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商业经理学习辅导
28691200000037

第37章 劳动管理(1)

215.商业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商业劳动是指商业人员使用物质资料组织商品流通所支出的劳动。在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商业劳动是社会劳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必须通过商业人员的劳动,才能把商品从生产领域转送到消费领域。商业人员在商品运输、保管、挑选、整理、包装和其他补充加工中支出的劳动,是商品生产过程继续在流通领域中去完成的一种劳动。这一部分劳动属于生产性劳动。商业人员用在商品买卖、货币收支、经济核算方面的劳动,仅仅服务于价值形态的变化,它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但这一部分劳动是一种社会必要劳动。商业职工绝大部分在零售企业,他们的劳动同工农业生产部门职工的劳动相比较,还有以下具体特点:

一、商业职工直接服务对象是人,即通过销售商品,满足人民的需要。因此,这就要求商业职工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地为消费者服务。

二、商业职工的劳动忙闲不均,这是由于受生产、消费、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到商店来购买商品的顾客时断时续,时多时少,在一年四季中各季不同,在一天营业时间内,变化也较大。因此,售货劳动有时非常紧张,而有时又出现间歇情况。

三、商业职工直接管钱管物,特别应该爱护社会主义财产,克己奉公,勤俭节约,向一切铺张浪费、投机倒把、贪污盗窃等不良倾向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政策性强。在商品购销过程中,涉及到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商业职工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处理好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五、目前,商业劳动基本是手工操作,商品需一件一件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商业劳动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商业劳动者的业务经验、操作技术、商品知识及劳动态度。

六、零售企业售货人员的劳动有一定比例的无效劳动。因一部分顾客对商品挑选了好久,售货员在介绍、拿递商品中付出了劳动,但顾客又决定不买,没达成交易。另外,商品交易时间的长短,不能预先确定,因商品成交的快慢,既决定于售货员的业务熟练程度,又决定于顾客选择商品的时间长短。

216.商业企业劳动管理的任务有哪些?

一、根据国家劳动工资政策、法令、条例和本企业商品流转计划、财务计划,编制并执行劳动工资计划。

二、根据本企业的人力、物质技术设备条件和工作任务,不断改善劳动组织,合理调配劳动力,提高商业劳动效率。

三、通过有效措施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职工进行培养教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文化、业务、技术水平。

四、建立健全劳动管理制度,如定额定员制度、对各类人员的鉴定考核制度、考勤制度和奖惩制度等。

五、与有关社会组织密切配合,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挖掘潜力,集中广大职工的智慧、经验,群策群力地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

六、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劳动保护工作,保证职工劳动中的人身安全,预防职业病,增强商业职工的体质。

七、做好新职工的招收、教育与分配工作。

八、办理职工探亲、退职、退休及有关劳动保险和生活福利等项工作。

217.商业企业如何进行劳动分工和协作?

劳动分工是人类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通过分工,明确每个职工的职责范围,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并且促使工种专业化,有利于提高业务技术,达到节约地使用人力的目的。

一、商业企业的劳动分工。商业的劳动分工,就是把商业企业的各项工作,按照它们的性质、特点和工作条件划分为若干类型或若干部分,由具有不同条件的职工分别去担任,使每个职工只从事一种类型或一部分的工作任务。由于各种商业企业的业务性质、规模大小、经营范围、技术设备条件不同,而分工的形式、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大型的、经营商品种类复杂、业务技术要求较高的企业,劳动分工较细;反之,分工就粗一些。商业企业的劳动分工大致有以下几种:

(1)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分工。一个商业企业少则几个人,多则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经营商品少则几十种,多则几万种;使用资金几万元甚至几千万元;还有许多物质技术设备;这个企业又要同外部许多单位、个人发生经济关系,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也十分频繁与复杂。只有使管理工作专业化,才能有效地组织企业的经济活动,顺利地完成企业各项任务。

(2)按照不同工作性质进行分工。商业企业有按商品购、销、调、存等不同业务的分工;有各种管理工作的分工,如计划、统计、财务会计和人事保卫工作;另外,还有各种行政后勤服务工作的分工。

