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帝内经1000问
28692900000038

第38章 妙诊异法(1)

问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问诊,就是向病人或家属等询问了解病情的方法。问诊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所得材料,全面可靠,为诊断疾病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初学医者,必须先学习问诊,通过问诊,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问诊涉及的范围较广,医学入门提出诊病“六十问”,张景岳以后总结出“十问歌”。现在临床上一般把问诊分为:

(1)一般情况。

(2)问起病,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诱发因素、病的经过及治疗情况等。

(3)问既往史与家族史。包括既往身体健康状况,患过何病?家族中有什么主要疾病?

(4)问现在症状。即病人本次就诊的主要痛苦所在,这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必须详细询问。

在进行问诊时应注意些什么?

为了获得真实病情,在具体进行问诊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科学的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对当医生的基本要求。问诊不可草草了事。

(2)要善于抓住病人的主诉。主诉往往是患者最痛苦的地方,是找医生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了主诉,就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3)围绕主诉,有目的全面了解病情,按辨证的原则和次序询问与主诉有关的各方面表现,不可东一句,西一句,杂乱无章。

(4)讲话要通俗易懂。不宜使用病人不易理解的医学术语。如问胃痛的病人“拒按吗?”头痛的病人“如裹吗?”发热的病人“恶寒吗?”用这些医学术语容易引起误解。当然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如高血压、肝炎等病名也是可以用的。

(5)避免主观、片面,防止暗示病人,企图使病人的回答符合自己的诊断。例如,为了证实病人的咳嗽属热证,就千方百计地询问痰黄吗?痰黏吗?口渴吗?大便干,小便黄吗等等,这样往往造成错误的诊断,延误病情。

(6)要善于分析,去伪存真。有些病人对问的问题顺口称是;有的则故意夸大病情,以引起医生的注意;有的甚至不说实话。因此,医生临证时,要保持头脑清醒。

(7)对危重病人的问诊既要细心,又要果断、迅速。力求迅速明确诊断,立即给予治疗,不可按老一套章程,从头问到脚,面面俱到,否则贻误病情,失去抢救的机会。

以上几条可作为问诊时的参考。总之问诊要严肃认真,力求获得真实的发病资料,以作为诊断治疗的可靠根据。

对女病人问诊有什么特点?

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因此,在诊治女病人时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在月经方面,应注意经期、经量、色、质等几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月经周期是28—30天,量中等,不稀不稠,颜色正红,没有血块。如月经提前一周以上,甚或一月二至者,称为月经先期。多由血热或气虚所致。月经错后一周以上,或更长时间者称月经后期,多由寒凝、气滞、血虚血瘀所致。如月经错乱,有时提前,有时错后,称为先后不定期,多由肝郁所致。

在经量方面:月经量多,多由血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摄所致。月经量少,多由寒凝经脉或血虚不充,或痰阻血道所致。夹有血块者,多属气滞血瘀,且常伴有痛经现象。

在月经的色、质方面:颜色淡红,甚则呈粉红色者,其质清稀,多属气虚或气血两虚。月经颜色深红,质稠者多为实证热证。

在询问带下时,应从量、色、质与气味等几个方面了解。带下色黄或赤,绵绵不断,其质黏稠,有臭味,常伴有急躁易怒,外阴瘙痒的,多为肝郁化热,脾虚湿盛,湿热互结,流注下焦,肝经湿热所致。

带下色白量多,如涕如唾,连绵不断,味小,常伴有纳少疲乏,面色萎黄,甚或形寒肢冷,腰部有冷感,多属脾虚运化失常,水湿下注的脾虚带下证。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湿邪停留,有时可见寒象。

如带下色清,质稀如水,淋漓不止,常伴有面色晦暗,腰痛如折,小腹发凉,手足不温等表现。多为肾阳虚,寒湿内停,带脉失约的肾虚带下。如偏于肾阴虚者,则带下色黄,伴有五心烦热,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

有的患者,受湿毒侵袭,损伤带脉,而使秽浊之液下注,则表现为带下黄绿如脓,阴部奇痒,口苦咽干,身体困乏。

应该指出,在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亦有少量白色分泌物,并非病态,具有“津津常润”的作用。

生育年龄的妇女,还应简要询问妊娠、胎产情况,如妊娠者,在用药上宜慎,以防动胎。

什么叫四诊?

