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初吻
28699600000019

第19章 普贤寺(2)

两人谈得很投机的。罗一辈子大概也没说过这么多心里话。梅老太每天带来的素食,在罗“顺便行善”时吃来全是美味:豆芽菜要掐去根的,扁豆要撕去筋的,胡罗卜要刮皮的,豆腐要先煎得两面黄以后再红烧……罗当然也常买些时鲜蔬菜送给梅去做,梅也大大方方地带回来,从不作假推来推去的。罗见梅的样子,总是收拾得很端正头发梳得纹丝不乱,自己暗暗地惭愧,也开始注意起修整边幅,每天早晨去静坐请愿,都要把胡子刮干净,比过去上班还积极,还准时,临出门时总有种兴奋感。晚上回到家来有时也想,这是不是为“色身”所惑呢?是不是一个“挂碍”呢?可是转而又想,惑和挂碍是只会给人带来烦恼的,然而想着梅却只感到一阵喜悦,是喜悦便不是烦恼了,是烦恼就不会喜悦,于是他也就心安理得地想到就想想不到就不想了。

这天,上午还风和日丽,中午突然刮起大风,接着便乌云密布,刹那间又是风又是雨,众人即使躲在大门廊里,也浇得几乎浑身湿透。待阵雨稍停,才各自踏着满地的槐花回家。罗当晚就有点发烧,辗转反侧,一晚上干舌燥,服了感冒药,第二天早晨也不见好,一直躺了一天。到了晚上,听见有人敲门,便挣扎着起来把门开了,原来是侯先生领着梅老太来看他。梅手里还拎着个保温筒。侯先生说,还是梅老太有灵气,不用掐算就知道罗病了。又问,还没有吃饭吧,梅老太正好给你做了饭来。大家都是熟人,也不用客套,仍扶着罗躺下。梅到厨房找来个大碗,把保温筒里的饭倒出来,竟是热热的一碗辣面汤。罗呼啦啦地吃得满头大汗,放下碗后果然觉得轻松多了。梅从厨房出来直笑,说罗的冰箱里放的尽是酱油醋辣椒粉,连盐都放在冰箱里,却没有一点新鲜蔬菜,还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哩。三人都不禁笑了起来,罗笑得尤其高兴,好像他们在夸他的一个优点。罗吃饭的时候,梅就替他收拾屋子,又抹灰又扫地,书桌上有罗年轻时的一张照片,很神气的,梅拿起来端详了一会儿,把镜框擦得干干净净,仍给他放在原来的位置上。侯先生就给罗说,屈指算来,静坐请愿有半个月了,没人理他们,好像说你们爱坐就坐去。这场大雨,淋病了好几个老头老太,算了,明天再也不去了,等以后再开政协会,由北京“佛协”有名望的人士去说吧。侯先生说,其实,把普贤寺恢复成寺庙,对政府只会有好处,现在到处是假冒伪劣、车匪路霸、暴力犯罪、贪污盗窃、奸淫烧杀……就是因为人们没有敬畏心的缘故,以至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有了座寺庙,可以正人心,正风气,减少好多捣乱的事情,社会能安宁许多。当今的官员真是傻得很,送给他们一个香饽饽吃他们都不吃。据说还有个副市长对市“佛协”的负责人开玩笑说,你们佛教不是会化缘么,你们就去化缘去吧,什么时候募捐来的钱,能盖一座可以盛下四所局级机关的新大楼,什么时候就把普贤寺改成寺庙。侯先生说到这里,赶紧捂住自己的嘴,连说“罪过罪过”,再说下去,自己就要犯“嗔”的毛病了。罗住的是两室一厅的房子,梅收拾完这一间屋子去到另一间,侯先生就把脸凑到罗的面前悄悄说,命里该有直须有,命里该无莫强求;因缘有恶缘,也有善缘,眼前就有一段善缘在等着你呢。侯先生夸梅老太是个好老太,也许这就是罗一辈子没做过害人的事的好报应。信佛不一定出家的出家乃大事也,帝王将相不能为”,何况我们普通人,哪有那样大的勇力?我们凡人就是居家过日子而已,佛法在世间,柴米油盐酱醋茶里无不有佛法,做个平常的好人,也可证得罗汉的果报;你们两人相扶着过此残生,也是件好事。接着问,怎么样,是不是不需要我去跟梅老太说一说?这也是我的一件功德。原来,两人很好的样子,侯先生早看在眼里了。罗红了脸,没有吭声,直用恳切眼光望着侯先生。

