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也是极富戏剧色彩的一个皇帝。他与董鄂妃的情感不输于唐明皇与杨贵妃:他与佛教高僧参禅论道,自称“痴道人”;他与母后明争暗斗,掺入浓重的政治色彩。清代宫廷为人关注,“戏说”不断。顺治帝短暂的一生,非非“戏说”能够包涵。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妃去世。举国发丧,官吏一月,百姓三天。景山寿椿殿开设水陆道场,铙钹震天,断七之后仍未收场,西苑和广济寺同时举行仙驭道场。清代制度,由皇帝亲自用朱笔批复群臣的奏章,称为朱批。若皇帝或太后驾崩,由临时执政改由蓝笔批复,称蓝批。董鄂妃只是皇贵妃,按例不能享受蓝批之礼,但董鄂妃去世前,朝中已出现蓝批,直到顺治帝死前七天,才停止蓝批,恐怕这时顺治帝本人因病重无法执笔。顺治帝悲痛之极,无法办公,等待批复的章奏堆积如山,董鄂妃八月十九日去世,到九月一日景山寿椿殿灵堂设置完毕,顺治帝一天也未离开董鄂妃生前居住的承乾宫。孝庄太后不得不派人轮流守护,以防出现意外。
顺治帝的皇后人选一波三折。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权倾一时,孝庄太后为了儿子下嫁多尔衮。母子两人见面不易,年幼的皇帝很难享受到母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顺治帝亲政以后,竟然看不懂大臣的奏章。
顺治五年(1648),多尔衮派亲王阿济格到蒙古为幼帝选聘皇后。满蒙联姻是清初政坛的重要举措,通过婚姻关系,满蒙两族牢牢地结合到一起,清朝政局得以稳定。清太宗有封号的后妃,几乎全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妇女,顺治帝本人的九位有封号的后妃,五位姓博尔济吉特。孝庄皇太后本人就是博尔济吉特家的姑娘,她当然乐意看到家族血统通过联姻在清皇室中传之不绝。多尔衮为皇帝选的新娘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虽然未到婚礼多尔衮已经病逝,但皇帝投鼠忌器,不敢随意撤后。顺治八年(1651)八月,册封新后,颁诏全国。
两人婚后感情不和,据顺治帝自述,皇后嫉妒奢糜,把宫中奏乐的教坊司的女乐全部改用太监,并且喜好奢华,食器有一样不是金制的便不高兴。顺治帝早早把皇后冷落到一边,两人别宫而居,皇后一直没有子嗣。孝庄太后见势难挽回,谕由皇帝“裁酌”此事,默许皇帝另择良偶。顺治十年(1653)八月,皇帝下令礼部官员及内院诸大臣,考察历代废后事例,向废后迈出一步。大臣纷纷上表劝谏,并提出册立东西两宫的折中方案,顺治一概不听,向群臣诉苦,表示婚后三载一直别宫而居。九月初,第一位博尔济吉特皇后被打入冷宫。清初着名诗人吴梅村有《古意》六首,吟废后之事,笔底流露出同情,第五首云:
银海居然妒女津,南山仍锢慎夫人。
君王自有他生约,此去惟应礼玉真。
顺治十一年(1654),在孝庄太后的授意下,蒙古科尔沁贝勒的两个女儿被接进宫中,一个月后,姐姐被册封为后,即孝惠章皇后,妹妹封淑惠妃。这两位博尔济吉特姑娘仍然命运不济,受到冷落,终身无子。顺治十三年(1656)四月,宫中乾清、坤宁、景仁三殿落成,例应册立嫔妃。而此时皇帝的心已全部在董鄂氏身上。
董鄂氏是内大臣鄂硕之女,隶属正白旗,原为顺治同父异母弟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之妻。博穆博果尔南征北战,是一员武将。顺治初年,有贵族命妇轮番人宫侍候后妃的定制,董鄂氏时为襄亲王妃,有机会接触到顺治帝。汤若望回忆道:“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的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打了一个极其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顺治十一年(1654)四月,孝庄太后下令停止命妇人宫侍候后妃,但为时已晚,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襄亲王病死,八月,皇帝册立董鄂氏为贤妃,遣官祭奠襄亲王,十二月,董鄂氏正式被封为皇贵妃,照册立皇后的仪式颁诏天下。为向母后示威,十九天后,顺治帝下诏太庙牌匾停书蒙古字,只写满汉两种文字。
董鄂妃天性柔婉,对孝庄太后极其恭敬,照看受冷落的皇后,曾五昼夜不眠照顾生病的皇后,宽待下人。董鄂妃虽不预政,总能提出一些建议帮助皇帝,成为顺治帝的精神支柱,皇帝暴躁的脾气因此柔和了许多,顺治帝与大臣共食次数明显增多,死刑犯也大大减少。
但是,不论董鄂妃如何出色,她的存在本身便是对蒙古族后妃的威胁,孝庄太后的忌恨可想而知。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七日,董鄂妃产下皇四子,宫内宫外猜测这位新生儿一定是将来的皇太子。孝庄太后在董鄂妃临产前移居与皇宫相距二十多里京郊南苑,董鄂妃产子不久,太后借口身体不适,诏谕后宫妃嫔及亲王大臣前往问安。董鄂妃被留在太后身边,以产后之躯朝夕侍奉,很快形销骨立。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皇后安居如往常,甚至没有派人前往南苑问候。十二月二十九日,孝庄太后病愈,顺治帝压抑不住愤怒,指责皇后不尽孝道,下令停进皇后的中宫笺表,让议政王大臣议罪,摆出再次废后的架势。太后置之不理。董鄂妃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哭请皇帝收回废后之心。三个月后,董鄂妃之子死去,原因不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年仅二十二岁。
