是让我悲痛的事呵!”

官员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楚文王,文王就将卞和请进宫中,又找来玉匠把那块璞玉进行加工,果然得到了世间罕见的美玉,于是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从此以后,和氏璧便成了极其名贵的珍宝。

“隋珠”也是一件宝物。传说古时候有个“汉东之国”,国内有个姓姬的诸侯,叫做“隋侯”。有一天,隋侯在路上碰到一条大蛇,这条大蛇受了重伤,半截身子都快要折断了。隋侯非常可怜它,就回家取来药,给蛇敷在伤处,又用布带为它包扎好,蛇便钻进树丛离去了。

过了好几天以后,有一次隋侯在江边搭船,忽然一条大蛇从江中浮起,昂着头向他游过来。隋侯吓得惊慌失措、魂不附体。可是那条蛇却没有伤害他,反而从嘴里吐出一颗硕大的珍珠。这时隋侯仔细一看,才看清楚这条蛇正是从前他救过的那条受伤的大蛇。他心里顿时明白了:“啊,原来这条蛇为了报答我的救命之恩,就从江中衔了一颗珍珠送给我!”于是他高兴地接过那颗珍珠。后来,人们便把这颗神奇的珍珠,称作“隋珠”。

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形容老是考虑个人得失。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有一次,孔子在批评一些品德恶劣的人时说:“难道可以和这些品德恶劣的人一起事奉君主吗?这些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如果得到了(官位),又担心会失掉。(一个人)如果如担心失掉(官位),那就会无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活佛索钱

这则典故,揭示了敲诈勒索的行为。

此典出自《笑赞》。

唐僧去西天取经,走到雷音寺,师徒三个人见到佛祖。佛祖就让一个弟子带他们去拿真经。迦叶长者向他们索要回报。唐僧无奈,只好把唐朝皇帝赐的紫金钵盂给了他。猪八戒非常气愤,回去禀报佛祖说:“迦叶长者向我们索要回报,得了个紫金钵盂。”迦叶长者十分羞愧。佛祖说:“佛家的弟子也要穿衣吃饭。以前舍卫国的赵长者让众弟子下山,也将这个念了一遍,结果讨回了三斗三升的麦粒黄金。你那个钵盂里头有多少金子,也值得说一下。”说得猪八戒就好像箭射穿了大雁的嘴,怒气冲冲地就出去了,嘴里还说:“原来见佛祖也是要钱的。”唐僧说:“你不要烦恼,等我们回去了,替别人念经也不会少的。”

击碎珊瑚

“击碎珊瑚”形容穷奢极侈,肆意挥霍。

此典出自《晋书·石崇传》:“武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条干绝俗,光彩曜日,如恺比者甚众。恺恍然自失矣。”

晋代石崇,贪得无厌,发了横财。生活骄奢淫逸,经常与其他达官贵人比赛,哪一个更会奢侈浪费,以显示自己的富贵。

石崇几次与王恺比赛。晋武帝司马炎经常资助王恺,曾经赐给王恺一棵珊瑚树,树高两尺多,枝繁叶茂,叶儿纷披,世上独一无二的。王恺为了炫耀自己,把珊瑚树拿给石崇看,石崇漫不经心地用铁如意一击,珊瑚树应声而碎。王恺既惋惜,又生气,以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贝,声色俱厉,气急败坏。石崇说:“区区此物,不值得遗憾,现在我就还你。”说完,他命令侍从把他的珊瑚树全部搬出来,高达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棵,枝干奇绝,在阳光下光彩夺目,而像王恺的那种珊瑚树,真是太多了。王恺神情沮丧、怅然若失。

济阴贾人

这篇典故鞭挞了出尔反尔、奸诈狡猾的人。

此典出自刘基《郁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