四诊,就是诊察疾病的方法。祖国医学诊察疾病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望、闻、问、切,简称为“四诊”。四诊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为临床辨证和防治疾病提供了客观根据。对于任何一个疾病,无论轻重难易,要做出正确诊断,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就必须全面了解病情,广泛收集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客观资料,详细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情况等各方面的内容,这就要靠“四诊”的方法。

望诊,即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作为初步估计疾病的轻重、疾病的性质以及推断预后的根据。望诊为四诊之首,这是很自然的,病人来了,医生首先看一看病人,对病情有一个初步印象。

闻诊,就是医生用听觉、嗅觉来辨别病人发出的声音和排出物的各种气味等,根据病人的语声高低,呼吸强弱,各种排出物如二便、痰浊等的异常气味,对于分辨疾病的寒、热、虚、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问诊,更为重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疾病的全部过程及病人的主要痛苦,对于分析病情,做出诊断,抓住主要矛盾,解除病人疾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问诊是临床收集资料的主要手段。

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部分。是医生用手对病人的脉管和病变部位等触摸按压,从而获得一些较客观的体征。尤其是切脉,更为重要。

以上四种诊察方法,是通过长期的、无数人次的切身经验,经过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提高,从而达到逐步完善的程度。是一种具有民族医学特色的诊断方法。实践证明,这种诊病方法,方便可靠,简单易行,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什么叫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重要作用,但又是密切相关联的。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就必须把四种诊察方法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习惯上称之为“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那种只强调某一种诊法而忽视其他几个方面的观点是错误的。例如有的医生过分强调脉诊的重要性,所谓“病家不要开口,便知病情”是不可靠的。虽然《内经》上也有“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论述,但仍强调“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来进行综合判断,方能准确无误。

由此可知,四诊在临床应用时,既要重视各自的独特作用,又必须四诊合参,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望神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临床意义?

望神是望诊的重要内容。“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象征。通过望神,可以初步判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以及预后吉凶。

望神,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判断:精神好坏;意识思维和反应状态;面部表情;眼神;语言气息。

临床常把神的状态分为三种:

(1)得神:所谓得神,就是有神,指的是尚未出现神的病理改变或病情比较轻微,精神状态尚好。临床主要表现是:精神较好,意识蒙胧,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回答问题准确、迅速,面部表情自然,双目明亮灵活,语言清晰等。得神者,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有病也较轻,预后多良好。

(2)失神:所谓失神,指的是神的病理变化比较明显或比较严重。临床主要表现是:精神委靡,意识蒙咙,思维混乱,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目光暗淡等。更严重者,则可见神志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突然昏倒、目闭口开、尿便自遗等。以上这些情况,都称之为“失神”或“无神”。这说明了疾病已发展到严重阶段,正气衰败,五脏垂危,精气将夺,预后多属不良。

(3)假神:所谓假神是指在疾病的垂危阶段出现的一种假象。由于其容易迷惑人而易造成错误的判断,故应提高警惕。

假神系貌似有神,但它不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例如:

久病患者,消化功能衰败,因而纳食甚少或几日不能饮食,这符合病情实际。但若患者突然出现了饥饿不停,大口进食,那么这种食欲转“佳”可能是一种假象。

久病卧床不起的患者,突然要坐起来或下地行走;或病情危重,面色晦暗,精神衰疲的患者,突然间面色转红,精神兴奋,说话不停。

久病体衰已极,语声低微,少气无力,突然间语声洪亮,声高气粗。上述这些情况,都是在久病、重病、病危阶段突然出现的“好”的表现,但这完全和疾病的通常演变规律不相符合,而且大部分患者如救治不及时则死亡。由此可知,这些所谓“好”的表现是一种假象,即所谓“回光返照”、“残灯复明”。是属于阴阳欲将离决的死亡预兆。这就要求医生要善于抓住疾病的本质,识破假象,即刻采取果断抢救措施。

此外,神志的改变,还有一类精神失常的表现,临床可见于癫、狂、痫的患者。如表情淡漠,呆若木鸡;或哭笑无常,呼号叫骂,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异衣而走,言语善恶不避亲疏;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肢体抽动等。此多为痰气、痰火、肝风挟痰等所致。对于这类精神失常之病变,在某种意义来讲,望神更为重要,对诊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何望色?

望色,包括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两方面内容。面部皮肤薄嫩,血脉丰富,而且望诊方便。中医理论认为,心者,其华在面,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此,根据面部色泽的浮露和沉隐,可以测知疾病的深浅。观察五色的润泽和枯槁,可以判断疾病的生死预后。

我们知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那么,面部的色泽便是气血的外荣。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微黄而红润,具有光泽。但就个体来讲,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有些人白一些,有些人稍黑一些,这些也属于正常面色,是不容易改变的。

色与泽两个方面的异常变化,是机体不同病理反应的表现。

一般而言,病人气色鲜明荣润的,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治疗较易,预后较好。如面色晦暗枯槁,缺乏华彩,无润泽之象,如同几天不洗脸一样,则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多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