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
攀岩的起源
攀岩技术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当时的登山者为了克服类似阿尔卑斯山等终年积雪的冰岩地形,进而发展出一套有系统的攀登技术,只是此时无论在技术或者器材上都还相当简陋,一直到二次大战前后,部分是因应战争上的需求,攀岩才逐渐有了今日的雏形。
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竞技运动项目。攀岩是指人类利用原始的攀爬本能,借助各种装备作安全保护,攀登峭壁、裂缝、海蚀岩、大圆石以及人工岩壁等。攀岩于1974年列人世界比赛项目。
攀岩运动是一项深受人们欢迎的运动项目,它集健身、娱乐和竞技于一体。它要求运动员身体素质全面,具备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能够在各种不同的高度及角度的岩壁上轻松舒展,准确地完成腾挪、转身、跳跃、引体等惊险动作,给人以优美、惊险的享受,故又称攀岩为“岩壁上的芭蕾”。攀岩充分表达了人们要求回归自然、挑战自我的愿望。那在岩壁上稳如壁虎、矫若雄鹰的腾挪蹿移,韵律与力度中透着的美会让所有的人由衷感叹“岩壁芭蕾”的无尽魅力。
彗岩的发展
为了在世界推广和普及攀岩运动,国际攀登联合会(uIAA)在各大洲成立委员会,统筹洲内大赛。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难度攀登为代表的现代竞技攀登比赛开始兴起并引起广泛的兴趣,1985年在意大利举行了第一次难度攀登比赛。1988年6月国际竞技攀登比赛在美国举行。1989年首届世界杯攀登比赛分阶段在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保加利亚和苏联举行。运动员参加各地比赛,最后累计总成绩,进行排名。世界杯攀登比赛每年举行1次。“亚洲攀委会”1991年1月2日在我国香港成立,第1届亚锦赛1991年12月在香港举行。1993年12月在我国长春举行了第2届亚锦赛。1987年中国登协主办了第1届全国攀岩比赛,并列入全国比赛项目。
1983年法国人发明了可以自由装卸的仿自然人造岩壁,并在法国举行了首届室内攀岩比赛。人工岩壁的出现大大增加了攀岩运动的科学性、娱乐性和欣赏性,实现了人们把大自然中的岩壁搬到城区室内的久远梦想,这既满足了都市人群参与攀岩运动的需要,又避免了野外攀登所带来的风险与不便,现代意义上的攀岩运动从此便在世界各地迅速地推广开来。
攀岩场地(墙)
世界上攀岩墙发展迄今,依照其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种。
专业竞技型
专业竞技型攀岩墙为专业设计,采用高强度仿真复合材料岩板,精心设计路线及难度,供攀岩专业人士、爱好者以及军、警、高空作业等特种行业训练、比赛时使用。
仿真娱乐型
仿真娱乐型攀岩墙属创意设计,岩墙表面无规则性,更大程度地模仿了真实山体表面效果,安全、刺激,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攀登要求,并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资者的收益。
儿童型
儿童型攀岩墙的岩板表面用环保材料喷涂卡通图案,或为高度不高的异型小建筑体,适合幼儿园儿童及小学生使用,用于对他们的肌肉发展及手、眼、身体之协调训练。
除了攀岩活动之外,攀岩墙也可以提供广告造势宣传表演;类似高楼逃生、绳索下降等的个人或消防单位的训练,以及山难搜救技术的训练;高空作业人员,如天线架设、建筑外墙清洗作业、冷气安装工作人员,也可以在经过简单的训练后将工作的危险性大幅降低,提升产业竞争力;军方及特种部队也常常利用攀岩墙做各种作战技术演练,例如困难地形突破、突击、潜入、人质解救、巷战、城市战等等。
攀岩装备
攀岩的装备主要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用来保证此项运动的安全,另一种则是为了让攀登者的表现更出色。前者包括主绳、安全带、铁锁、保护器、扁带、快挂、岩石塞、岩钉、膨胀钉、挂片、冲击钻、抱石垫、头盔;后一类较简洁,主要有攀岩鞋、镁粉袋等。
攀岩分类