聊了一会儿,两位客人告辞。梅临走时还再三嘱咐他明天早饭别吃豆浆油条了,老年人糖吃多了不好,油腻的东西也不能多吃,尤其在病的时候。明天早晨她还会送稀饭咸菜来。罗连忙说明天就好了,明天就好了,明天我去看你去,明天我去看你去。

这一夜,罗又辗转反侧没有睡好,可是和昨晚不一样,病已经爽然若失,越来越有精神,就盼着天亮。

第二天早晨,在普贤寺上班的干部存好自行车,走到门,一个请愿的人都看不见了。干部们才第一次发现,原来普贤寺门前如此空旷。风四处乱刮,很有点凄凉。工间休息时,大家朝宋代的古柏做完了气功,不仅没有精神焕发,反而更觉得无精打采了。

吉普赛人我们把一九七九年春节叫做“典型的春节”,我们也知道“典型”这个词用得不怎么恰当,可是我们这些大学生最近不知为什么突然对“典型”这个词产生了偏爱,只要一个事物有点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把那事物称之为“典型”。今年的春节,其“典型”就在于这个“春”字上,在于我们感到今年春节的春意特别的浓郁。这天,我们宿舍里四个没回家度寒假的同学聚在一起,买了很多罐头、卤菜、熏鱼、水果,还有两瓶葡萄酒,连同家乡寄来的东西,堆满了两张写字桌。我们又向一个俱乐部干事借来一个手摇留声机和一堆唱片。这个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制造的手摇留声机的确老得够“典型”的,至少有我们四个人年龄总和的二分之一,还需要一个人专门为它上弦。上弦时,它在床上就像一叶方舟在海洋上那样颠簸摇晃。可是,这叶方舟里却装着世界第一流的交响乐团和我国著名的歌嚙家。我们听完了《天仙配》就听《新大陆交响乐》,听完了《蓝色的多瑙河》又听《刘胡兰》,当我们正放上贝多芬的《庄严弥撒》的时候,一个宁夏来的学生突然站起来打开窗子:

“听!”

外面是节日的夜上海,汽车喇叭声、电车的行驶声和人的嘈杂声交织在一起,而在这些声音的空隙中,伴随着《庄严弥撒》的合唱,隐隐约约有一个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严肃的声音:

“……地、富子女……公社社员……人学、招工……人党……不得歧视……”

听了一会儿,一个河南来的同学忍不住叫道是关于地富子女的。快关窗吧!冷空气都进来了。”

上海的房间里在冬天也不生火炉,这使我们这些北方来的人很不习惯,我们都感到有点冷嗖嗖的;况且,我们又都是工人子弟,对这条新闻也没有什么兴趣。但是,那个只穿一件对襟羊毛衫的宁夏学生仍然两手交叉地抱着胳膊肘固执地站在窗。《庄严弥撒》放完了,他才把窗子关上,默默地转过身来。房间里有片刻安静,我们三人都注意到了他脸上那种复杂的表情:既是兴奋的、满面春风的,又是惆怅的、一往情深的。这些表情并不是依次地在他脸上闪过,而是在瞬间混合在一起同时表现了出来,真是够“典型”的。他是一九七七年考进新闻系的学生,长着一对细长的凤眼,留着很精神的小平头,颇有运动员的风度。可是现在,他突然现出一副多情善感的诗人的面孔,倒使我们惊讶起来。

“怎么了?”

