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转型谋变
28704000000022

第22章 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研究(2)

2 .推动各国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

(1)金融服务

从意大利、韩国等促进生产性服务供应的经验来看,它们都通过融资方面的倾斜政策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例如,意大利有一整套完善和高效率的私营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包括: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息长期贷款,或认购中小企业发行的股票或公司债券的中小企业银行;为私营中小企业特别是风险适中、市场前景较好的创新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私营中小企业基金;由手工业和行业公会以及国家银行联合组成,并由政府提供一部分必要基金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以及在证券交易市场、第二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便利。韩国金融业的倾斜性支持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在制造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韩国产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和长期信用银行为企业或政府项目提供了长期低息信贷,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企业及早实现技术能力的提高。

(2)人力资源开发服务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意大利、瑞士、韩国等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意大利的职业技术院校很有名,其采用了厂商与职业技术院校互动式发展的模式,产业知识和技术发展高度专业化,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熟练掌握纺织、服装、瓷砖制作等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意大利的厂商对职业技术院校特别青睐,给予资金上的赞助和技术上的支持要比政府多得多。职业学校提供的培训是多层次的,既有面向企业中设计人员的在职学习,也有欧盟资助的关于皮鞋的制作、经营、管理等的专业化培训,还有面向高中学生的皮鞋生产方面的技术培训。

瑞士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领先的竞争优势,这与其重视人才的开发,不断培养工程师、技师等各级人才以满足未来的需要有密切关系。从小学的基础教育到大学的先进学科的教育,学校教育都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从事制造业还需要实践经验。为此,瑞士引入了“双轨教育体系”,把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两方面结合起来。学生在结束基础教育之后,就进入公司边学边练。在此期间,他们一方面在特殊的学校接受进一步的理论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也在公司内部做一些实际工作。而且,这一阶段教育费用的一半是由所属公司支付的,这些公司每年会花费营业额的5% 用于实习教育。

在制造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韩国强调研发服务活动以人力资本为载体,靠自我力量提高吸收能力,以此实现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为了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韩国政府1973年制定了《国家技术资格法》和《技术劳务育成法》, 1974年又制定了《职业培训特别法》。强制规定,拥有500名员工以上的公司必须对他们的员工进行内部技能培训。为此建立了专门的研究生院———韩国高等科学院,培养和造就一批研究开发的先导型人才,促进产学合作。

(3)研发服务

从韩国的经验来看,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对促进企业研发投资作用突出。韩国在1966—1973年间先后制定了《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扶持法》、《技术开发促进法》、《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按照这些法律规定,政府直接出资,设立了许多研究所,旨在进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同时,根据上述法规,还形成了一整套促进企业研发投资的政策措施,为鼓励民营企业附设技术研究所提供了制度保障。如私营企业研究机构承担国家研究开发项目的,政府给予50%的研究开发经费补贴;对于个人或小企业从事新技术商业化的,韩国政府提供总经费80% ~90% 的资助;私营企业可为技术开发、技术情报和研究开发人力和设施等开支提取高达销售额5% 的储备基金,这笔基金可享受3年税收减免。

在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韩国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完善政策法律制度、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直接进行财税、信贷补贴支持外,更为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企业发展初期、关键转折时期、困难时期,政府给予了宝贵的关键性的支持。CDM A 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美国高通公司开发了总计53项CDM A技术专利,1993年韩国政府出资引进其中的7项。随后,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包括技术开发、标准化和服务运营商许可等发展CDM A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情报通信部通盘掌管和指导研发活动,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牵头,吸收三星电子、LG通信和现代电子等企业组成联合攻关组,技术开发出来后,让这些大公司无偿使用。这种政策导向极大地刺激了企业研发投资的积极性,从研发投入来源结构上看,政府与企业的投入比重由 1970 年的 77 ∶ 23 转变为 2003 年的25∶75。

从瑞士制药工业来看,正是企业对研发的大力投入决定了其世界领先地位。瑞士制药工业十分活跃,在全世界各大洲都设有生产设施和研究机构。瑞士制药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总产量中在本国市场消耗的比例微乎其微,但总利润的五分之一却被用于进行研究和开发———特别是面对药业专利保护年限只有十年左右这一措施,不断研发成了保证生产流水线上的药品能够持续营利的唯一渠道。瑞士地少人稀,研究人员相对短缺,尽管目前欧洲已经实现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迫于寻求顶尖科学家的压力,越来越多的瑞士制药企业将其研发中心移至北美地区。

