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中国未解之谜(上)
28692300000068

第68章 乾陵石像之谜

唐朝皇帝的陵前立着各种脸型、毕恭毕敬的石像本就令人费解,偏偏这些石像的头颅又不知飞到了何处,更是谜中之谜。高宗武后生前的事已够让人捉摸,死后的事更耐人寻味。

乾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80公里处、乾县城西北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统治中国达53年之久的这两位皇帝已经在这里沉睡了1300多年了。

乾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唐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园原筑的宫殿、城墙今已不存,但从地面遗迹看,内城的轮廓还在。从北面的玄武门到南面的朱雀门,直线距离1600余米,由东面的青龙门到西面的白虎门,约1200米。四门的石狮至今仍挺胸昂首,雄踞于门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有两组石人群像,西侧32尊,东侧29尊,这61尊与真人一样大小的石人,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领紧袖的,也有披发左衽的,发式、衣着和脸型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双足并立,两手前拱,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而他们的头大多已不知去向。谜,就在这里。

这些石像的原型究竟是些什么人呢?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这些石像是按照参加高宗葬礼的外国首领或客使形象制作的。近年来,有人经过考证之后认为,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这种推测不符合当年立这批石像的历史背景和石像自身的文字记载。这些石像大约建成于武则天去世前后,初建时,每个石像背部都镌刻有姓氏、职衔、族别和属国国别等文字,表明他们是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的“藩臣”。但这些文字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大都漫灭不清了,只有七尊石像上有残存文字,还可以识读。宋朝时,有一位陕西地方官叫游师雄,他曾考察过这些石像背部的文字,并作了记录。经鉴别,如今有35尊石像的衔名大体可以弄清,按他们所属的国别和来自地区,有人将其分为六类,其中包括来自唐安北(燕然)都护府属下的回纥诸部都督;来自安西都护府属下葱岭以东的各族首领、都督;来自唐北庭大都护府属下的西突厥地区的都护和诸都督和吐谷浑族的首领等。从这已知的35人的衔名里,可以知道他们的身份:真正的客使和侨居长安的外宾不过五六人,绝大多数是唐王朝属下的各族官员或质宿京师的诸属国国王、王子,其中有很多是唐朝廷的大将军、十二位将军、同时受命兼任唐边疆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从品位上看,这些官职一般都在三品以上,有的甚至官居一品。从边境各族首领接受唐中央王朝的敕封、任命,得到唐朝廷如此高的官爵俸禄来看,他们是唐朝统治阶级的一部分。通过这些石像原型身份的查明,不仅仅破译了一个千古疑谜,而且还说明了唐王朝统治阶级具有多民族成份的特点,说明了唐王朝的辖地在北面到达了叶尼塞河流域,在西北面不仅有新疆地区,而且北至巴尔喀什湖与额尔齐斯湖流域,西到碎叶河以西的千泉、俱兰、康、石诸国。这些石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历史见证。

那么,这些石像的头都到哪里去了呢?关于这一问题说法是很多的,据考证,这些石像在营建陵墓的当初是完整无缺的,从石像的脖子上可以看出头被砸掉的痕迹。但直到现在也无人能说清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又为什么将石像的头颅砸掉。关于这个问题的传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见唐陵前立有外国使臣,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所以把石人的头全部砍掉了。但据史载八国联军侵华时其足迹并未到过陵地,看来此说不确。

另一说在明朝末年,瘟疫袭击乾县,当时病死的臣民百姓不计其数。百姓认为瘟疫的来源可能是乾陵中的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和洋人的作祟,因而群起将这些石像的头都搬了家。明朝人李梦阳在写乾陵的一首诗中也曾写到:陵旁的石人在日落西山后变成妖怪出外作祟,路上行人断绝,妖怪践踏田禾、害人、吃牛又吃猪,惹得老百姓用强弓、镢头、锄头砸这些石人,使之碎的碎,伤的伤,身首分家。由此看来石人断首至少在明代或明代以前。这种说法倒有一定的可信性。

至于有人说石人的头毁于“文革”期间的造反派之手,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早在“文革”之前的许多年,石人的头就已经消失,况且,明、清都有“石人无首”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