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河西教育史
28702500000017

第17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8)

1958年公办普通中学,在原有23所的基础上,新增13所,共计36所。原有的公办普通中学在不增人力、物力的条件下,增加班级,增加学生,从而使全区公办中学的学生由1957年的14777人增加到19270人,增长30.4%。

民办中等学校在全区工农业余教育广泛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有了快速的发展。到1958年底,全区共兴办起全日制民办中学49所,较1957年的5所增长近9倍,学生3185人,较1957年的283人增长近10倍。半日制农业中学77所,学生3016人,工业中学4所,学生2196人,畜牧业中学3所,学生230人,林业中学2所,学生68人,卫生学校5所,学生182人,合计学生5692人,占中学生总数29638人的18.5%。

民办中等学校,贯彻“半工(耕)半读,自给自足”,“勤俭办学”,“为生产服务”和“群众自办,谁读书,谁出钱,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等原则,学校的房屋,大部分是利用公房、旧房、闲房或借中小学的教室上课,部分学校新建和翻修了教室,校内设备从简,桌、凳、教具、家具等有群众自筹,也有机关、工厂、农场的支援。半日制农业中学及职业中学,课程一般规定为政治、数学、语文和专业知识(工、农、林、牧、医、机械等)四门。每周上课时间18—20小时,教材来源多数参考中学教材、中专教材和自编教材。民办中学师资,开始一段时间多为兼职,如附近中学教师、专业部门技术员、下放干部等。不久以后,从学校机关农林知识分子及劳动模范等中间聘请了专职教师。1958年底,全区全日制民办中学教职员工总数达到138人,其中教师108人。民办职业中学(半工半读)教职工302人,教师152人。

与此同时,张掖专署在张掖新办拖拉机学校1所,设农业机械化和驾驶班2个专业,当年招收新生248名,有教师3人,行政人员3人,工人7人。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新办林业中学l所,设林业专业2个班,招收新生88名,教师2人,行政人员1人。在民勤县新建林业学校1所,设林科2个班,招收新生92名,教师1人,行政人员1人。

此外省农林厅在武威黄羊镇新建农业机械化学校l所,设拖拉机、农业机械、识图三个专业,有教师7人,行政人员5人,连同1956年创建的甘肃省水利学校和1957年迁移来的甘肃省畜牧学校,黄羊镇已有3所中等专业学校。

1958年河西地区已有甘肃省畜牧学校、甘肃省水利学校、武威农业机械化学校、张掖拖拉机学校、民勤林业学校、肃南林业学校、石油技工学校、酒泉石油学校等9所中等专业学校,有学生5858人,教职工263人,教师113人。

1958年,师范学校稳定在原来的5所,学生1491人,较1957年的1503人,基本持平。

(四)高等学校从无到有

河西地区在解放前没有高等学校。解放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和中等学校的发展,迫切要求培养更多的高等专业人才。

1957年,原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迁移到武威黄羊镇,首次在河西出现高等学校。1958年8月,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又在黄羊镇筹建甘肃农学院。同年11月15日两校合并,定名为甘肃农业大学。有学生1001人,研究生1名,教职工32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人,讲师24人。从此结束了河西没有高等教育的历史。

玉门石油学院是1958年玉门石油矿物局在酒泉石油学校迁至玉门后扩建改立的一所高等学校,由中央石油工业部直接领导。其任务是培养石油工程师和高级技术员,内设钻井、炼油、采油、内燃机、地质等五个专业,有教师62名,职工54名,学生315名,学生入学文化程度除炼油系44名、预备班5名是高中毕业外,尚有初中毕业生135名,高小毕业生131名。附设中级班283人,均为初中毕业生。

1958年,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张掖专区开办了工、农、师、医、艺五所高等学校。

张掖师范学院于1958年9月在原张掖师范的基础上经过筹备扩建而成。其任务是培养中学教师,内设语文系、数学系、生化科、语文科、数学科、体育科,初建校时有学生203人(入学文化程度高中111名,初中92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

张掖农学院于1958年7月19日,在张掖农校和张掖专区合作化干部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其任务是培养农艺师和高级技术员,设农学系、农田水利系、林学系、农业机械科、畜牧兽医科,学生219名。

张掖工学院建立于1958年6月,设机械、工业经济、冶金、化工等专业,秋季招生4个班,学生146名。

张掖医学院是1958年9月在张掖专区卫生干部训练班的基础上建立的。其任务是培养医师、医士,内设医疗系(专科)和中专学历的医士班,有学生131人,另设培训性质保健班、助产班,学生177人。