(4)设计和创意服务

创造高产值的概念主导着瑞士的经济。瑞士人早就意识到,廉价消费品的大规模生产并不适合瑞士企业,因为它需要进口大量昂贵的原材料,而在出口到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时,它的效益并没有显著增加。创造高产值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瑞士的钟表制造。一块售价100瑞士法郎的手表和另一块售价3000瑞士法郎的手表,它们所需原材料的成本相差无几,但围绕手表的设计、制作以及营销所下的工夫则造成它们售价上的巨大差异。

瑞士高水平的技术创意产业,以及由此带动的创意经济,推动了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攀升,而瑞士腕表制造业则集中代表了瑞士创意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成功提升。世界著名品牌“欧米茄”集团首席执行官、总裁斯蒂芬·欧科华先生认为,瑞士腕表制造业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行业始终坚持了将产品设计的创意理念贯穿到企业产品开发的各个方面,任何一款绚丽的瑞士腕表都渗透了腕表工匠或设计师的倾心创意。首先,瑞士制表企业非常重视品牌创意。它以消费者对品牌的体验作为基础,并通过设计的文化力量来创造消费回忆,将人们在消费过程的精神享受和审美快感转换成对品牌的注意力,从而为品牌创造了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其次,企业重视营销商业模式的创意。瑞士制表业企业家们不仅在营销商业模式上重视产品多样化,以迎合不同消费者需要,在品牌档次定位、原产地品牌效应、研发创新、信誉和质量上下工夫,更是在广告创意和售后服务创意上发挥了优势。再次,企业重视产业发展战略创意。欧科华认为,产业发展战略的创意体现在企业家对产业发展战略宏观预测的创意性上。众所周知,虽然石英表实际上问世于瑞士纳沙泰尔,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廉价的亚洲产石英表曾经差点摧毁了瑞士的制表业。为重振钟表制造业,两家最大的钟表厂合并创造出了如今的知名品牌斯沃奇(Sw atch)。它虽然也是石英表,却绝不廉价,由于聪明的市场营销,该品牌成了一种时尚的配件。瑞士制表业的成功实践表明,企业既要勇于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又要实事求是地预测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因地制宜地为企业发展制定带有创意性的发展战略。

同样,韩国特别注重对制造业的世界领先设计能力的培育。从1993年起,政府连续提出三个促进设计的五年计划。计划提出2007年在釜山、大邱和光州建成新的地区性设计中心,在大城市的高等学府建设12个设计创新中心。2001年促成世界设计大会在韩国召开,大胆投资100亿韩元建立韩国设计中心,以产、官、财的结合方式,支持产业的设计活动。目前韩国的骨干企业,如三星公司、LG公司和现代汽车公司都十分注重在设计管理方面的投资,三星电子把设计看作研发的一部分,成为利用设计提升产品品牌价值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典范。

(5)商务服务

意大利的商务服务比较发达,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社会化生产和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企业只需负责内部的生产经营,其财务、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物流服务、广告服务、法律咨询等都可外包给专业化的商务服务机构来完成。例如,在意大利萨斯所罗的瓷砖产业集群区,集聚了200多家瓷砖生产企业,同时有许多与之配套的模具、釉料、包装材料、仓储、运输等各类服务企业,为瓷砖生产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同时,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包括赞助技术研究机构、收集并发布产业信息、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人才培训与交流、刺激与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代表企业出面与政府或工会协调有关产业政策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以行业协会的力量来拓展海外市场的做法,弥补了中小企业面对世界市场的不足。1980年,意大利瓷砖行业协会以纽约为据点,成立了对美销售的辅助机构,从而成功地打开了美国市场。

