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转型谋变
28704000000002

第2章 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研究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对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产业集群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产业集群也有一个不断提升、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按现代产业集群的标准衡量,宁波可以称为产业集群的还比较少,大多数只能称为雏形状态的产业集群———块状经济。基于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报告所称的产业集群即为雏形状态的产业集群或初级阶段的产业集群———块状经济,而提升发展的方向即为现代产业集群,特别是创新性现代产业集群。

目前,处于雏形阶段的产业集群(块状经济)遍布宁波各地,已经成为宁波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直为全国所瞩目。率先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也势必率先遇到挑战和考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世界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不仅对宁波自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一、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战略意义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形势下,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并指出,2010年六大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宁波来看,截至2008年,宁波共形成雏形状态的产业集群(块状经济)近150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的近90个,经济规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 以上。宁波产业集群的发展事关宁波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因此,宁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宁波产业集群的提升发展,宁波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也在于宁波产业集群的提升发展。

(一)加快推进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是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的当务之急

宁波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下受冲击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这同宁波经济发展模式粗放、产业整合度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有很大关联。但由此形成的“倒逼机制”也为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带来新机遇。这种倒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倒逼技术创新,努力使企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移动。从这次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出,凡是注重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积累较多的集群企业,在这次危机中表现良好,收益也最大。二是倒逼新产品的研发。在危机中密切关注市场,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高度关注产品研发的市场适配性。三是倒逼营销和生产体系的协同,建立多元化的营销和完善适应多品种、多基地要求的生产组织体系。四是倒逼节能减排,促进产业集群生态高效发展。宁波产业集群如果能承受这种市场倒逼,解决经济结构中的深层矛盾,形成一批新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成长出一批新兴产业,最终实现产业集群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和效率驱动转变,从传统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那么宁波产业集群必将成为这场金融危机的一个赢家。

(二)加快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之需

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宁波乃至我国的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基本上属于传统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产业集群内部长期的低价竞争,既影响对外的谈判力和出口效益,又屡遭国际贸易摩擦的压制。在本轮金融危机面前,宁波产业集群暴露出明显的素质性和结构性问题。加快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有利于推进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使创新性、知识性、开放性、融合性、集群性相得益彰,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位置,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三)加快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是再创开放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历史上,宁波和全国其他地区产业集群一样,以其明显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形成沿海甚至我国对外开放中重要的比较优势。但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宁波的产业集群也与全国其他产业集群一样,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经济增长遭遇了未曾预料的“拐点”,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在发展高端产业环节上直接面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挑战;在创新发展方式与整合发展资源上面临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在竞争优势上面临其他低成本国家和地区的严峻挑战;在利用资本市场问题上面临更为复杂的国内外市场风险。从世界范围看,当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大多是历经多次提升发展,国家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面对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挑战,加快推进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重新赢得国际市场主动权,是宁波乃至我国再创开放新优势的关键之举。

(四)加快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产业竞争力,也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产业集群的提升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组织形式,使分工细化、产业链延伸、产品附加值提高,并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推进区域品牌的形成,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

(五)加快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是拓展宁波经济发展空间的有效之策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宁波经济,特别是产业集群,面临土地、水等重要能源资源的紧缺,同时面临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压力,环保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有利于把附加值低的生产环节转移至相关地区,可以腾出空间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提高宁波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是拓展宁波经济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

二、宁波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宁波工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块状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形成近150个初级阶段的产业集群,并渐呈大产业、品牌化、跨越式发展趋势。

(一)取得的成绩

1 .经济规模日趋庞大,专业优势日渐突出

截至2008年,宁波共形成雏形状态的产业集群近150个,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的近90个,经济规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 以上,多年居浙江省第一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公布的“2008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中,宁波市共有五大产业集群榜上有名,分别是塑料机械产业集群(北仑)、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宁波)、中国模具产业集群(宁波)、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慈溪)、中国文具产业集群(宁海)。浙江省产业集群生产规模前10位的县(市、区)中,宁波占据3位。在以县(市、区)为单位统计的462个区块中,规模超过300亿元的有14个,其中宁波有七大产业集群入围。截至2008年底,宁波已有95家企业的135种工业产品产销量居全国第一。