(3)业务活动中的不同业务环节的分工。如采购员、运输员、检验员、保管员、调拨员、售货员等。

(4)业务人员按商品种类进行的专业化分工。如百货商店的售货人员,按服装、鞋帽、布匹、五金电料、文具用品、化妆杂品、搪瓷器皿等不同商品的分工。

二、商业企业的劳动协作。它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使各种或各部分工作密切地联系和协调起来。劳动协作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劳动效率。商业企业的劳动协作,可以在不同的业务环节(如商品采购、运输、验收、保管、销售)之间进行,可以在不同的部门(如业务部门、职能部门、行政部门)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部门(或同一工种)的不同部分工作(如在同一商品部内的各营业小组,或同一营业组、同一专柜内的售货员)之间进行。

劳动分工与劳动协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只有分工没有协作,就可能出现忙闲不均、步调不一致的现象;反之,如果只有协作没有分工,就容易出现责任不清、无人负责的现象。只有合理分工并搞好协作,才能提高全员劳动效率和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218.劳动定额有哪些作用?

商业企业的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组织的条件下,每个职工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保证一定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平均应达到的工作量指标。如零售商业企业营业员在一年内应完成的商品销售额指标,仓库保管员在一年内应完成的保管商品吨数或品种数,运输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完成的运输商品吨数,这都是劳动定额。劳动定额可采用价值指标,如销售额、收购额;也可采用实物指标,如保管商品吨数。

列宁早就指出,社会主义企业应该“规定劳动定额,而且无论如何要设法完成劳动定额”。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下:

一、它是合理组织劳动的重要依据。商业企业根据正确的劳动定额,为各项工作配备适量的劳动力,规定正确的定员标准,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连续地、协调地进行。

二、劳动定额是组织和动员广大职工努力提高劳动效率的有力手段。有了劳动定额,每个职工明确奋斗目标,就有利于加强职工的责任感,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完成与超额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

三、劳动定额是开展劳动竞赛,推广先进经验的一个有力工具。劳动定额是竞赛的条件,检查的依据,评比的标尺。

四、劳动定额有利于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编制计划的目的在于顺利地实现计划,完成企业的任务,而实现计划的先决条件是提高计划的准确性。有了劳动定额,就能为企业编制商品流转计划、财务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_五、劳动定额是衡量职工贡献大小,贯彻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

219.如何制定劳动定额?

制定劳动定额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定额水平必须先进合理。所谓先进,就是定额应该反映企业采取新的技术设备、改善劳动组织、推广先进操作方法和工作经验以及职工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的实际水平。所谓合理,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的经营条件、大多数职工的水平。定额水平过高,使职工感到高不可攀,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如果过低,职工轻而易举地达到,又会失去推动作用。企业应把定额建立在经过积极努力,大多数职工可以达到,部分职工可以超过,少数职工能够接近实现的基础上。在确定劳动定额时,既要规定数量指标,又要明确质量要求,不能只顾数量不顾质量。

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经验估计法。一般由管理人员和有经验的职工,根据过去的实际经验和本企业经营的商品特点、供应对象、市场商品供求规律,参考某些数据资料,用估计方法来制定定额。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容易受估计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准确性较差。

二、统计分析法。根据以往业务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考虑当前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来确定各种定额。这种方法有较多的统计资料作基础,比经验估计法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制定的定额比较可靠。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仔细审查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并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分别先进、中间、后进,剔除某些不合理的因素。为了使定额先进、合理,可取一个中间完成数,一个最低完成数,两个最高完成数,然后相加除以4,作为平均先进定额,即:

平均先进定额=2×最高完成数+中间完成数+最低完成数/4

三、技术测定法。在商业企业中也称为现场分析法,它是经过对工作现场的观察、测时和对工作日写实,来分析业务程序、操作技术方法和工作日的利用情况,计算每次业务活动的标准时问及其平均完成的工作量,最后制定出定额指标。在商业企业中,这种方法主要适于制定搬运装卸工人。打包员、商品加工人员的劳动定额。由于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市场供求的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它只能作为制定商业业务人员劳动定额的辅助方法。