除了有发达的金融、保险等商务服务业,依托其国际商业中心、旅游胜地、国际会议中心等突出优势,瑞士还拥有日内瓦、苏黎世、巴塞尔、洛桑和圣加仑多个以会展为特色的著名城市。例如,钟表珠宝是瑞士出口工业的象征之一,每年3月底(或4月初)在瑞士巴塞尔举办的巴塞尔钟表珠宝展是全球钟表业界的盛会,引领世界钟表珠宝业的新潮流,也充分体现了瑞士钟表工业的整体实力和领先地位。通过会展服务,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性的展览,对产品进行了集中的展示、宣传和促销,有助于提高企业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同时有助于促进瑞士中小型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从韩国的情况来看,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韩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一直以批发、零售、饮食、旅店等消费性服务业为主,随着后期从政策上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加之信息产业带动,金融保险、通讯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以2000年的价格计算,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通信、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教育科研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从1995年的230640.2亿韩元增加到2004年的376530.9亿韩元,10年间增长41%,2004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1.57%。其中,商务服务发展迅速,内部结构升级效应明显。根据韩国工商协会对3.4万多家物流、IT、咨询、广告、设计、人才调配、设备租赁等领域商务服务企业进行的调查,商务服务企业的销售额由2001年的44万亿韩元,增长到2005年的74万亿韩元,5年内增长了68.2%。

(二)促进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战略

当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是制约宁波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仍较薄弱;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且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由于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关键产业的核心技术的控制能力极低;传统意义的餐饮等消费领域在第三产业中仍占较大比重,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第三产业依旧缺乏。

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8年,宁波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10079美元,正需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宁波经济增长的两翼。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攸关宁波经济未来竞争力的提升。宁波制造业的技术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赖投入更多、更有效率、形成深层次互动的与“知识经济”内涵相吻合的生产性服务:金融保险、物流、邮电、技术信息咨询等。也就是说,宁波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知识投入,发挥其“知识孵化器”的作用,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产业链衍生而形成的。所以无论要发展经济,还是要发展制造业,或是要发展服务业,抑或是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两者的互动是必须解决的,只有在动中相互发展才能构建良好的经济群,才能快速地促进宁波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宁波经济竞争力。

1 .实施制造业发展服务化与高端化战略

实现制造业发展服务化要求制造业必须由传统制造业向制造业信息化、软化、绿化和外置化方向转化。即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改变制造业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在外包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过程中,逐渐从以硬件(生产)为中心向以软件(服务)为重心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方向转变,促进市场营销、管理咨询、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修理维护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增值链作为制造业外延的延伸,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之中,为上下游各环节的生产活动提供了专业化配套服务,能够提高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根据“微笑曲线”价值理论可知,整个产业价值链条呈现出“U”形的抛物线,处于产业价值链条两端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具有较高的利润,而处于中间段的生产制造环节所能获得的利润微乎其微。据此可知,任何企业并没有必要将精力分散到所有环节中,而只要集中精力于两端就可以获得绝大多数的经济利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恰恰这些产业多数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为此,企业的发展重点应该由原来的以制造环节为焦点向产前与产后的生产性服务扩散。世界经验表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完整的产业链的形成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销售服务的全方位支撑,而且有利于企业在明确自身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链环节,从而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增长。

2 .实施服务业发展规模化与集中化战略

服务业发展规模化不仅是服务业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市场支撑的需要,也是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主要是由先进设备、专业化设备在服务行业的引进所推动的。先进设备、专业化设备的引入能使传统的服务活动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能突破原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将许多高度分散、小规模的服务企业联结在一起,进而在更大规模上拉动专业化设备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发展。

3 .实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市场化战略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互动发展本质上要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的需求与供给在总量上实现平衡,在结构上相互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化、个性化、精细化的需求趋势更强化了这一“均衡”要求。实现这一均衡发展,必须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条件,以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作为互动发展的基本前提,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这两大产业发展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4 .实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制度化战略

为了减少市场失灵,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还必须重视规划在引导资源向这两大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规划是这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的“蓝图”,是对这两大产业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通过规划,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战略部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这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的资源利用最小化、产出(服务)最大化。

此外,法制化是实现市场化和规划化的保证,依靠法制化,可以净化市场化运行的公平环境,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可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保证规划的稳定实施。

(三)促进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具体路径

综上分析可知,对于制造业大市的宁波来说,若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应该理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发展的机制和路径,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实现产业(或行业)均衡、互补性发展。

