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中国未解之谜(上)
28692300000052

第52章 《左传》之谜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两个书名,反映了人们对这部书的性质的不同认识,《左氏春秋》意为左氏写的“春秋”(即史书);而《春秋左氏传》,则变成了解释《春秋》的“传”。那么,《左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它与《春秋》有什么关系?

周代,各封国的历史分别写在特制的竹简上。这种史书在晋国叫《乘》,在楚国叫《祷杌》,在鲁国则叫做《春秋》。孔子做《春秋》后,“春秋”在当时也就成为史书的通名,故而有人认为《左氏春秋》就与孔子的《春秋》一样,是一部独立的史学着作。西汉末年,刘歆称这部书为《春秋左氏传》,书的涵义就起了变化。“传”意为解释,是用和原文不同的语句而加以说明的解释,因此,《春秋左氏传》即表示它不是一部独立的史学着作,而是一部专门为解释《春秋》经文而作的“传”,《左传》便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这一问题自汉代以来争论就很激烈,至今仍有人坚持这部书为《左氏春秋》,认为它和《春秋》没有直接关系,但一般都称这部书为《左传》。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的鲁国国史《春秋》的资料,按鲁国国君的世系,重新加以整理而成。据说,为解释《春秋》经文而作的传共有五家,即左氏、公羊氏、谷梁氏、邹氏和夹氏。邹氏传和夹氏传早已失传,只剩左氏、公羊氏、谷梁氏三家。其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为主,偏重于释义;而《左传》则重在叙事,《春秋》中一句简单的话,在《左传》中便有生动详细的描述。《左传》在战国时期便开始流传,以秦统一前的古文字写定,属于“古文经”;而《公羊传》和《谷梁传》是用汉代文字写定,属于“今文经”。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西汉末刘歆整理古籍时认定它是释《春秋》经文之作,故而改称《春秋左氏传》。但这时《左传》还是单独成书,并未与《春秋》经文合在一起。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时,才开始将《春秋》经文分别放在《左传》每段叙事之前,从此《春秋》与《左传》一起流传。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左传》的面貌。

就《左传》与《春秋》内容的比较而言,两部书所记的年代差不多:《春秋》所记年代是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年一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左传》所记的年代是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22年一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从记载年限上看,《左传》只比《春秋》多了13年,但它在内容上却较《春秋》大为丰富。《春秋》的记事非常简单,它按年代顺序,时间先后,一条记一件事,只言片语,不相联属,犹如大事年表,故有“流水帐簿”之称。例如鲁隐公八年的一条,只记一个“螟”字;最长的一条是鲁定公四年的“召陵之盟”,共45字,但其中近40个字是记载诸侯或周天子大臣的名字。整部《春秋》只有一万八千多字。

《左传》的内容及记事风格则远较《春秋》丰富多采。首先,《春秋》所记的史事以政治活动居多,特别是战争及与战争有关的朝聘、会盟为多;而《左传》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次战争及会盟,而且对当时的商业活动、农民起义等情况也作了一些记载,内容往往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次,《春秋》因以鲁国国君的年份纪年,故而专记鲁国一国的史事,凡与鲁国不发生接触的事大多不记,而《左传》的记叙范围要广得多,不仅记载鲁国,还记载了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家的历史;再次,《春秋》所记只有242年的历史,《左传》则常常征引许多古代史事,保存了许多上古史料,也因此而出现了“无经有传”的情况。另外,《春秋》所记像“流水帐簿”,而《左传》则已像一部有系统、有组织的史学着作,它不仅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记得清清楚楚,而且文辞优美,结构严谨,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因此,从史料价值的角度来看,《左传》远比《春秋》重要,它是研究先秦史的极为重要的史籍。

关于《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鲁太史左丘明所作。对这一说法持异议的人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毁了许多经书,并无明文载左丘明作《左传》,司马迁不过是据传说作了记载。而且,《左传》、《国语》文体不同,绝非出于一人手笔。唐宋元多有学者持此说。近代更有一些学者指出,《左传》中有许多卜辞和预言,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与后来的历史发展极为吻合,而其中有些事情是孔子死后一百多年才发生的,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不可能是《左传》的作者。《左传》作者当是战国时人。

其二,清代学者姚鼐、近人童书业认为,《左传》是战国初期吴起的着作。反对这一说法的人指出,《左传》中虽然记载战争较多,可以看出作者长于兵家之道,但吴起是兵家,善于作战,却未必善于写战争。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吴起是卫国人,又先后在魏、楚做过官,写书时为什么要站在鲁国的立场上呢?所以,《左传》不太可能是吴起所作。

其三,近人康有为等认为,《左传》并非先秦解经之作,而是西汉末年刘歆采摭《国语》,依《春秋》纪年而精心编纂的伪作。但也有学者认为,《国语》以国分类,以语为主。详于纪言,略于纪事,且诸史中独详晋史。与《左传》比较,无论是在记事风格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不可能从《国语》中分离出《左传》。

其四,宋人郑樵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氏,但非左丘明,当时战国时代楚国人。

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左传》当是春秋末、战国初时的作品。它可能出自鲁国史官的手笔,这是因为《左传》的纪年是按鲁国国君的世系编次的。至于该书的整理者,可能是左丘明。而《左传》在其以后的流传过程中,曾有多人加以增益和补充,所以《左传》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