四、类推比较法。也称典型定额法。零售企业采用这种方法时,可在售货员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标兵”。首先对“标兵”用以上几种方法确定劳动定额。这些“标兵”的定额就是典型定额,其他售货员的劳动定额,就以典型定额比较类推来确定。假定在百货商店的文具组选出一个三级售货员为“标兵”,确定他全年销货额为3万元,一级、二级售货员年销货额分别为这个三级售货员的80%、90%,那么,一级售货员的销货额为:3万×80.%=2.4万元,二级售货员的销货额为:3万×90%=2.7万元。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运用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与可能来选择适当的方法,或者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取长补短,使其更臻完善。

由于商业企业的种类、规模、技术设备条件及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因而劳动定额的种类、水平也不同。但类型相同、条件大致一样的企业,应规定同样的劳动定额,以便进行考核、评比。

制定劳动定额的过程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首先经过调查研究和职工群众讨论,然后领导批准执行。批准的劳动定额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适当调整。

220.商业企业编制定员的方法有哪些?

商业企业的编制定员,是根据企业的任务和规模,以及职工政治思想和文化、业务水平,本着精简机构、节约用人、提高劳动效率的精神,规定企业及其各单位应该配备的各类人员的数量。定员是一种科学的用人标准,是企业在人员配备上的数量界限,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由于商业企业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不同,确定人员数量的具体方法也就不一样。主要有:

一、按劳动效率定员。即根据企业的商品流转计划、劳动定额和出勤率等因素,计算定员人数,公式为:

所需定员人数=年计划工作量/年人均劳动定额/出勤率

商业企业的业务人员的定员,可采用这种方法。由于各业务单位经营商品的种类和具体条件不同,所以,应按劳动定额相同的业务单位分别计算,然后把各业务单位的定员数相加。

二、按设备定员。就是根据营业或仓库面积,每一职工平均负责的营业或仓库面积,以及营业班次,来计算定员,公式为:

所需定员人数=营业面积×营业班次/每一营业人员所负面积/出勤率

三、按岗位定员。即根据工作岗位的数量和每一岗位工作量、所需人数及出勤率确定人员数。这种方法适于收款员和有关行政勤杂人员的定员。

四、按比例定员。就是根据各类人员数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来计算定员人数。例如,某百货商店职工总数为500人,行政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勤杂人员分别占职工总数的10%、83%和7%,则行政管理人员为:500×10%=50人,业务人员为:500×83%=415人;勤杂人员为:500×7%=35人。

五、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分工定员。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确定企业管理人员的数量。商业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各管理机构工作量的大小、管理人员的素质,参考历史资料和同类、同规模企业的情况,本着“精兵简政”的精神,合理确定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企业内部各单位及各类人员的特点,把上述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防止定员偏宽、分工过细、负荷不足、效率不高等现象。要充分依靠群众,把编制定员工作同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贯彻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和开展劳动竞赛密切地结合起来。定员方案初步计算确定后,要和同类、同规模企业的定员人数进行比较,和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定员标准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比较,学先进,找差距,结合企业的实际现状作必要的调整,然后正式制定出本企业的定员方案。

221.零售商业企业如何安排营业时间?

合理安排营业时间,可以方便消费者,提高商业服务质量;可以提高商业劳动效率,扩大商品流转量;可以合理安排营业人员的劳动,节约劳动力。零售商业企业应经常统计、分析顾客来本企业购买商品在时间上的规律,本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店制宜的精神安排营业时间。

因时制宜,就是根据气候季节变化规律,安排和调整营业时间。在农村,应注意农民生产的季节性,商店营业时间要方便农民购买商品。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企业所在地区、地段和服务对象的特点,来安排营业时间。城镇与农村不同,市内与郊区不同。主要为工厂、学校、机关团体单位服务的零售企业,其营业时间要适应这些单位的需要,不能人家上班你开门营业,人家下班你关门结业。处于商业集中区的零售企业,顾客流动性大,服务面广,营业时间应适当延长,同一类型同一地区零售商店开门、关门时间还可以错开。车站、码头附近的商店,应根据车、船班次安排营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