2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

顺应产业升级规律,宁波产业集群结构日渐优化。从产业类型看,高档服装、家电、机电、模具制造、有色金属、精密化工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打火机、一般纺织等产业有所萎缩,比重不断降低。从产业内部看,产业升级十分明显,产业链得到了不断拓展,产品也不断由单品种、单系列向多品种、多系列发展。目前,宁波已有北仑注塑机、鄞州新型金属材料、国家高新区电子信息等3个特色产业基地被列入国家级产业基地,还先后获得“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等数十项荣誉称号,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日趋显现,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3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可持续发展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宁波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宁波市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后五年宁波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规划,全面激励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宁波还加大了对产业集群的服务力度,全面加强基地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和行业组织建设,千方百计破解水、电、土地等要素资源制约,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宁波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力不断增强。

4 .突破镇村空间格局,集群辐射态势初步形成

近年来,宁波大力推进工业功能区建设,特别是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力促进了宁波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新的产业基地,较大程度改变了“低、小、散”的面貌,打破了宁波经济“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格局,呈现出向大产业、大市域发展的趋势。如小家电积极发挥集群效应,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产业已经辐射至绍兴、嘉兴周边区域,实现了跨区域大发展;电动工具、灯具、不锈钢产业等也呈现出向台州、绍兴、衢州跨区域辐射发展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

宁波的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竞争优势,但除了存在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具有的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现象严重、处于较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具备、企业管理观念和制度落后等共性问题外,宁波产业集群还存在自身特有的一些问题。

1 .区域品牌建设滞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虽然宁波的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区域品牌建设滞后,就整体而言,市场知名度不够高。宁波的产业集群虽然有一些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如服装产业方面的雅戈尔、杉杉、罗蒙,文具产业方面的得力,家电产业方面的方太、帅康、富达等,但从整体上看,宁波产业集群中的名牌产品还较少,贴牌生产比较普遍,大多数产业集群还没有创出国际知名品牌。在创新上,宁波大部分产业集群还不是创新型的产业集群,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不够,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低水平重复竞争突出。

2 .服务供给存在瓶颈,行业和中介组织作用不强

调研中发现,由于宁波产业集群大多地处乡镇,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无论是研发服务、培训服务、检验检测服务,还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虽然块状经济大都成立了行业协会或商会,但大多数行业协会或商会成立时间都不长,工作人员兼职较多,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中介组织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协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对完善的网络化生产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3 .竞争压力日渐增大,市场拓展形势严峻

当前,宁波的产业集群面临国内外同类产业集群的有力竞争,如电动工具面临江苏启东和浙江永康的挑战,水暖器材面临广东、福建的几个市县的强烈竞争。特别是近年来宁波周边区域都十分重视集群科技资源,尤其是对高新技术项目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争夺,宁波产业集群吸引优势科技资源的难度日渐加大。在市场拓展上,宁波集群产业的主导产品大都以国际市场为主要市场,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上处于国际垂直分工底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宁波的集群产业屡遭国际贸易摩擦压制,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此外,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宁波集群产业的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弱,尤其对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造成巨大压力,宁波集群产业出口形势日渐严峻。

(三)面临的机遇

1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产业集群提升发展面临难得的市场重新洗牌契机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每一次深度调整,都是一次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既使一些拥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趁机在市场重组中进一步壮大自己,又使一些企业举步维艰,或被兼并收购甚至破产,以致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市场重新洗牌。这次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宁波集群产业发展的影响巨大,但已经处于雏形状态的宁波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相对专业化产业区,拥有不可比拟的区位品牌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和供应链网络优势,具有较强的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如果能在市场调整中着力挖掘潜在优势,增强捕捉机遇的能力,就一定能在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2 .金融危机带来“倒逼机制”,产业集群面临难得的结构调整机遇

金融危机给宁波集群产业发展带来了冲击,但由此形成的“倒逼机制”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这种倒逼机制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生产研发、营销和生产体系、节能减排等方面。宁波地方产业由于危机转型的意愿更加强烈,国际产业转移也给宁波产业结构优化带来良机。通过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重组和技术与人才转移,有利于产业资源的重新配置和重组,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3 .跨区域跨行业融合趋势明显,产业集群面临质量并扩的发展势头

宁波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大都以某一乡镇为地理集中,形成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相对专业化分工为纽带、以国际市场为主的地方生产体系。但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产业集群呈现从“一乡(镇)一品”到县域范围内融合重组的趋势,有的甚至突破了县域和市域框架,形成了跨区域发展格局。在产业内部,部分块状经济通过裂变、集聚、延伸、派生等形式,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这种跨区域发展和跨行业融合不断深化,为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带来了难得的质变机遇。

