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组织有共同经历的当事人一起回忆审查核对史料稿件。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要特别注意到有些当事人对原稿所提出的不同意见,带有片面性。文史委对于那些不同的意见,一般是进行反复研究,谨慎作出判断。如撰稿人不同意进行修改,即采取“多说并存”的方式,尊重撰稿人的意见,不予改动。
三是认真对待各方面读者的补充修订意见。例如《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至第5辑修订复印时,就刊载过补充和订正稿件16则。
四是请全国有关省、市、自治区文史委代为审查核对甘肃的稿件,同时甘肃政协文史委也为河南、陕西、宁夏、青海等省(区)审查核对过稿件。
§§§第三节资料整理、保管
一、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的基本任务,是对积累的文史资料稿件进行分类编目和复审,并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关人士的亲身经历,进行核实、补充和系统整理,以便作有效的利用和深入的发掘。省政协文史资料整理工作进行的是一般整理和专题整理两个方面。
一般整理是由各编辑小组分别将过去积累的有关史料稿件进行分类编目和复审,把具有参考价值的稿件甄别出来,立好纲目,编成分类目录,作为检索利用和进一步整理之需。专题整理是在作好一般整理工作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内容比较重要的同一选题资料汇集起来,提纲挈领,加以综合说明和作出评价,或采用全文选录或部分摘录的办法,将同一选题的资料加以编排、编写,使之成为较完整、系统的专题资料。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如下几次:(1)1963年进行的整理。当时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已经成立3年,征集了一大批文史资料稿件。根据1962年12月7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第8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文史资料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精神,对征集到的文史资料进行了全面整理。(2)1979年进行的整理。是年2月,省政协第四届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恢复成立,这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止工作12年以后恢复起来的文史资料整理工作。一边积极深入地开展史料征集,一边仔细认真地整理“文化大革命”前积累的稿件,注意按要求进行分类编目和复审,摸清“家底”。(3)1994年进行的整理。按照全国政协的统一安排,将新中国成立前的文史资料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史资料分为两大部分整理编目,甄别出了一部分有史料价值的稿件,专门出版了一辑综合辑。
二、建立资料档案
建立资料档案,便于对资料的科学利用。省政协开展文史资料工作几十年,从省上到州、市、县各级基层政协,征集到近亿字的文史资料。其中有一部分史料经过整理加工,编入了省上和各市、州、县(市、区)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或专辑,发挥了应有的社会效益。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征集到手的文史资料,由于各种原因而被长期搁置起来。这样,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就要做一些“沙里淘金”或“集腋成裘”的工作。
省政协历届文史资料委员会在这方面采取了建立资料档案的办法。收到稿件后,及时进行登记和编号,然后及时送交有关编审人员审读,提出处理意见。在支付了稿酬或资料费之后,及时立卷、编存档号和归档。稿件一经归档,使用时都必须办理调卷手续,防止失散而无从查找。对于征集来的照片、日记、函电文稿等,以及采用现代化手段的录音等资料,及文字资料,也依此法妥善地归档保管。
三、编制存稿目录
1979年,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恢复工作以后,在进一步加大对文史资料征集工作力度的同时,认真审核整理了“文化大革命”以前征集的所有史料稿件,从中选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史料的价值稿件,编制了存稿目录。当时按大类粗分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人物等10类。目录中开列稿件的题目、作者姓名、稿件字数、类别及存档号等项目。全国政协于1983年9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强化了文史资料的整理意识,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的文史工作部门,把已经征集到手的文史资料,按照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类集中,形成专题。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借此机会,将全部库存史料稿件进行了彻底的大整理,并且进一步认真地编制了更为详细的存稿目录。同时,对已经发表在《甘肃文史资料选辑》上的史料稿件,定期编印篇目索引,每10辑编印一期分类总目录,分别刊于《选辑》第10第20、第30等辑上,供历史研究工作者和关心甘肃近现代史料的读者查阅和使用。
§§§第四节史料编辑出版
一、坚持“三亲”特色
编辑出版是整个文史资料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由选题、组稿、加工整理等程序组成的相互联系的一项系统工程。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始终突出文史资料的“三亲”特色。
