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28699100000022

第22章 毛泽东评点诗、词、散文(1)

一、《大风歌》展露一代雄主的胸怀刘邦的《大风歌》,质朴的几句,展露出一代雄主的宽阔胸怀。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这种气魄,或许是英雄惜英雄,毛泽东同刘邦产生了共鸣,对《大风歌》给予了高度赞扬。

【简介】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毛泽东评点】

这首诗(《大风歌》)写得很好,很有气魄。

——摘自张贻玖编《毛泽东评点、圈阅的中国古典诗词》第32页,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

【鉴赏】

刘邦的《大风歌》只有质朴的几句,展露出一代雄主的宽阔胸怀。毛泽东喜欢这首诗,显然是将刘邦诗的气魄同他建功立业的气魄揉在一起来体验和赞扬的。

1954年10月1日,毛泽东与朝鲜最高领导人全日成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刘邦(前256—前195),即汉高祖,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刘早年当过亭长,雄心勃勃,豁达大度。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出游时的威风和气派,曾感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起兵沛县,自称沛公。前202年打败项羽,刘邦即帝位,建都长安,史称西汉。后世有“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之说。

据《史记·高祖本记》记载,刘邦在他称帝后的第十二年十月,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反叛,返回时途经故乡沛县,在沛宫设置酒宴,邀请款待父老子弟,当酒喝得十分畅意的时候,他站起来乘兴唱出了这首《大风歌》。质朴的几句,活脱脱展露出一代雄主的豪阔胸怀。

《大风歌》气势沉雄,激越慷慨。第一句的起兴,使诗的意境升腾向上。后两句赞叹大业的荣耀,盼望贤臣良将巩固江山大业。开国君主的胸襟与奋力向上的大风的意蕴相交融,构成了一首旋律高昂、节奏明快、风格独异的短歌。

毛泽东十分喜爱这首诗,称赞它“写得很好,很有气魄”,并认为刘邦没有读过几天书,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来,实属不易。诗风出于本色,《大风歌》出于刘邦的大业。毛泽东显然是将刘邦的诗的气魄同他立业的气魄揉在一起来体验赞扬的。从毛泽东对《大风歌》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诗的品评与选择,既立足于他所从事的历史的、政治的事业目标,又与他独特的人格意志、浪漫个性、巨人情怀密不可分。这也是毛泽东喜爱《大风歌》的原因。

毛泽东对刘邦是比较推崇的。毛泽东在读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时赞扬刘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1962年1月30日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1957年他在同吴冷西的谈话时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这就是毛泽东认为刘邦取胜项羽失败不是偶然的注解。还有另一个原因毛泽东认为是“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二、《上邪》是忠贞爱情的誓言

《上邪》是表述一女子对情人忠贞不渝的爱情誓言的乐府诗。毛泽东曾用此诗鼓励病休于大连,情绪低落的儿媳邵华,立志奔前程,可见毛泽东作为长者的慈爱。

【简介】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毛泽东评点】

《上邪》一篇,要多读。

——摘自毛泽东1962年6月3日致邵华信,(见《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第65页)。

【鉴赏】

《上邪》是汉乐府《鼓吹曲辞·铙歌十八曲》中一首采自民间的情诗。是一个女子对情人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誓言。

“上邪”,就是“天啊”的意思。“上”指天,邪,同耶,语气词。在这里乃女子呼天以为誓: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绝衰。《上邪》之所以成为古今情诗的奇作,在于它以人们意料不到的五种自然界的变异,描写出对爱情的坚贞不移。

毛泽东读这首诗非常认真仔细,在诗的标题前连画了三个圈;标题旁,画有着重线;开头三句与结尾一句旁划着曲线;全诗每句都加圈。在“山无陵……天地合”等五句的旁边,分别标着“1、2、3、4、5”的数字,指出作者是用了五个不可能成为事实的假设来表达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决心的。

1962年毛泽东的儿媳邵华病休于大连。当时她学业未完,久留外地,情绪不大好。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给邵华写了一封信,叮嘱她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一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信中提及“《上邪》一篇,要多读”。信中还写了许多鼓励的话,希望她坚强一些,不要为困难所压倒,要以事业为重。同时要她相信,爱情上的忠贞不渝,足以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这之中恐怕也体现出毛泽东对《上邪》一诗中所表达的坚贞、刚毅精神的理解和赞赏。

邵华读了此信,深受感动。

三、《观沧海》气魄雄伟

毛泽东很喜欢曹操的诗,认为曹操是真男子,大手笔,特别是《观沧海》这首诗,写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于1954年夏,在北戴河创作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就借用了该诗中的一些句子。在毛泽东的眼中“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

【简介】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粲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毛泽东评点】

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摘自毛岸青、邵华《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书法》(见《瞭望》1983年第12期)。

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摘自白金华编《毛泽东谈作家与作品》第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

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

——摘自毛泽东1954年7月23日致李敏、李讷的信(见《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第50页)。

【鉴赏】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结束了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丞相,后封魏王,成为实力强大的三国鼎立之一的魏国。古代帝王中像曹操这样在政治、军事、文学上都为一流的是很少见的。所以毛泽东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而对曹操的多才多艺是非常看重的。

曹诗内容深沉,气魄宏伟,慷慨悲壮,开启并代表了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的特色。1927年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篇文章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佩服他。”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读到鲁迅这篇文章的上述评论时,用红铅笔圈划起来,非常赞同鲁迅对曹操的看法。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还说曹操的文词风格是“清峻”、“通脱”。清峻,就是简约严明;通脱,就是随便之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毛岸青、邵华《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书法》(见《瞭望》1983年第12期)中,写道毛泽东对曹操的评论是:“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意,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显然是采纳了鲁迅对曹操的评价。