张掖艺术学院是1958年8月在张掖艺术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其任务是培养中小学专业师资和地方艺术干部,内设文学科、电影科、美术科、音乐科、戏剧科。第一期招收学生237名,入学文化程度高中生6名,初中生29名,高小198名。学院有副教授2名,讲师1名。

上述5所院校党委(或支部)书记和院长由张掖地委书记处书记和专员公署专员兼任,并从地市党政干部中抽调10名县级干部担任副书记、副院长,选调13名科级干部任中层领导。各院都建立了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农学院和师范学院建立了校党委和校团委。艺术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建立校党支部和校团支部。同时,张掖专署还将张掖地区医院划为张掖医学院附属医院,农学院将张掖九公里农场和乌江人民公社设为实习场所和劳动基地,将张掖农业机械厂设为工学院实习基地。

其他县区也相继兴办了高等学校。武威县建立的武威大学,内设工业机械系和农学系2个系,学生60名,教师2名;民勤县工业大学、农业大学,山丹县工业大学、农业大学,高台县农业大学,酒泉市酒泉大学,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畜牧学院等8所院校,共有学生814名,其中除武威大学机械系有15名入学时文化程度系高中者以外,其余学生均为初中、高小、初小文化程度。高校共有教师14名,其中文化程度大学2名,专科3名,高中6名,初中3名。此时,河西地区共有高等学校14所。

1959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整顿1958年新建全日制和半日制高等学校的通知精神,“凡是招收的学生是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教学计划及新开课程符合高等学校的水平,修业年限在2年以上并有一定的专职教师能正常进行教学的学校,才是高等学校”,“凡是招收的学生是初中毕业或高小毕业程度,教学计划及新开课程是中等学校水平的不宜算高等学校,应按其性质及程度,分别改为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初级中学、初级技术学校或干部训练班”。据此,河西地区14所高等学校分别进行了一次认真的清理整顿。

玉门石油学院根据整顿原则,将1958年招收的炼油系学生44名转并到西安石油学院继续修业。预备班及工人特别班的五个专业6个班保留下来,定为修业3年毕业,达到专科水平。

张掖专区办的五所学院,根据整顿精神分别作了如下调整:

张掖师范学院改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设中文科、数学科、理化科、体育科,并将原来附设的师范学校另行成立了张掖师范学校。

张掖农学院改为张掖农业专科学校,设农机科、农学科、林学科、畜牧兽医科、园艺科。

其他3个学院分别改为中等专业学校。张掖工学院改为张掖工业学校,张掖医学院改为张掖卫生学校,张掖艺术学院改为张掖艺术学校。

各市县举办的大学,根据整顿条件分别改为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学校。武威大学改为武威工农业技术学校,山丹工业大学改为山丹工业中学,山丹农业大学改为山丹农业中学,肃南畜牧兽医学院改为肃南畜牧兽医训练班,酒泉大学改为师资培训班并人酒泉师范学校,高台农业大学改为高台农业学校,民勤农业大学、工业大学停办。

经过整顿,河西地区连同甘肃农业大学,玉门石油学院,酒泉钢铁学院共有5所高等学校,全面实施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并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全面开课,同时还购置了图书仪器,增添了设备,使几所新建的高等学校粗具规模。张掖师范专科学校和张掖农业专科学校的经费相继纳入国家编制。张掖师范专科学校在校学生316人,教职工59人,其中教师29人;张掖农业专科学校在校学生306人,教职工95人,其中教师29人;玉门石油学院在校学生785人,教职工267人,其中教师121人。

民办学校针对学校布局、学生来源、师资力量、校舍面积等进行了整顿。将原来1校1班或人数较少尚不足一班者与附近学校并班合校。对那些一队几校,徒有虚名,布局过分稠密的学校,也进行了调整合并。经过整顿,全区民办全日制中学由49所减到24所,学生由3185人减到1592人。民办小学由1506所减到1223所,学生数由157080人减到152181人。民办农业中学、职业中学确定为半工(耕)半读、自给自足、生产学习并重,既是工人、农民,又是学生,修业年限一般定为3年。课程定为语文、数学、政治和专业课程4门。教材采用普通中学课本,专业课程自编自用。

对全日制公办中学的整顿,重点整顿了新建中等学校。建立和健全了学校党团组织和校务委员会,加强了领导核心,健全了校内各项制度,明确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功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好学生,围绕教学安排生产劳动、休息时间。同时,对1958年学校办起的工厂、农场、饲养厂进行了整顿。