(四)面对的挑战

1 .国内外相关区块加快发展,集群产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

在科技创新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成本压力不断上升的今天,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地方发展经济的首要选择。当前,宁波的集群产业面临国内外同类块状经济的有力竞争,如在创新竞争上,当前宁波周边区域都十分重视集聚科技资源,特别对高新技术项目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争夺,宁波吸引优势科技资源的难度日渐加大。随着宁波商务等成本加速上升,宁波又面临着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发机构进入、科技人才入户的成本上升,宁波集聚和整合科技资源的难度日渐加大。

在消防器材产业上,2008年,浙江衢州江山市消防器材产值达12.26亿元,同比增长51.2%,目前产品品种达30多个,在全国设立经营网点2000多个,呈现出主导优势日渐显现、产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项目质量明显提高等特点,在打造中国消防产业城这一总体思路指导下,江山市的消防器材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且潜力巨大。虽然目前江山市的消防器材主要以内销为主,但随着江山和宁波消防器材国内外市场并举的态势逐步形成,两地在市场上直面竞争将不可避免。

在灯具方面,以欧普为代表的广东中山市古镇灯具灯饰产业也方兴未艾,以古镇为核心,向周边横栏、小榄、东升、港口等镇(区)延伸的“中山灯饰”产业链正在日益壮大,形成了一个产值近1000亿元的庞大产业集群。目前古镇有灯饰企业近2500家,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灯饰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是世界四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正着力从融资、营销、自主创新方面全面突破,建立了中山市照明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解决灯饰产品质量标准化问题,把古镇打造成世界灯具的交易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推进古镇从“中国灯都”向“世界灯都”的转变。

2 .金融危机带来外贸市场萎缩,产业集群的市场拓展形势日渐严峻

宁波的产业集群大多以国际市场为主导产品销售市场,部分产品虽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上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底端,过多依靠低价竞争,在块状经济内部不少企业为争夺出口订单,不惜相互倾轧价格,既影响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和谈判力,又影响出口效益,甚至屡遭国际贸易摩擦的压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外国进口商信用恶化,有的出口企业甚至不敢接单。此外,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宁波集群产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弱,尤其对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造成巨大压力,宁波产业集群出口形势日渐严峻。

3 .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考验

宁波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既面临能源等重要资源的紧缺(宁波99% 的一次能源都需要从外地调入,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5%,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尤其是生态用水紧缺),又面临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压力,一些产业集群处在对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较大的行业,时有环保和安全问题发生,宁波有可能因环保问题导致产业集群的衰退。

三、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内涵要求

(一)总体目标

结合未来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宁波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突出现代产业、突出主导产业,到2015年,培育形成80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兴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力争完成工业增加值60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 左右;创新能力突出,新产品产值率显著提高;资源集约利用,单位土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比2009年提高65% 以上。

(二)内涵要求

1 .从混合型向特色型转型

从目前宁波集群企业的集聚形态看,在同一区块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混杂在一起,产业集群的特色性不够明显,优势也不够突出。为此,要突出特色性和专一型推进集群经济园区建设,努力打造现代产业基地。

2 .从“域内发展”向“跨域发展”转变

宁波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乡镇,但在空间布局上部分块状经济逐步呈向周边区域、中心城市甚至跨区域发展的趋势。要加强引导,积极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有条件的企业把总部留在宁波,把营销体系、技术研发、品牌管理放在宁波,把一般加工环节转移到重点合作区域,腾出空间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实现从“域内发展”向“跨域发展”转变,提高宁波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3 .从制造基地向创造基地演进

虽然宁波的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就整体而言,宁波集群产业产品还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竞争力尚不够强,以致每个行业都面临众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为此,要加大科技投入,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全面提高集群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积极推进宁波集群产业产品从传统产品向科技型产品转变。同时,要积极推进宁波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着力打造高品位、品牌型的产业基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4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产业集约转变。但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宁波的产业集群大多地处乡镇,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中,无论是研发服务、培训服务、检验检测服务,还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中介组织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协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对完善的网络化生产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总体上看,虽然产业和企业集聚程度较高,但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相比,宁波的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物理上的集聚、粗放型的发展。为此,要推进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就要狠抓科技服务体系、技术人才培训体系和公共产业服务体系等平台建设,促进产业内部衔接配套,提高集约发展水平。