《观沧海》,是曹操于建安千二年(1207)率军平定乌桓后,在班师途中,路经渤海之滨的碣石山(今河北秦皇岛附近)时所作。全诗通过描写碧波辽阔的沧海景像,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像征着诗人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慨及得胜而归的豪迈喜悦心情,被古代诗评家誉为“有吞吐宇宙气像”。1954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据他的保健医生徐涛回忆,有一天,毛泽东在海岸沙滩漫步,嘴里总是念念有词地背诵《观沧海》;毛泽东在夜里工作疲劳后,稍作休息,出门观海,有时也是这样低声吟诵。

他还找来地图,查证出:“曹操是来过这里的。”他说:“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也就是在这时,毛泽东酝酿着创作《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首词触景生情,缅怀千古,壮歌抒怀。

其中,“萧瑟秋风”是由《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点化而成。有一次他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在毛泽东的眼中“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参阅《毛泽东读史》张贻玖著。)

四、《龟虽寿》讲了长生之道

《龟虽寿》是曹操的名篇。毛泽东对其具有朴素唯物论色彩而又积极进取人生的作品非常欣赏。他不仅自己喜欢这首诗,还经常把它写下来赠给别人,以示鼓励。

【简介】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

腾蛇成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独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毛泽东评点】

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诗宜读。

——摘自毛泽东1961年8月25日致胡乔木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85页)。

曹操有一首题名《龟虽寿》的诗,讲长生之道的,很好。希你找来一读,可以增强信心。

——摘自毛泽东1963年12月14日致林彪的信(见陈晋著《毛泽东之魂》第130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鉴赏】

《步出厦门行·龟虽寿》,是曹操的名篇,这是曹操在平定乌桓后班师途中写的。因为在这次班师途中,他的主要谋士郭嘉病死,年仅38岁,从而引发出他时不我待的感慨。全诗共12句,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借“神龟”、“腾蛇”的寿命都是有限的,说明人也总是要死的,这是对生命的豁达态度;二是借“老骥伏枥”说明要在有生之年积极进取,这是乐观向上的态度;三是借“盈缩之期,不独在天”说明不信天命,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对生命的朴素唯物论态度。正如清代沈德潜所编写的《古诗源》中所注评的:“盈缩之期,不独在天,言己可造命也。”

毛泽东对这首具有朴素唯物论色彩而又积极进取人生观的作品非常欣赏。他不仅自己喜爱这首诗,还经常把它写下来赠给别人,以示鼓励。譬如,1961年8月25日,他给因病休养的胡乔木写信说:“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诗宜读。”1963年12月14日,在给林彪的信中又说:

“曹操有一首题名《龟虽寿》的诗,讲长生之道的,很好。希你找来读一读,可以增强信心。”

毛泽东在阅读《南史》时,读到刘宋时光禄大夫刘镇之30岁时曾得过一场大病,家人以为必死无疑,已置好棺材,不料不久病情好转,最后活到90岁。史家对此评论道:“因此而言天道未易知也。”毛泽东至此以曹操《龟虽寿》批注道:“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并非天道不可知,全在人们的“养怡”而已,实乃“己可造命也”。毛泽东认为,这里面有唯物的因素。

毛泽东曾与他的保健医生谈起过这个问题,他说,曹操多年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可在1700多年前,医疗条件也不会怎么好,他懂得自己掌握命运,活了65岁,该算是会养生的长寿老人啰。你们搞医疗的应该学学,不要使人养尊处优。只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怎么行?更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么补养药品,我是从来不信这些的。主要是乐观,心情开朗,锻炼身体。

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生死观的。他认为,人有生必有死,生本身包含着死的萌芽,这是一对矛盾,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概莫例外。有些古代帝王妄想长生不老,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这是唯心主义糊涂观念。但是人又不能因此而悲观消沉,不思进取,而是“己可造命”,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积极的养生、锻炼,达到既健康又长寿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这充分表现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的科学的人生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登楼赋》有怀念故土之情

《登楼赋》情景交融、基调沉郁悲凉,情深意专,表述了作者怀乡之情、离乱之思、怀才不遇。作者抒发了他拥护统一和愿为统一事业作贡献的思想,也含有故土之思。

【简介】

登楼赋

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恻。循阶除而不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毛泽东评点】

这篇赋好,作者抒发了他拥护统一和愿为统一事业作贡献的思想,但也含有故土之思。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

——摘自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

【鉴赏】

《登楼赋》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王粲所作。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郭县西南)人。出身名门,祖父为汉朝王公,但幼年丧父,13岁时又值董卓之乱,汉末动荡的社会对其影响很大,17岁时避居荆州,历15年无所建树。

后曹操大军南下,王粲劝刘表之子刘琮归曹,以此功受曹操重视,后参与政务。魏国建立以后,被拜为侍中。王粲为文,俊远真挚,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创作成就最高。《登楼赋》写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王粲归附曹操之前,正值避难荆州,久无建树的时候。王粲才学过人,但长期没有得到刘表的重视。所以,当他登上荆州城楼时,眺望乡国,触景生情,无限感慨,倾吐了一腔的怀乡之情、离乱之思、怀才不遇之愤。这篇赋情景交融,基调沉郁悲凉,情深意长。结构严整,环环相扣。

全文共三段,前段说荆州地区物阜民庶,虽然信美,但非吾土,不足以久留。紧接着转入第二段,叙写思乡之情。最后抒写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衬以眼前萧瑟的暮景,更见其怀才不遇之情苦,幽愤之甚。起言登楼以消忧,结于下楼时愁愤塞胸,前呼后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