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爱心故事
28710100000008

第8章 刚愎自用(1)

“刚愎自用”形容人倔强固执、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不听他人的话。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伍参言于王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

春秋时期,有一年,楚国的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讨伐郑国,包围了郑国的国都。楚军一直包围了三个月,郑国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投降。郑伯脱去衣服,手里牵着羊走出城去,迎接楚王,乞求说:

“我不能禀承天意事奉君王,如果您因为发怒前来问罪,我罪有应得,愿意听您发落,只是求您千万不要灭掉郑国!”

楚国的大夫们说:“不能答应他,我们已经取得胜利了,岂能赦免他?”

楚庄王却说:“郑伯能自下于人,看来是能够让人信任的,还是答应他们媾和吧!”

于是楚庄王下令楚军撤退三十里,与郑国结了盟。郑国把子良送到楚国做人质。

这时候晋国的军队赶来援救郑国,荀林父作为中军统帅,先谷作为辅佐。士会、卻克、栾书、韩厥等将领也分别率领上军、下军,奔到黄河边上。荀林父听说郑国已经与楚国讲和,便对将领们说:

“我们晚来了一步,人家已经媾和了,等楚军退走以后我们再去打郑国的主意吧!”

先谷反对荀林父说:“这可不行!我们晋国就是因为军队作战英勇,才能称霸诸侯。如今碰上敌人不打就撤回,这是怯懦的表现。你们愿意逃跑可以,但我坚决不愿意,那样做不如死去!”说完,先谷就率领一部分军队渡过黄河,攻打楚军去了。

荀林父犹豫不决,进退两难。韩厥劝他说:“你是最高统帅,军队不听从命令是你的过错呀!加上又丢失了郑国,这罪过太大了,我看不如干脆进军,即使不能取胜,失败了我们大家可以分担责任,总比你一个人遭受处罚强些吧!”

“也只好这样了!”荀林父下了命令:“全军渡过黄河,征伐楚军!”

楚庄王这时正在黄河边上休整,准备回国。听说晋军已渡黄河,他更想尽快离开,避免同晋国交战。但是他的宠臣伍参坚决不同意,他想与晋军大战一场。他说:

“我了解晋军的情况,他们的将领都是新换的,不能行使命令。尤其荀林父那位副手,他叫先谷,非常固执、任性,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所以晋军有令不能行,一定会失败的。而且您是楚国的国君,哪有一见敌人就仓皇逃跑的呢!楚国是不能忍受这个耻辱的!”

楚庄王采纳了伍参的意见,下令军队向北前进,迎战晋军。

晋军过了黄河,驻扎在敖山与山之间。郑国暗地里派人对先谷说:“我们郑国对晋国是忠心的,暂时屈从于楚国,与他们签订盟约是迫不得已,只是想保存国家。现在楚军疲累,正是攻打他们的好时机,我们郑国军队愿做你们的后援!”

先谷信以为真,果断地说:“好!打败楚国、降服郑国,就在此一举!”

楚军和晋军开始交战,因为楚军早有准备,所以很快就把晋军打得一败涂地,晋军伤亡严重,大败而归。

高阳酒徒

“高阳酒徒”指喜欢饮酒、狂放不羁的人。

此典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秦朝末年,刘邦举兵反秦。有一次,刘邦带兵经过陈留,有一个被称作“狂生”的人郦食其前去求见刘邦,报上姓名,向刘邦的侍者通报说:“我是高阳贱民郦食其,听说沛公(刘邦)冲风冒雨,率兵助楚讨伐不义的秦国,麻烦你通报一声,我想见见他,谈谈天下的事情。”侍者进去通报时,刘邦正让两个女子为他洗脚,他问侍者说:“什么样的人要见我?”侍者回答说:“像个大儒,穿着儒生的衣服,头戴一顶求见时才戴的高山冠。”刘邦一直都很讨厌儒生,有些儒生来见他时,他就把人家戴的帽子脱下来,往里边撒尿。即使交谈几句,也常常破口大骂,骂得也非常难听。这次郦食其求见,刘邦还算客气,对侍者说:“替我谢谢他吧,就说我正在关心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儒生。”侍者就出去对郦食其说道:“沛公说谢谢你的美意。不过,沛公正在潜心研究天下大事,没时间同儒生闲聊。”郦食其瞪起眼睛按着宝剑怒斥侍者说:“快去!再进去告诉沛公,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侍者害怕了,连帖子都掉了,急忙跪下拾起郦食其的帖子,急忙就往回走,又进去报告说:“来的这位客人,是天下少见的壮士,他大骂了我一顿,我吓得连帖子都掉了。他说:‘快去!再进去通报,说你老子是高阳酒徒。’”刘邦一听,立刻光着脚操起矛命令道:“请客人进来!”