四、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经验启示

考察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史,不断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手段。总结和学习发达国家推进现代产业集群的经验,对于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做法

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是拓展地方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考察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促进一般生产环节转移

产业集群发展的一定阶段,必然产生人力成本上升、土地告急、资源短缺、环境透支等问题。引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将一般性生产环节转移到人力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产业相对配套的国家和地区,使作为产业集群“头脑”的企业总部和作为产业集群“身体”的生产基地在物理空间上分开,产业集群既能以较低的成本价格取得信息、人才等战略资源,又能取得转入地的土地、能源、材料、劳动力等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最优资源在块状经济中的集中配置。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信息产业集聚地新竹,受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和环境承载等因素的影响,将大量的信息产业生产环节转移至大陆长三角和珠三角,成功地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新竹逐步成为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和“龙头”,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2 .引进战略投资者

考察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树立谋求共赢的新理念,以战略的思维、开放的视野,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战略投资者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著名品牌和营销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实现产业集群与世界经济和国际惯例的全面对接,从而实现技术跨越、市场跨越,提高市场竞争力。如江苏的昆山,积极引进绿地集团、三一重机、天天国际等战略投资者,有力地推进了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

3 .推进优化组合联盟

引导产业集群中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了现代方式整合产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可以进一步提高集群的产业集中度。鼓励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做大做强,是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一条现实路径。如日本由于城市发展空间局促,在一些大工业区外散布于乡村的中小企业相对集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产业集群,东京城区南部的大田湾政府通过建立“园地协同组合”制度,将分散在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个中小企业在产业、生活等方面的联合协作,最终形成基于相关产业扩张集聚的产业集群。而浙江台州在飞跃集团濒死的状况下,地方政府积极引导,飞跃集团将缝纫机业务推出重组,当地7家企业共同发起的浙江新飞跃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既救活了企业,又推进了台州缝纫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发展。

4 .搞好技术创新升级

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低水平重复竞争突出是产业集群初期的通病。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如在领带产量占到全国90% 的嵊州市,进口高档电脑提花剑杆织机1300多台以后,大大提高了集群产业的技术水平,目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设备性能上都远远超过了意大利的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高新技术已经带动嵊州“领带”经济整体“变脸”。

5 .优化分工协作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主要来源于相对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协作,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条,细化产业内部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完善生产和服务网络,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如交通不便、大工业几乎一片空白的意大利北部山区,近几十年以日用品、小商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通过集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并成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地。随着这些产业集群的不断演进,新企业从原有企业脱离出来,成为更上游的供应商或进行生产过程的细化分工,早期形成的产业集群逐步向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演进,生产着高端化和差异化的产品,意大利萨苏鲁瓷砖集群、科莫丝绸集群、帕拉图毛纺集群无不如此。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经验启示

1 .市场推进是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前提

各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历程表明,现代产业集群特别是创新型产业集群通常是依靠市场,通过企业的衍生与扎堆自发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也是由市场决定的。同时,各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也证明,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和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前提,只有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加快推进集群企业国际化进程,快速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瑞士制药业中的罗氏、德国化工业中的巴斯夫等,市场推进是快速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前提。

2 .促进企业差异化竞争是快速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基础

在一定区域内相似企业大量聚集,众多企业在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和人员素质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呈现相同或相似性,同质企业过度竞争问题便由此产生,严重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此,发达国家把积极推进企业的差异化发展作为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企业竞争方式由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变,实现属性差异化;增强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推行品牌差异化;针对国际国内不同人群和市场,促进市场和服务差异化。如在美国硅谷,各企业在产品设计、功能、品牌和服务上差异化十分明显,使得硅谷产业集群获得长足发展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3 .注重品牌打造是快速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关键

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产业集群不能仅仅依靠产品数量和行业企业规模在市场上竞争,最终靠质量、品牌价值来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意大利有纺织服装集群69个,而每一个集群内部都培养一个或几个国际知名品牌作为产业集群的风向标和驱动力。

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是快速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重要动力

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是维护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们在技术标准制定、市场秩序维护、贸易摩擦解决、品牌建设推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实践也表明,各国产业集群的提升发展离不开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撑作用。意大利行业协会在推进产业集群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行业协会不仅通过赞助技术研究机构、收集产业信息等多种方式为集群企业提供创新源头,而且还帮助集群内企业开拓市场,争取优惠的产业政策。