顺治帝追封董鄂妃为皇后,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十月八日,西苑万善殿内举行了一场隆重法事,香烟缭绕,梵呗祝诵,万乘之尊的顺治皇帝落发为僧,主持者是浙江吴兴报恩寺的首座禅师茆溪森。入关后的首位满族皇帝剃度为僧,激起朝廷的极大恐慌,以孝庄太后为首的勋贵们慌乱不堪,急于设法阻止。因为皇帝出家有辱国体,所以有关顺治出家的记载很少,只有禅师们的语录泄漏一丝天机。顺治帝好佛,据禅师们揣摩骨相,认为顺治帝是金轮王转世,顺治帝信以为真。他敬事玉林、木陈两位禅师,尤其尊重玉林。《玉林国师年谱》记载,顺治十六年,世祖请玉林取法名,要求“用丑些的字眼”;在玉林奉上的十多个字中亲选“痴”字,“行”字是龙池祖法派的排行,玉林即顺治帝的本师。顺治帝自称“痴道人”。
在顺治帝礼佛参禅的西苑万善殿,正中高悬顺治御笔亲书的“敬佛”二字,左边楹联:万象证圆通,金轮妙转;三乘皈定慧,华海长涵。因顺治帝自信为金轮王转世,所以楹联内有金轮字样。万善殿后的千圣殿供奉七级千佛浮屠,西配殿后的五间僧寮,居住着从南方迎来的禅宗临济派高僧。西苑同时是顺治帝避痘、处理政务的地方,天花俗称水痘,在当时是一种绝症,因顺治帝未出过天花,需要每年在深宫躲避痘神的侵袭。
能劝顺治帝回心转意的只有两人,一是传教士汤若望。顺治帝对其宠信有加,称为“玛法”(满语爷爷),孝庄太后尊其为“义父”。汤若望曾成功劝阻顺治帝御驾亲征郑成功,但今非昔比,皇帝对西方基督教义不感兴趣,汤若望早被冷落。另一人就是清初政坛的实力人物孝庄太后,为巩固顺治的帝位,她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很多事顺治帝需要“告而后行”。一年前,皇帝想出家而未下决心,曾说:“若非皇太后,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但因种种后宫细故,尤其因董鄂妃,母子感情大不如前。
十月中旬,吴兴报恩寺的主持玉林匆匆赶到北京。据称,他接到朝廷的诏书,说皇帝骑马外出,因坐骑惊蹶有所省悟,特召其入京证道。他下车伊始,听闻大弟子为皇帝剃度一事,勃然大怒,在宫外某寺架起柴堆,下令捆缚罪人,用火烧死。茆溪森被押到柴堆之前,静待最后涅架时刻的到来。众人苦苦等待半日,宫中传出急谕:皇帝答应蓄发还俗,和尚无罪开释。
十三天后,茆溪森离京,七年后,他在浙江仁和县圆照寺圆寂,临终作偈一首:“慈翁老,六十四年,倔强遭瘟,七颠八倒,开口便骂人,无事寻烦恼,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一说禅道,呀呀!总是一场好笑!”
十月十五日顺治帝在西苑万善殿召见玉林,两人见面,相视而笑。顺治帝提出,愿效仿释迦如来和普提达摩,舍弃王位而为禅祖。玉林回答:“若以世法论,皇上宜永居正伴,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乐万民之业;若以出世法论,皇上宜永作国王,外以护持诸佛正法之轮,内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玉林提出佛教需要皇帝的护持,实际上,玉林来京前,与曹洞宗僧人为争正宗宝座吵得不可开交,临济宗也需要皇帝的力量。顺治帝对禅师的回答非常满意。不久,顺治帝选派一千五百名僧众,在慈寿寺从玉林受菩萨戒;太监吴良辅作为皇帝的替身,在悯忠寺(今法源寺)落发出家。顺治帝五台山朝香计划也在安排之中。玉林以机智解决了一大难题,赢得朝廷上下的欢心,他被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取得被国家认可的佛教正宗地位。
五台山与清皇室结下不解之缘,清初着名文人吴梅村的《清凉山赞佛诗》四阙为顺治帝五台山进香而作,康熙帝曾屡次巡幸五台山,光绪庚子年间,皇室西逃,在晋北的一应器物也都由五台山供应,顺治帝五台山出家的传说广为流传。
顺治帝痛失爱妃,出家不成,郁郁寡欢。四个月后,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顺治帝突染天花去世,距二十三周岁还有四十天。
据曾为顺治帝起草遗诏的王熙在文集中记载,顺治帝死前一日,召见他于养心殿,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皇帝患病的消息被严密封锁,正月初二,顺治强撑病体到悯忠寺观看吴良辅落发;初四,大臣问安,才得知皇上患病之事,初七,朝廷发布命令,禁止民间炒豆、点灯、泼水,百姓知晓皇上出痘。顺治帝死后,董鄂妃之妹贞妃被逼殉葬。四月十七日,仍由茆溪森主持,同在董鄂妃火葬的景山寿椿殿前,顺治帝在大火中涅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