“缉什么!”他端起一杯鲜红的葡萄酒,仰起脖子一饮而尽,然后擦了擦嘴,把酒杯放在桌上,对我们表示了一个歉意的微笑。

“不,你心里一定有什么事!”我们不约而同地向他围过来。“你说出来吧,你要不说,我们决不罢休!”

“你们不要闹!我说,“他叫我们坐下,随后像人在开始回忆时要做的那样,抬起手抹了抹小平头,深深地叹了气说,“不错,刚刚的广播是关于地富和地富子女的。那么它对我这样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曾经遇到一件事……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我想,在我刚刚听到广播的时候,她也一定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可是……可是,如果我们两人是在一起听,那又多么好啊!……”

正如你们知道的,不仅我的父亲是工人,我的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都是工人。我们家是一九五八年支援西北时随厂搬迁到宁夏的,原来就住在上海。洋务派在上海办第一个工厂,我的高祖父就进厂了,他可以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代人。那时候我们家住在工人聚居的棚户区,家里的人不仅不能和别的什么阶级的家庭通婚,连和农民结亲的机会也没有。所以不只我的父系,就是我的母系也是工人。这是我父亲特别感到骄傲的:我们家是典型的血统工人。我们兄弟年纪小的时候,倒不觉得在我们身上循环的血液和别人的有什么差异,直到大哥结婚,我们才认识到血还有不同的颜色。大哥是我们家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大学上学的时候就和一个女同学很好,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要结婚了。可是,那个可能成为我嫂嫂的姑娘却是富农出身,这就遇到我父亲和亲戚们的激烈反对。公平地说,我父亲在外面的确是个好人,对人和蔼可亲,对工作勤勤恳恳,但是在家庭内部却是一个专制的国王,对我们实行的是严格的家长制统治。父亲反对的理由很简单,不过是要保持家门清白,姑妈、姨妈、舅舅、大爷们的理由就复杂得多了。这里面有大哥今后的人党问题、参与保密项目的研究问题、家庭亲戚关系问题、孩子的前途问题(注意,这里所说的孩子不是指的我们,而指大哥未来的孩子,总之吧,等等、等等、等等。不过,话说回来我还真佩服我那些可敬的长辈们有先见之明,如果我大哥真的和那个富农家庭出身的姑娘结了婚,那么他们的远见在“文化大革命”中是一定都会应验的。结果,我大哥没有罗蜜欧的勇气,只得和他的朱丽叶断了交。

后来,我大哥和一个出身好的姑娘结了婚。他们现在孩子都有三个了,可是感情并不好。虽然不吵不闹,但也就和上海人说的“温吞水”一般毫无味道。这是大哥经常向我流露的。你们不要笑,大概你们以为我的大哥和《家》里的大哥差不多吧!不错,是有点相像。可是这个悲剧并不在我大哥身上,二十年代高觉新的故事会在六十年代的迥然不同的家庭里的迥然不同的年轻一代人身上重演,这应该说是我们国家的悲剧。

我的二哥原来是个老实人。他年轻时曾偷偷地爱着一个同厂的女青年,可那个女青年家庭出身也不好,有大哥的前车之鉴,他不敢去向她求婚,自己的婚事只好让家里包办下来。当然,婚后的感情也不融洽。现在我二哥的胡子也有一把了,可是他总喜欢跟别的妇女一块儿说笑。我不是说他乱搞男女关系,不,他不是这样的人,他只是喜欢和别的妇女接近。因为他不爱他的妻子,他就想在别的妇女身上得到一点精神上的安慰。他自己家的事懒得去做,可要是别家的妇女叫他打个家具、盖个小伙房、修理个炉灶,那劲就来了。在厂里人都管他叫“没正经”,但有谁知道这个“没正经”心里有一种痛苦的隐衷呢?

