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中国未解之谜(上)
28692300000087

第87章 元皇陵之谜

中国的封建帝王历来有为自己建辉煌的陵寝的传统。但是元代由于起于北部,风俗习惯与中原稍有不同,连丧葬礼俗都相距甚远。元代有异于中原的天葬、野葬和密葬又为后人确认元代帝王陵寝的所在地,留下了难题。

在我国,历代帝王的陵寝不仅是重要的文物古迹,而且是难得的旅游资源。历代封建王朝都曾建筑风格各异的皇陵,成为游人眼中绝妙的景观。着名的蒙古首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墓,算得上最吸引游人的一个。成吉思汗陵建筑在美丽的鄂尔多斯高原上。这里牧草腾碧浪,羊群卷雪花。在蓝天绿草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肃然伫立,明黄的墙壁、朱红的门窗、辉煌夺目的金黄琉璃宝顶,使这座帝陵显得分外庄严。然而,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在这座豪华庄严的陵墓里,并没有葬着成吉思汗的遗体,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假陵!乍一听,谁都觉得难以置信,可它偏偏是事实——那一代天骄的遗体至今未曾有人发现过。成吉思汗最初的葬地在哪里,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1162年出生于蒙古一个部落贵族的家庭。他凭着机智勇敢,先与克烈部首领王罕联合击败了实力强大的扎木合,而后又击败王罕,威名日盛,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统一大业。公元1227年8月,在亲率大军进军西夏的途中,成吉思汗染病故于今六盘山西南的清水县,终年66岁。

据《蒙古源流》载,成吉思汗的陵寝,即“八白室”(八座白色毡帐),建立在今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一带的蒙古高原上。明朝天顺年间,守护陵寝的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八白室”随之迁来。清初在鄂尔多斯高原设立伊克昭盟,“八白室”就供奉在伊克昭(蒙语,意大庙,指今王爱台)附近,后又移至今伊金霍洛旗(蒙语意为帝王陵寝)。从此,成吉思汗的灵柩被安放在鄂尔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旗甘德尔敖包(敖包,蒙语,意为土岗),至今已有300年之久。前面提到,成吉思汗是在率军进军西夏的途中病故的,当时征战紧张而成吉思汗的部下为什么非要将其遗体千里迢迢运回蒙古大本营安葬呢?对此传说不一。

据记载,当年的一次行军途中,成吉思汗在一棵孤树下休息,沉默思索了很久,站起来说,将来我要葬在这里。这句话后来就被奉为遗嘱,当成吉思汗死在异国后,他的部下不顾千里之遥,运灵回蒙古,为的是遵循成吉思汗的遗命。

还有一种传说,认为成吉思汗率军经过鄂尔多斯高原时,为这里旖旎的风光所陶醉,竟将手中的马鞭跌落于地。他坐在马背上沉思良久,赞美这里是衰亡之朝复兴之地,太平盛邦久居之处,梅花幼鹿成长之所,白发老翁安息之乡,表示将来要葬在这里。他让士兵将马鞭埋在这里,堆起了敖包,准备死后安葬于此。

那么,为什么说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陵寝是假的呢?这要从蒙古族的早期葬俗说起。据史料记载:蒙古人有“天葬”和野葬的风习。所谓天葬,就是将死者遗体置于山顶或山谷中,并不埋葬。所谓野葬,是将死者遗体置于木轮车上拉着奔跑,直到尸体掉下来为止,也不埋没。这两种葬法都是弃尸野外,任狼咬鸟啄。三日后去查看,如发现尸体已被鸟兽食尽,则认为死者升天,为之喜庆;未能如此则认为死者生前罪孽深重,须另外举行宗教仪式超度。蒙古族贵族,特别是帝王死后,盛行“密葬”,墓地不仅外人不知,连家人也无法知道。

关于成吉思汗入葬的记载是这样的:《元史》上记载成吉思汗葬在起辇谷,而且各帝王本纪也都称元朝所有皇帝都葬在起辇谷。事实上,至今也无人发现这些帝陵的踪迹,原因就在于元朝诸帝王“密葬”、深葬不坟。

《多桑蒙古史》上说,成吉思汗死后,手下人将成吉思汗的灵柩运回蒙古后,不想让别人知道死讯,所以护柩的士卒在运途中见人就杀尽。埋葬以后,周围的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能分辨是葬在哪棵树下。《黑鞑事略》记载,成吉思汗的墓,没有起坟冢,让马在上面践踏后,犹如平地。《草木子》中记载更为奇特,说安葬完以后,让马在上面踏平,再杀骆驼子放在上面,派千骑守护,等到第二年草长出来后,移帐散去,看不出痕迹,要祭祀的时候,用所杀的骆驼的母亲为向导,看它踯躅悲鸣的地方就是所葬之地。由此可知,成吉思汗的真实安葬地在当时就难以确凿了。而成吉思汗的后代们并不像明人记载的那样到葬地祭祀,而是把成吉思汗生前的八座白色宫帐称为“八白室”,在八白室前祭奠成吉思汗之灵。《蒙古源流》中谈到,因为不能请出金身,所以祷告长陵共仰庇护,在别的地方另立白屋八间,这就是八白室,也就是成吉思汗象征性的陵寝。成吉思汗如此,元代其他皇帝也就不必说了。所以说,至今,他们的葬地仍是一个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