1 .加强制度建设,搭建互动发展平台

(1)政府要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过去的经济学家从亚当·斯密开始,甚至到20世纪40年代的费希尔、克拉克等人,都对服务业存有偏见。如费希尔、克拉克虽然提出了关于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但仍然把服务称为“第三”,暗含了服务的重要性低人一等。尽管经济学家一再呼吁服务劳动的重要性,要以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把商品生产和服务生产等量齐观,但在过去的经济生活中,由于物质财富的匮乏,造成了我们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只重视商品生产部门,甚至认为服务业不但不生产物质,相反还从物质生产部门分享一部分产品,提供服务被看成是非生产性地使用劳动,所以采取限制其发展的政策。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在发展工业的时候,对生产性服务业重视不够,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进而制造业升级缺乏必要的支持而出现竞争力下降的情况。要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就要摆脱过去那种只重视工业的做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跳出工业抓工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由于土地、资金、能源、环保、产能等硬约束条件,制造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外部资源要素供给能力的制约,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克服资源要素的制约,有利于深化制造业分工、降低产业成本,有利于涉足价值链高端、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切实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二是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体现在制造技术的先进性、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市场的高占有率等方面。显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对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日益融合的趋势下,必须把推进先进制造业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结合起来,加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分工与合作。

(2)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随着咨询科技、IT 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突破性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对制造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外部环境。

首先是要做好两者的长期发展规划,杜绝出现“短腿现象”而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譬如,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制定具体的计划与相关政策,确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行业重点,促使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合理化;确定服务业的结构调整目标,选择一些产业关联性大、市场潜力雄厚、对社会及工商业提供有关生产管理技术的服务业作为推动目标,如金融业企业化、规模化经营等。

同时,除了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以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外,政府还应该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制体系,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总体规划,制定配套政策。例如,要构建完善的制造业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要合理构建多层次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包括企业上市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和产权交易。当前,在企业融资方面可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力度:一是借鉴意大利的“互助信贷集团”经验,中小企业在应对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发生资金链断裂时,可采取并推广这种应急方式,来化解风险。比如,诸暨市成立的全国首家企业“应急互助基金”,由政府财政和会员企业按1∶4的比例筹集资金5000万元,基金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封闭管理和运行,按照“救急不救穷”的原则,当会员企业发生资金困难时,最高可申请2000万元,资金占用最长不超过15天。二是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浙江担保业务发展中,以中小企业和乡镇政府合股担保的“萧山经验”值得推广。在萧山,企业以10万元为起点入股,可获得股本金5倍的贷款额度,一旦贷款出现问题,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时,不足部分将由担保公司承担80%,并按比例分摊至每个股东,20%由贷款银行承担。三是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浙江已经出台了《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浙江省鼓励发展风险投资的若干意见》,使得各类创业投资有了政策保障,应进一步落实风险投资有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拓宽退出渠道,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市场环境。

再者,要帮助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拓展市场。2008年,宁波成功举办了第12届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2008中国工业设计周暨中国宁波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等近10个展会,推出展位近8000个,帮助众多制造业企业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并引导展会逐步走向市场化。今后可以继续利用这些展会和活动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拓市场。

最后,就是在原有的行政性管制逐步放松的同时,加强以政府间接调控为主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即必须转变观念、突破体制障碍、打破垄断、合理市场准入,从而形成有利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环境。当然,更要做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在依托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并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植与支持力度,降低进入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等产业政策,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切实做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真正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县(市)区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针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2.实行制造业“主辅分离”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形成互动发展机制

(1)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宁波制造业的“主辅分离”

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无论是要实现制造业的全面升级,还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都需要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那么,制造业企业就应该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实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也就是说,制造业企业应改变生产模式、转变经营理念、进行组织创新,即坚决避免原先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经营模式,专注于自身的优势与强势环节,注重核心技术的培育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并通过将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化来整合外部专业分工优势,推进产业链条企业优势互补,形成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互补,确保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动态的契合,不断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条竞争力,进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解散整合,以确立竞争优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引起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的明显变化是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服务的外部化与内部化。经济学中一般把某种经济活动被纳入企业组织内部的情形称为这一活动的“内部化(internalization)”;而把与之相反的过程,即某种经济活动脱离企业内部而独立进行的过程称之为“外部化(ex ternaliza-tion)”。即制造业企业是否通过市场途径来解决对生产服务的需求,“外部化”也称为“市场化”,“内部化”也可称为“非市场化”。“内部化”也可称为“整合(integration)”,“外部化”则称为“反整合(dis-integration)”。波特将其分别称为“整合”和“解散整合”。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服务的外部化又通常被称为“外包”。这种微观制度的变化会在宏观上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因为,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服务的内部化,在会计制度上会被计入制造业;相反,外部化,则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从表面上看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但实际上是制造业企业自身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过程。