5 .政府积极引导是快速推进产业集群的保障

在发达国家,政府在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包括为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有力政策措施解决集群发展中的各类难题等。如日本政府在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中采取了六个方面的措施:设立主管机构,制订全国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集群的提升发展提供公共资金支持;设立专门的集群促进机构和研发平台;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人才等,极大地推进了本国产业集群的提升发展。

五、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必须把握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规律

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是在一定条件下依靠内生力量形成的。一定条件主要是指:具有完善的生产链,产业数量和质量达到一定规模,产业分工达到高度专业化。具备这些条件的产业集群,在内部共同利益———聚集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优势的促使下,自发地提升,向现代产业集聚发展。为此,在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办事,在条件不成熟时不要硬性人为地推进更新。

(二)政府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

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要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这一点政府应该是“有所不为”。但政府在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中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应该主动地创造条件,促进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如做好规划引导、提升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把握提升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在产业选择上,要做到四个优先,即优先考虑优势产业,优先考虑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的产业,优先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优先考虑基本条件已经成熟的产业等。

(三)要着重提高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当前,宁波的产业集群中大多数产品价格低、产业发展层次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利润低,以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高,为此,宁波产业集群的提升发展要着力解决这“五低”的问题,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为引领,着力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全面提高宁波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四)要警惕产业集群的风险和衰退

产业集群的风险主要在于:一是产业结构性风险,集群产业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者是某一类产品,这样便带来经济的结构性的风险,以致产生地方经济增长的波动。二是周期性风险,产业有其生命周期,产品有其生命周期,产业集群也有其生命周期,三者的叠加可能会对产业集群形成一种周期性的风险,一旦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中产业结构升级不到位,就有可能导致产业集群的衰退。三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宁波产业集群的产品大都出口,且价格很低,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较高,这样就很容易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关注的对象。四是恶性竞争带来的风险。当前,在宁波产业集群内部,大都出现了一种恶性竞争的现象,企业间竞相压价,过度竞争,严重阻碍了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为此,在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防范产业集群的衰退,提升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力。

(五)要慎重选择一般生产性环节转移方式和转移进度

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进产业集群中的一般产业和一般加工环节转移到其他重点合作城市。但在转移中,要慎重选择转移的方式和进度。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看,以下三种转移方式是较为稳妥和有效的。在转移的方式上看,一是“垂直转移”方式,即把企业的研究开发、展览营销、营运管理、品牌经营等“头脑”因素留在本地,而“躯干”转往外地。二是“基地式”转移方式,即选择一批产业配套完善、服务配套优异的地区,作为产业集群的产业转移基地,形成异地产业集群和转移过程中的“极化效应”。三是资本扩张的方式,通过异地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实现一般产业和一般加工环节转移。

在转移的进度把握上,产业集群的提升发展并不是一定要从传统产业完全过渡到高科技产业,更多的是产业链的优化、产品档次的提升、技术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转移的进度上不应过急过快,而应该实行循序渐进的升级路径,注重产业链环节的升级,防止和减少整厂搬迁,尽量让企业在转移的时候只是把生产环节转移出去,把研发、营销等总部留在产业集群内部,让高端的留下来、中端的提升、低端的迁出去。在政府方面,要认真做好企业外迁的统筹、规划和引导,实现产业引进、提升和转移联动进行,防止和避免因出现整厂搬迁而导致集群产业空心化。

六、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以规划为引领,积极引导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要按照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要求,结合即将编制的“十二五”规划,加快编制《宁波市产业集群提升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宁波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在规划的实施上:一是要突出规划的可行性,使产业集群提升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互衔接。二是要强调规划的配套性,在产业集群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十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三要确保规划的刚性约束,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考核,对于通过并实施的规划,有关部门要确保土地、水电、资金等生产要素到位。同时,针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在发展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要及时做好规划的微调工作。

(二)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突破,夯实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

要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中港口物流、国际贸易等优势产业对宁波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发挥产业集群中传统产业在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发挥新兴产业在激发活力、促进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提升宁波集群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与竞争力,建立起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动态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一是积极培育和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群,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增强集群产业竞争优势。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整合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集群带动效应,通过集群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龙头企业竞争优势。三是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努力提高龙头企业在本地区的产业配套率。四是依托龙头企业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吸纳中小企业加盟联合,整合众多无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培育以品牌为纽带的关联产业集群。