历史当事人向政协提供的亲历、亲见、亲闻史料,是人民政协文史资料鲜明特点之一,省政协历届文史资料委员会对所出版的文史图书,都努力保持“三亲”史料特色。广大文史工作者认识到,如果不能保持政协文史资料的鲜明特点,就只会与其他历史资料一样有共性而没有个性,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把“三亲”放在突出位置。
二、把好“三关”
文史资料既是提供给史学研究者的参考资料,又是提供给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唯物主义教材,因此,甘肃省政协和各级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者,在编辑出版工作中,都始终慎重把好“三关”。即把好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力求准确鲜明的表述历史事实。
把好政治关。一般注意了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在选用史料时,注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客观、公正的论述,不任意褒贬,不妄加评论,更不混淆是非。对于稿件中一些褒贬论断不当之词,严肃对待,细斟细酌。二是编选的史料,注意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有利于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涉及现实的有关政治问题,切实遵照中央的有关规定处理。三是注意维护民族团结,把好宗教政策关。有些稿件在叙述少数民族史料时,出于猎奇的心理,有意渲染其落后的方面,有的则沿用旧社会有损民族感情的用语。在编辑文史资料时,则坚决删除。四是慎重处理稿件中有关涉外的内容,同时,注意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不宜公开发表的内容,则暂不发表,认真掌握好内部发行和公开出版的界线。五是注意称谓的使用。在称述当年敌对的营垒时,避免不加区分地使用“伪”、“匪”、“贼”等称呼。
把好史实关。文史资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的反映。对于历史,既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也不能任意加以粉饰,这是唯物主义史观的起码要求。但是在撰写史料的过程中,史料毕竟不过是个人或几个人见闻的实录,而不是史学家综合考察研究的结果,因此在记述和论断中都难免有局限性,同时也有可能因体察失误和记忆淡漠而造成错讹。把好史实关,就是要求政协出版或发表的史料,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允许以虚假的东西滥充史料。为了把好史实关,历届省政协的文史工作者在编辑史料时,坚持了“三个认真”:一是认真鉴别,弄清楚史料的真伪。二是认真考订和校勘,对稿件中的疑点抓住不放,追根究底,尽可能弄清真相。三是注意避免记事失实和时间、名称的错乱。撰写文史资料稿件的政协委员和各族各界人士,虽阅历丰富,但因年事已高,在记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的人物时,往往出现失误或错位的现象,有时还会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甚至张冠李戴,前后矛盾。因此在编辑过程中要注意认真核实和考订。
把好文字关。“史要载之以文,离文无以言史。”为了把好文史资料的语言文字关,省政协历届文史资料工作者,比较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认真核对引文。对文史资料中的引文,设法找到其出处,仔细进行核对,不因引文失误导致史料的失误。二是认真核对专用名词。例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一般简称为“政协全国委员会”或“全国政协”
,而一些稿件中却随意简化为“全协”,让人不知所云,则注意纠正。三是注意成语的应用。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含有简洁、精辟而固定的词意。但在文史资料稿件中,经常发现有随意改动成语的现象,例如“走投无路”误作“走头无路”,“置若罔闻”误为“置若妄闻”,“上下其手”误作“大下其手”,“川流不息”误为“穿流不息”等,都予以认真改正。四是注意改正错别字。这是编辑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最繁琐的工作之一。有些撰稿人只顾内容,未能顾及文字,信笔写来,逗号到底,错别字较多,编辑必须认真修改。五是适当疏通文字。文字在语法、修辞、逻辑上的毛病,会妨碍史料的表述,使人莫名其妙,甚至曲解其义。对于那些文理不通,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亦要进行修改,决不马虎放过。六是合理进行删节。删节的内容一般有三:第一,错误的部分;第二,繁杂冗长的部分;第三,不宜于公开发表的部分。
三、严格“三审制度”
“三审制度”是文史资料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为了减少失误和差错、提高文史资料出版物的质量而建立起来的初审、复审、终审制度。省政协历届文史资料委员会坚持执行的“三审制度”,主要是各司其职的严格把关制度。即:责任编辑初审,文史办公室主任复审,委员会主任终审。初审,责任编辑对《甘肃文史资料选辑》成书的全过程负责,亦即负责该选辑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等全部编辑工作;同时对书稿的思想内容、史料价值、史实考订、文字质量等,予以全面负责。复审,主要是主管领导帮助责任编辑把好“三关”,对书稿的思想倾向、史实质量、史料价值和文字表述负责,能够改正过来的,在复审过程中予以修正。终审,在书稿文字及编排等方面的问题都已经全部解决后,主要着眼于政治性和史实方面的问题,使其不出差错。对于不合要求的书稿,复审、终审采取的是退回责任编辑,要求重新处理,直至符合出版条件,始予批准发稿。省政协文史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由于按照全国政协的要求,学习借鉴兄弟省、区政协的经验,多年来一直坚持“三审制度”,保障了出版物的质量,未出现过重大的政治性差错。