制造业企业服务活动外置所带来的好处主要有:首先,外置化可以使制造业减少成本,由于将一些自身本不擅长的活动交给专业机构完成,而专业机构因为经验丰富且存在外在竞争,收费较低,企业也节省了费用,降低了成本;其次,外置化使制造业企业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上表现为原来的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转化为采购,使制造业企业将注意力放在价值链中可以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活动上,制造业企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这些价值活动中,集中精力做企业自身更加擅长的活动,取得专业化的优势,从而降低这些活动的成本。

这种变化也反映在价值链上。以物流为例,根据波特定义的价值链,物流(既包括内部物流也包括外部物流)属于制造业企业基本价值活动,目前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有外部化的趋势,即波特所说的解散整合。因此,原来属于企业自身提供的物流就转变为采购活动(采购既包括采购有形产品,也包括采购服务产品),即制造业企业向外部采购生产服务。这一变化使得原来在价值链上属于基本价值活动的物流转变为辅助价值活动中的采购活动。这种外部化使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与生产服务供应商的价值链相联系,制造业的采购对应着生产性服务业的销售,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供服务产品,表现在它们价值链中的销售活动,于是制造业价值链的内部联系转变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价值链的外部联系。

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在价值链的变革和重构中考虑到了这些因素,使得企业外置的服务活动越来越多。随着企业活动外置所发展起来的服务行业多是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概言之,制造业企业生产服务的外部化,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来后,又为制造业的外部化创造了理想的条件,反过来又会促进制造业企业的外包,这又加强了制造业企业将服务活动外部化的趋势。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之中,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发展,进而促进制造业的成本降低,从而为制造业的发展确立了竞争优势。

因此,宁波的制造业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保持并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企业内部管理等传统优势环节,积极拓展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等环节,主动将部分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切实整合内外部优势来实现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并提升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这一发展模式实质上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市场需求,间接地推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壮大。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分离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非制造环节单独组建独立法人企业。

(2)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

积极鼓励发展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管理咨询、商务服务、检测认证、会展服务、品牌策划、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要围绕外资制造业,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而政府部门则需要规范生产性服务业竞争环境与市场秩序,并在降低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的前提条件下,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只要如此,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必然能够形成良好互动发展关系。以宁波研发园区、软件园、和丰创意广场及各类科技创业园和中央商务区等为重点,加快在中心城区培育发展一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同时,要深化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打破束缚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机制。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区域性集聚。尽快消除针对服务业的政策性歧视,对生产性服务业在用水、用电和用地上实行与制造业同等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应给予与工业开发区相同的政策扶持。

3 .继续推进行业协会和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形成互动发展网络

(1)大力推进行业协会发展

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它们都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形式来加强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管理。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美国、日本、德国的物流协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美国物流协会由个人和公司会员组成,拥有3000多个会员;日本建有物流系统协会(JILS)和日本物流学会;德国的物流协会拥有6000多个会员。这些协会不仅协助政府做好物流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同时还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物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在促进信息服务业方面,日本的信息处理振兴事业协会(IPA)、信息服务产业协会(JISA)、日本数据处理协会(JDPA)、西格马系统等等,这些行业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它们既是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同时也对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自我管理的;日本参照美国的做法,成立了公认会计师协会。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企业在缺乏决策支持或出现问题时寻找专业服务机构的意识,还能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互动,进一步构建分层次与协作相结合的市场结构,培育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体系。

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一直以来,在我国,政府直接承担着对企业管理、监督、服务等职能,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了效率低下。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该逐步把这些政府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宁波市政府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实施国家和行业标准、价格协调、调节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自律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强化政府、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现代服务企业之间沟通联系以及服务业各行业间的协调配合。