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比喻旧的势力、意识、习惯等根基牢固,不容易动摇或改变。

此典出自《老子》第五十九章:“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第五十九章,是老子的人生论和政治论。他根据奴隶主阶级为了要过奢侈荒淫的生活,不断地害人利己,从而酿成社会动乱的问题,提倡节俭,主张回到没有阶级、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原始社会。

老子说:治理人民,遵循天道,没有比节俭再好的了。正因为节俭,所以能顺应自然道理,利人而不害人。这叫做重视积累美德。重视积累美德,则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则没有人能估计出他的力量。没有人能估计出他的力量,则可以保有国家。保有国家,用此大道,则可以长治久安矣。这叫做深根固柢。这是长久生活的途径。

觥筹交错

“觥筹交错”的意思是,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后人常用来形容相聚宴饮的欢乐景象。

此典出自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欧阳修,是北宋的一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中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敢于直谏,屡遭贬谪。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在他的影响下,一批优秀作家如王安石、曾巩和三苏父子等古文的写作,都向平正通达方面发展,对北宋文学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纵情于山水间。庆历六年,他写了《醉翁亭记》这篇著名的散文。这篇文章的情调是恬淡闲适的,不论写景还是记游,都能使人们感受到山间景色的幽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并且这种乐趣又是在醉中领略到的。文章经过欧阳修的反复修改,语言非常精炼。写的是游山玩水的乐趣,却蕴含着失意抑郁的感情,委曲婉转,余韵不尽,表现出作者官场失意寄情于山水的心情。

《醉翁亭记》在描写宾客们游宴时的欢乐情景时写道:“宴会喝酒的欢乐,并不是因为有委婉动听的弦乐和管乐,而是大家玩的是投壶和下棋的游戏。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赢了,就罚输家喝酒,于是觥筹交错,大家有站有坐,嘻嘻哈哈,吵吵闹闹,客人们玩得兴高采烈。”

诟食者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想要别人尊重自己,那么自己首先得尊重别人。

此典出自《郁离子·虞孚篇》。

齐地有个人喜欢一边吃饭一边骂人。他每次吃饭都骂他的仆从,甚至摔坏食具,乱丢筷子、调羹。同宿舍的人都讨厌他,但都忍着不好发作。当他将要离开时,同宿舍的人送给他一只狗,说:“这只狗能捕捉禽兽。这件不丰厚的礼物就用来作为送别的纪念品吧。”走了二十里路后,他停下来吃饭,把狗也唤来吃东西。这只狗要吠叫一阵才吃饭,并一边吃还要一边吠叫。这个人坐在桌上骂人,狗便在下面吠叫。每次吃饭都是这样。有一天,他的仆从禁不住笑出声来,这个人才发觉自己受了侮辱。

郁离子说:“人只有自己侮辱自己,然后别人才能侮辱他。”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比喻说的人姑且随便说说,听的人也就姑且随便听听。表示双方都不必太认真。

此典出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苏轼在黄州、广东时,常要客人讲鬼的故事,人家说没有鬼,他就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苏东坡)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得罪了皇帝,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实际上处于被监管的地位。

他非常郁闷。一天,他拍着肚皮问众婢女道:“你们说,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一个婢女说:“相公腹内满是锦绣文章。”另一婢女笑道:“不是,不是,相公是满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连连点头,苦笑道:“不错,不错,的确是满腹不合时宜啊!”

他百无聊赖,来客当然不能谈论政治,常常是相对无言。所以,有一天他对来客说:“你讲个鬼怪故事给我听听吧。”那客人愕然道:“我向来不会讲鬼故事啊!”东坡道:“你就瞎编一个讲给我听听。”那客人深为苏东坡的寂寞所触动,就费尽心思给他讲了一个鬼故事。

但是,苏东坡的性格是乐观向上的,他当然不会虚度年华,他终于振奋起来,在黄州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及《水调歌头》等传世之作。

故相远派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攀龙附凤,趋炎附势,是一种非常庸俗的行为。

此典出自《拊掌录》。

有一位前宰相的远房同姓,在苏州游玩时在墙壁上写道:“大丞相再从侄某某曾在这里游玩。”有一个读书人叫李璋,本来就喜欢幽默诙谐,看到这种情况,于是便在旁边写道:“混元皇帝的三十七代孙李璋接着到了这里。”

顾左右而言他

“顾左右而言他”比喻被人质问时有意回避症结问题。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是战国时候的人,也是孔子以后的大学问家,能言善辩。有时,连国君也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有一次,他去朝见齐宣王,对齐宣王说:“今天我来,是想向您请教一些问题。”齐宣王就请他说出来听听。

孟子说:“从前有一个人,他要到楚国去办事。临走之前,他将自己的妻子托付给一个好朋友照顾。但等他回来时,发现朋友根本不管他的妻子,而他的妻子正在挨饿受冻。一个人遇上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这种人不能称做朋友,最好和他绝交。”孟子又说:“我认识一个狱官,他连手下的属吏都管不住,大家都认为他不称职。对这种官员,应该如何处置?”齐宣王说:“当然应该罢他的官。”

孟子紧接着又问:“如果一个国家管理得不好,那么该怎么办呢?”