四、搞好编排设计
几十年来,省政协征集到的文史资料稿件,除个别能够独立成书的回忆录之外,绝大部分是或长或短不能单独出书的稿子。为了将这些史料集纳成书,省政协历届文史资料委员会采用两种形式出书:一种是出版综合性文史资料选辑,将回忆同一历史事件和同一历史人物的史料汇集在一起,经过筛选、节录和加工编辑成书。例如省政协文史委已出版的《路易·艾黎在甘肃》、《工业经济专辑》、《经济专辑》,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史料选辑,都属于这一类。一种是专题史料,是约请某位熟悉有关历史情况的人,就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人物进行较为系统的记述,独立出书。如由黄正清口述、师纶记录整理的《黄正清与五世嘉木样》,则属于这一类。
综合性的史料选辑,以前一般不设栏目,只是按照一定顺序把筛选好的文稿排列起来编辑出版。那时选登的多是一些重头史稿,稿件的标题本身就很引人,又是内部读物,读者对象多是具有较高级别的干部,他们不重形式重内容,文史资料编辑在“包装”上便未多花精力。
后来,甘肃文史资料选辑公开发行,读者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开始在《选辑》上设置栏目,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章,分门别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如《近现代名人在甘肃》、《陇原创业的人们》,则属于这一类编排。另外,力求办好“订正、补充、质疑”栏目,为编者、作者的相互沟通提供一个园地。除此而外,还精心地撰写编者按语、内容提要、作者简介和注释说明等,搞好编者和读者的交流。近年来,在封面设计上,也一改往日只是白纸黑字的面孔,做到封面质朴新颖,力求典雅。
三、与全国政协、省(市、区)政协、基层政协的协作
§§§第一节参与全国政协的史料
征集和编辑工作从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创建时起,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就与全国政协和各省(市、区)政协开展了广泛的和多种形式的协作。“文化大革命”以前,全国政协与地方政协协作征集史料,是由全国政协牵头地方政协提供资料。省政协在最初阶段向全国政协提供的稿件,一般都是具有全国意义的史料稿件。据档案材料显示,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6年中,省政协每年向全国政协选送的文史资料稿件都在20至40余篇,约200万字。“文化大革命”前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回忆录》,是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读物,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当时曾为之提供辛亥革命方面的回忆录文章20余篇。
“文化大革命”后的协作有:
一、协作出版全国《文史资料选萃》
1989年8月全国各省(市、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会议以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与各地政协文史部门协商,决定编印出版全国各地《文史资料选萃》。全书计划收进800至1000万字,分订若干册,与全国政协的《文史资料选辑》1—100辑合订本成为姊妹篇。此书以省和计划单列市为供稿单位,省属市、县的资料,由各省负责编选。甘肃省政协文史委按照负责把好“三关”(政治、史实,文字)的要求,选送了稿件,还参与了编辑全国文史资料目录供稿任务。
二、向《中华文史资料文库》选送稿件
1993年6月23日至26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在河北保定召开了《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编辑协作会议。会议确定《文库》分为政治军事、经济工商、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民情、华侨华裔、人物等若干卷,全书拟收3000万字的稿件,采用16开本,分20册出版,文稿由全国政协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提供。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积极参与选送工作,由文史委办公室的人员按照要求推荐选送稿件130篇,约60万字。
三、协作征编《国民党军对红军长征的围追堵截》等两部书稿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全国政协与湘、赣、桂、鄂、皖、黔、滇、川、陕、甘等11省协作,联合征集和编辑《国民党军对红军长征的围追堵截》一书(上下两册)。上册定稿会于1986年1月在贵州省举行,下册定稿会全国政协委托甘肃省政协筹办,于是年4月在兰州举行。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甘肃省政协提供资料14篇,约10万字。
1994年,全国政协牵头征编《中国回族名人》一书,甘肃省政协被列为重点协作单位,按要求征集到史料稿件200余篇,约100万字,并按照截稿时间送交全国政协文史办公室。
四、为全国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确定的协作任务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