(2)推动互动发展所需要的相关产业、支持性产业的发展

制造业基地的先进性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而持续的技术创新则是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可以产生极高的附加价值,促使产品价值链发生连续突变和飞跃。但是,目前宁波的大多数制造业产品仍处于附加值低、替代性高的阶段,主要依靠低成本与生产规模上的优势占据市场,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更谈不上自主知识产权,即使一些发展较快的块状经济也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而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制造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需要一系列的科技服务体系支撑:一是发挥研究性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支撑作用。形成政府支持、研究机构科研开发、企业推广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市县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团队式人才、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核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组建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二是培育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建立和发展区域科技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器、信息服务机构、科技融资机构、科技评估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公共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三是构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应用,促进宁波制造业提升知识含量和创新水准。

另外,要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以促进宁波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化、网络化成为一种可能。同时,无论对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还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都将强化产业体系的整合。而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没有大量的前期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根据现实情况,宁波目前需要增加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各项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基础和信息等优势,建立服务功能强、辐射作用大的技术。

4 .强化品牌与人力资本建设,增强互动发展动力

品牌,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是生命,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因为它不仅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标志,而且其具有为企业创造高额利润的“溢价能力”。总体上来讲,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品牌建设通常能够形成一种集技术、质量、服务、管理、诚信等各种综合能力于一体的战略资源,这就不仅要求制造业加大科技研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品质,还要求那些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产品的企业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让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从而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使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加对经济的贡献。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行业。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所以,要充分运用高科技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技术。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不断交流和沟通上,实际上,生产性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以保证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它们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同时,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还全面开展了在职教育,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值得强调的是,协会的职业培训工作非常注重以实践应用和实际操作为主。再如,日本、德国就建立了科学、开放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它们通过确立专业人才能力开发和客观评价体系引导培训教育工作,并从世界各国引进生产服务领域专业人才,促进生产服务领域人才的流动。

为此,宁波市首先要结合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造性地完善人才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并通过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措施,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以达到人力资本的最优配置,从而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乃至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实现增强其对制造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其次是要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可以将市场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可以针对企业的具体要求,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培养企业紧缺的人才。再次,要在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同时,加强对外交流,以解决体制中存在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障碍,营造良好的人尽其才的氛围,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加大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力度。结合企业具体实际和产业特色,组织开展网络培训、高级工商管理EMBA班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等。

5 .引进外资加强开放,为互动发展借力

引进外资,促进先进服务技术的扩散和传播。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和高附加值的特点。通过扩大开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促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引进;促进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形成。目前,宁波在这一领域与发达国家及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吸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最大利益。一方面,通过外国的职业人士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国内服务性企业可以近距离地学习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定制化技巧和管理经验,促进隐性知识①在产业间的扩散和转移;另一方面,外国供应商能够高效率地为国内企业提供更高端的中间服务,并通过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密切联系来促进知识和技术在整个经济中的扩散和渗透,提升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因此,为了促进宁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宁波既要积极把握上海世博会等机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放开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领域;加大力度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鼓励跨国公司来宁波设立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研发中心等,为宁波制造业提供全球化的生产性服务。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促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引进,促进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形成。

6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互动发展后劲

从发达国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看,基础设施建设是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促进物流业发展方面,德国政府不仅提出了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两头衔接与集疏以公路运输为主,做到宜水则水、宜路则路,多式联运的运输战略,同时还把大力培育和建设货运中心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德国已经先后兴建了20多个货运中心,到2010年,全国总共将建设30~40个货运中心。在实施措施上,德国政府通过新的通信技术来帮助改善物流并促进装卸,促进货运代理和运输商之间的合作。另据统计,日本政府在认定的结构改革特区中,有关发展国际物流特区构想的就有15项,除了北九州的国际集装箱港口外,横滨市国际物流特区、川崎市国际航空物流特区,都在加紧实施之中。再有,在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政府先后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和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倡议,旨在建立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并通过卫星通讯和电信光缆连通全球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

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过去我们对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很多,但是对于满足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而且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时候结构不平衡,物流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很多,如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的建设占了很大部分。但是其他高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能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宁波来说,要继续缓解生产要素制约,要继续修订完善宁波市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大力推进宁波、衢州两地资源与产业合作,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种好工业“高产田”。开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工作,规范提升融资担保平台,提高担保机构的服务水平。同时,应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快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主笔人:刘春香

主笔人单位: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