说到我,谢天谢地,那时我不到结婚的年龄,我尽沾了出身好的便宜,没有吃过一点亏。原来,我们厂的一个库房里堆着很多在“文化大革命”中没收的“牛鬼蛇神”的东西,绝大部分是书籍和资料,也有不少唱片。政治处的干部清点这些东西的时候,挑了一些出身成分好,又有些文化的青年团员去帮忙,我自然是其中的一个。但我们并不忠于自己的职责,而是合伙把觉得新鲜的东西拿回家。一到家,真成了“世外桃源”了,我们耳朵里听的是莫扎特和雷振邦,眼睛里看的是莎士比亚和《全唐诗》;我们一会儿跟着但丁下地狱,一会儿随着凡尔纳上月球;今天啃黑格尔的《逻辑学》,明天背庄子的《逍遥游》。说实话,要不是这些是“禁书”,我们还不会看得这么起劲哩!我们是那么诡秘地欣喜,我们是那么恐怖地欢愉,就像贪得无厌的小偷,从人类精神宝库中窃取知识。正如歹宁所说的,只有认识了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之后,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这时,我们再返回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才发现他们并不是像当时报刊杂志上拿来吓唬我们的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形像,而是知识渊博而又妙趣横生,哲理精奥而又谆谆善诱的伟大的学者。他们之所以超出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们完全是代表了我们无产阶级的切身利益的。我们不仅在理性上对他们的认识更深刻了,而且在感性上对他们的爱戴更强烈了。从而,我们也发现:当时批判的“三株大毒草”、“右倾翻案风”,倒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逻辑性的发展。

我为什么说我沾了出身好的便宜呢?那时候,我们这些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禁果的亚当们,从不跟那些“积极分子”搞什么大批判;我们爱和“臭老九”接近,替他们说话;我们公然宣称拥护周总理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反对他们搞的那一套所谓的“阶级斗争”。就这样,那些“积极分子”也把我们无可奈何。尤其是我,共青团员、先进生产者、上查五代都是工人,在我家族中的党员就够组成一个不小的党支部。他们找不出我一点岔子,只好对我进行拉扰,想在我身上创出一个所谓“与资产阶级争夺接班人”的奇迹。可是,要是换了一个出身不好的人呢?那隔离审查、拘留批斗就是难免的了。那个时候,我只对这种现代化了的中世纪种姓制度还感到点兴趣。它的确使我有一点优越感和自豪感,直到天安门事件才打破我这种贵族式的幻觉。

你们是知道我参加过天安门事件的3我们厂当时去了八个代表,后来又临时加上一个汽车司机,我们九个人抬着一个大花圈到了天安门。关于那天在天安门前的情况,我的被捕和受审,这些我们以前都聊过了,现在我要说的是以后的一段事情。

我正是清明节那天晚上在天安门被捕的。“五一”以后,他们开始一个一个把外地来的人押回原籍。五月八号,我被两个民兵押上开往宁夏的火车。这两个民兵年纪和我差不多,一个长得相当英俊,大大的眼睛,上唇有一层黑黑的茸毛,头发卷卷的,像个维吾尔人。另一个却老是无精打采,衣服也不大整齐,面貌平平常常,是属于北京人所说的“迷糊”型的人。凭良心说,这两个“哥儿们”对我并不坏,我注意到,他们在车站商店买点心水果,是按三个人在路上消耗的分量买的,上车以后还免费供给我纸烟。如果他们没有挎着那个黑森森的皮包,我倒愿意跟他们游到天涯海角。

从我交代的态度,在我身上搜去的诗词和提审员的气来看,我的罪名不轻。我猜想,我回去不是送往当地公安局,就是戴上“现行反革命”帽子交厂管制(后来证明我当时猜得不错,不管怎么样都棵有我好受的。进公安局固然不妙,交厂管制也够我呛。我贵族式的特权已经完结了,首先我就受不了那些“积极分子”们的嘲笑和欺辱,过去从他们对那些“臭老九”和“牛鬼蛇神”的态度上,我早就领略够了他们的嘴脸。所以,一上车,我就一面瞅着那个装着我政治生命的黑皮包,一面在肚子里打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