(四)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不断提升集群产业产品附加值

要大力支持自主创新活动,对集群内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企业可考虑给予加速折旧、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投资扶持等优惠。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公司,促进风险投资的产业化和社会化。鼓励集群内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鼓励发展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积极营造集群内部合作与交流的环节与氛围,鼓励企业间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共享与技术交流。推动集群内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吸引跨国公司在集群内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间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全面提高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以政策体制创新为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对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实行领导联系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集群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二是加快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意见,提出针对性强的推进措施和政策,促进一批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突破。三是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产业集群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技改、项目审批等优惠政策。四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具体包括加强现代物流平台建设和商品流通平台建设,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物流中心和产品市场中心。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加强融资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行业信息交流、传输和发布平台,为企业提供生产资料、产品咨询、人才流动、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五是围绕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和技能型人才培训,提供人才保障。六是积极开展产业集群的统计工作,及时掌握产业集群发展动态,有效开展与国内外相关地区发展比对工作。七是加快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集群产业集聚区内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信息等网络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集群区域延伸,城市公共设施与集群区域对接和共享。同时,要按照资源节约、方便快捷、高质有效的原则,合理布局集聚区社会事业服务设施,在集聚区建立多层次、网络化、全覆盖的教育、文体、卫生、福利设施。

(六)以市场拓展为关键,加快建立产业集群营销新体系

市场开拓是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当前外销不畅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市场开拓更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有形市场建设方面,要加快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加大对市场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市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形象创新、制度创新、功能创新、交易方式和结算方式创新,推进专业市场与全国大市场信息联网,增强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在重点产业集群所在地建设全国性乃至国际专业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集群企业在全国铺设销售网络。在无形市场建设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变化,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对专业市场的交易平台、交易组织、交易技术进行创新,推动有形市场与网上无形市场有机结合,全面提升集群企业市场拓展能力。

(七)以规范管理为核心,提升产业集群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着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集群企业家队伍数据库,对各个集群企业经营者队伍开展综合分析。要在各集群企业中推广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经验,充分运用培训体系打造先进的企业家队伍,推进整个集群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是积极引导集群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着力扬弃家族式管理模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利用当前有利时期,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和强强联合等多种方式集聚优质资产。积极引导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推进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增资扩股。

三是进一步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提高产业集群的自我发展能力。

(八)以园区建设和区域整合为途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空间布局

产业集群最显著的特点是空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但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特别是集群初期的产业集群在优化原有聚集性的基础上,在空间上逐步呈向周边区域、中心城市甚至跨区域发展趋势,以整合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产业上进一步向大产业发展,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为此,产业集群的提升发展也要积极推进园区建设与跨区域整合以优化空间布局。在园区建设方面,要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积极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带动相关产业向大企业靠拢,不断增强园区的聚集能力。不断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和项目承载能力,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运作水平,使之成为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跨区域整合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中介组织等在产业集群跨区域整合中的作用,突破行政区划,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发展要素保障机制、跨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推进跨区域产业集群整合发展,优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九)以优化要素配置为保障,为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在人才保障方面,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引进一批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紧缺急需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柔性”人才。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牵线搭桥,提供人才评价、信息资讯等优质服务;加强企业专门人才培养,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加强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为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

在土地保障方面,积极实施空间创新战略,一是全面开展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查,着力挖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集约节约用地。二是着力在“争、调、盘、储、集”上求突破,切实保障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用地,优先保障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以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土地供给。三是积极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对符合供地目录的企业需要调整用地位置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供地,不断优化用地结构。四是推进土地高效利用,建立土地立体开发机制。积极鼓励地下空间和高层空间开发利用,为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提供用地支撑。

在资金保障方面,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协调、资本市场创新等措施,为集群企业融资创造条件。通过财政拨款、企业出资、民间资本等渠道,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建立集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集群企业担保难、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为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十)以生态建设为依托,推进产业集群健康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提升发展需要以优美的环境为依托。推进宁波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形成区域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二是着力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进一步形成较完善的节能降耗监督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统计监测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节能降耗水平。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为示范区,建立若干示范、推广项目。进一步形成较完善的节能降耗监督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统计监测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节能降耗水平,推动当前产业集群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三是切实把好新上项目入口关,对经济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属于产业鼓励类的重点项目,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对于有严重污染的项目和不符合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四是加快建设以产业集群区内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污染物综合处理和处置的能力,全面提高产业集群环境承载力,推进产业集群健康持续发展力。

主笔人:周志丹

主笔人单位: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