对这个问题,齐宣王可就不敢不假思索地回答“把国君废去。”因此他感到非常为难,只好不作回答,而是东张西望,谈起其他不相关的事情来。

挂牛头卖马肉

这个故事比喻用好东西作幌子来推销劣等的货色,亦指名实不符或言行不一。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灵公喜欢宫内妇女女扮男装,没多久,整个齐国蔚然成风,所有的妇女,不论老少,都穿上了男装。灵公遂派官吏禁止,说:“如果再有女扮男装的,给我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不久,到处都可以看到:女人的衣服被撕破了,衣带被扯断了,可是女扮男装的风气依然屡禁不止。

有一天,晏子拜见灵公,灵公问他说:“我派官吏禁止女扮男装,违反命令的就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现在撕衣断带的到处可见,但是女扮男装的风气还是制止不了,这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君王在宫内大肆提倡女扮男装,在宫外却严加禁止女扮男装,正像店外挂着牛头,店内卖的却是马肉一样啊!君王要禁止女扮男装,如果在宫内禁绝,那宫外的妇女谁还敢再扮男装呢!”灵公说:“好吧。”于是禁止宫内女扮男装。这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国上下就再没有一个妇女敢穿男装了。

过河拆桥

“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此典出自《元曲选·康进之〈李逵负荆〉三》:“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周桓王十九年,郑庄公四三年,宋庄公九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得了重病。他把祭足叫到床前,说:“我有十一个儿子,除了世子忽之外,子突、子义、子都不相上下。不过,依我仔细观察,还是子突最有才能。我想传位给他,你认为怎么样?”祭足说:“按道理来说,君位应该传给大儿子,再说公子忽又屡建大功,国人都对他很信服。他在天子那儿做过人质,又曾帮助齐侯打退北戎。齐侯非常器重他,还准备把女儿许配给他。他在诸侯之间也有点名气,怎么可以把他废了呢?”郑庄公说:“子突不是个能安于下位的人,如果子忽当了国君,他一定不甘心,怎么办?”

祭足说:“先把子突送到其他国家去,免得他来抢夺君位。就是不知道该送到哪个国家才好?”郑庄公咳嗽了一阵子,说:“就送到宋国去吧!宋国是他外祖母的家。再说宋公冯又得到过咱们的照顾,他不会不答应的。”接着,他又哀叹着说,“唉,往后郑国太平不了啦!”

祭足退出来,耳朵里还回想着郑庄公的叹气声,他知道郑庄公向来有先见之明,他一定是考虑子突将来会抢夺子忽的君位。祭足总认为子忽不该回绝齐国的亲事。齐僖公对子忽一直都很赏识,想把自己的女儿文姜许配给他,曾三番五次地托人做媒,都被子忽坚决地拒绝了。他不答应的理由是:“郑是小国,齐是大国,门不当、户不对,不能高攀!”大丈夫应该自立自强,不能依赖裙带关系!祭足觉得子忽太不懂人情世故了,抓住大国的一条裙带要比多一支兵马还管用哩!由于祭足一直是支持子忽的,因而不免会替他担心。

郑庄公死后,祭足立公子忽为国君,就是郑昭公。郑昭公派遣使臣到多国去作友好访问,联络彼此的感情。他派祭足去宋国,顺便调查一下子突的情况。祭足到了宋国,见了宋庄公,还没说话,就被武士们绑了起来,他呼叫着说:“我犯了什么罪呀?”宋庄公说:“以后慢慢再告诉你吧!”祭足当即被囚禁起来,周围还挤着一大批武士把守着,弄得他坐立不安。

到了晚上,太宰华督亲自来看他,并带了些酒菜,算是来给他压压惊。祭足说:“我不知道是哪儿触怒了你们,为什么要囚禁我?”华督说:“你不知道宋国是子突的外婆家吗?他一到这里,他外婆雍家就央求我们主公全力帮助子突。反正子忽生性懦弱,根本不配做国君,所以我们主公要你把子忽废了,立子突为国君。”祭足说:“这怎么行呢?他是先君立的,如果我废了他,不是叫天下人唾骂我的罪行吗?”华督说:“你太傻了!谋君篡位的事哪一国没有?谁有势力,谁就当权。鲁国公子轨不也是这样得到君位的吗?我们主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你只要放胆去做就行了!天塌下来有宋公顶着,怕什么!”祭足紧皱着眉头,默不作答。华督进一步对他施加压力说:“如果你不答应,宋公会先杀了你,再派大将南宫长万护送子突进攻郑国去。到那时你早埋在地底下,后悔也来不及了。好汉不吃眼前亏,我看你还是答应吧!”祭足被逼得没有办法,横竖自己就是死了也保不住子忽的君位,只好答应了他们。华督还要求两人一起对天发誓,说话一定要算话,如果反悔,必遭上天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