从1959年下半年到1960年上半年,在“反右倾,鼓干劲”口号下,再次出现大办教育的高潮。全日制小学由1631所减到1218所,但学生数却由228342人增加到246440人。公办中学由1958年的36所增加到57所,学生由16648人增加到25090人,增长50%。师范学校由1958年的5所增加到12所,增长140%,学生由1491人增加到2293人,增长41.4%。1959年河西地区有中央部属高校2所:玉门石油学院、酒泉钢铁学院。省属高校1所:甘肃农业大学。专署所属高校2所:张掖师范专科学校和张掖农业专科学校,专署所属两校共有学生622人。

(五)工农业余教育飞速发展

1958年以来,河西地区的扫盲工作出现了空前大跃进的局面。

1958年4月,张掖地委在酒泉召开文教会议,提出全区教育计划:1958年扫除青壮年文盲约60%,1959年全部脱盲,1960年巩固提高。会后,各县市成立了文教工作促进委员会,整顿了扫盲协会,各乡成立扫盲指挥部,专门负责领导扫盲工作,采取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社、干部包社、党团员包组包人的层层负责办法,广泛开展宣传工作。通过辩论座谈的形式,提高群众认识,推动扫盲工作。边辩论边学习,“不通就辩,通了就念”,通过辩论宣传,村村户户制定扫盲计划,村村队队制定扫盲公约。交通要道、生产劳动必经之地,设立识字关、识字站、文化监督岗。子女包父母,青年教壮年,订立识字合同,包教包学,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同时普遍掀起送字上门,售货员带字售货,放电影前有识字幻灯,开会以前学文化的热潮。在城市、在农村、在工矿、在学校、在社会、在家庭、在开会、劳动、休息时间,布置了一个强大的无处不有的时刻不闲的学习园地。武威县明确要求:村村有识字站,家家有识字栏,组组有中黑板,人人有小黑板,院院有辅导员,人人有小先生,户户有文化牌,班班有竞赛表,人人有学员证,个个有识字本。到1958年底,全区动员72万青壮年文盲参加文化学习。根据1959年上半年统计,有59万青壮年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武威、张掖、古浪、金塔、高台、民乐、酒泉、永昌、玉门、民勤等县市宣布基本实现了无文盲县的目标。

1959年上半年,开始进入经济困难时期,大批脱盲群众复盲。1959年10月,中共张掖地委和专员公署发出“关于积极开展扫盲工作的指示”。11月中旬,地委又在酒泉召开了文教书记现场会。这次会议指示:“必须坚持政治挂帅,全党动员,大搞群众运动。”各级党委召开了誓师大会、广播会、动员会,本着“就地取材”、“以民教民”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妥善安排生产、学习、休息时间,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学文化的高潮。1959年底,扫除文盲757867人,占文盲总数的92.85%,基本实现元盲专区。全党动员大搞群众运动学文化,青壮年文盲确实识了一些字,但“基本实现无盲县”、“无盲专区”有很多水分,有明显浮夸。

1959年底,业余学校得到极大发展。全区共办起业余高小11518个,学员611550人;初中班960个,学员32582人;高中班36个,学员1281人;大学班17个,学员838人。同1957年相比,高小学员增长35倍,初中学员增长6倍,高中学员增长5倍,大学学员增长8倍。农民业余学校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一哄而起,有许多业余学校是有名无实,或刚开校有学员,过一段就销声匿迹了,连学校在哪里都找不到了。

l 958年以来,职工业余学校发展非常迅速。办学形式有业余职工学校、业余干部学校、业余师范学校、红专学校、业余大学等。

业余师范学校是1959年出现的新鲜事物,是培养民办学校师资的重要场所。1959年有业余师范学校230所,学员6516名,占民办学校教师的33%。

红专学校是工农学习文化、技术、政治三结合的新型教育组织。到1958年底,全区发展红专学校3105所,学员273588人。为了便于领导,从1959年起,将业余学校统称为红专学校,设有初中班、高中班、大学班,仍然为文化、技术、政治三结合。

从1958年起,酒泉、张掖、武威、山丹、玉门、安西先后办起业余干部大学。干部入学要经过考试,根据入学的文化程度编班学习,确定修业年限,一般修业2年。不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另编为高中班、初中班,作为业余大学的预备班。到1959年底,河西地区有业余大学11所,16个班,学员838人。

(六)民族教育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