按地点分类
自然岩壁攀登:在野外攀爬天然生成的岩壁,一般是开发和清理过的难度或抱石路线。
人工岩壁攀登:在人工制造的攀岩墙上攀登,包括室内攀岩馆和室外人工岩壁。
按攀登形式分类
自由攀登:不借助保护器械(主绳、快挂、铁锁等)的力量,只靠自身力量攀爬。此种攀登形式在我国占主导地位,考验人体潜能。
器械攀登:借助器械的力量攀登,在大岩壁攀登中较为常用,对于难度超过攀登者能力范围的路线有时也借助器械通过。其意义在于攀登者的项目目标和活动历程中,而不在于攻克难度动作。此类攀登对器械操作的要求较高。
按保护方式分类
顶绳攀登:在岩壁上端预先设置好保护点,主绳通过保护点进行保护,攀登者在攀登过程中不需进行器械操作。
先锋攀登:路线预先打上数个膨胀钉和挂片,攀登过程中将快挂扣进挂片成为保护点并扣入主绳保护自己,攀登者需要边攀登边操作。
传统攀登:将不同规格的岩石塞放置到岩壁上天然生成的裂缝、岩洞、石桥等地形中,形成保护点,再使用快挂和主绳进行保护。攀登者边攀登边操作。
抱石:攀登路线短、高度低、难度大的线路,不使用主绳、安全带等保护装备,代之以安全垫作为坠落时的缓冲。
自我攀登:不依赖第二人,攀登者使用器械自我保护进行攀登。若无保护攀登达到一定高度(通常为10米以上),则称为Freesolo。从事这种攀登方式的人员较少。
按岩壁大小分类
单段路线:单段路线一般低于25米,50米的主绳可以保证攀登者到顶并返回地面。人工岩壁路线多为此类。
多段路线:多段路线当岩壁高于25米时,一般主绳长度就不够了。这时路线会被划分成数小段,每段长度在50米以下,攀登者完成一段后,架设保护点,保护第二人到达同样高度,这样主绳也被带到了此处,可以进行下一段的攀登。攀登到顶后,下降过程也需分段进行。
大岩壁:大岩壁也是多段路线,但路线更长或难度更大,需要一天以上才能完成,除了保护装备外,攀登者要携带饮食露宿的物资。
按照比赛性质分类
难度攀登:运动员下方系绳保护,带绳向上攀登,并按照比赛规定有次序地挂上中间保护挂锁的比赛。攀登的最后高度(如果是横跨,则指沿路线轴上最长距离)将决定运动员在每轮比赛的名次。
速度攀登:上方系绳保护,运动员按指定路线进行速度攀登的比赛。运动员按完成比赛路线所用的时间来决定每轮比赛的名次。
大圆石攀登:岩石高度不得超过4米,每条路线不超过12个支点。攀登时运动员不系保护绳,每次比赛需要选择10条路线攀登。
攀岩基本方法
三点固定法是攀岩的基本方法。
身体姿势
攀登岩石峭壁时身体要自然放松,以3个支点稳定身体重心,重心要随攀登动作的转换而移动,这是攀岩能否稳定、平衡、省力的关键。要想身体放松就要根据岩壁陡缓程度,使身体和岩壁保持一定距离,靠得太近会影响观察攀岩路线和选择支点。但在攀登人工岩壁时要贴得很近。在自然岩壁攀登时,上、下肢要协调舒展,盘眼要有节奏,上拉、下登要同时用力,身体重心一定要落在脚上。
手臂的动作
手在攀登中是抓住支点、维持身体平衡的关键,手臂力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攀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一个优秀的攀岩运动员必须有足够的指力、腕力和臂力。对初学者来说,在不善于充分利用下肢力量的情况下,手臂的动作就显得更为重要。手臂如何用力,在人工岩壁攀登和自然岩壁攀登时情况不同,前者要求第一指关节用力抠紧支点的同时,手腕要紧张,手掌要贴在岩壁上,小臂也要随手掌紧贴岩壁而下垂,在引体时,手指(握点)有下压抬臂动作,整个过程重心活动轨迹变化不大,节奏明显。但攀登自然岩壁时动作就变化很大,要根据支点不同采用各种用力方法,如抓、握、挂、抠、扒、捏、拉、推压、撑等。
脚的动作
一个优秀攀岩运动员的攀登技术发挥得好坏,关键是两腿的力量是否能充分利用。只靠手臂力量攀登不可能持久。脚的动作要领是,两腿外旋,大脚趾内侧贴近岩面,两腿微屈,以脚踩支点维持身体重心,在自然岩壁支点大小不一和方向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运用。但要切记,膝部不要接触岩石面,否则会影响到脚的支撑和身体平衡,甚至会造成滑脱而使膝部受伤。另外,在用脚踩支点时,切忌用力过猛,并要掌握用力的方向。
手脚配合
凡优秀攀岩运动员,上、下肢力量是协调运用的。对初学者或技术还不熟练的运动员来说,上肢力量显得更为重要,攀登时往往是上肢引体,下肢蹬压抬腿而移动身体。如果上肢力量差,攀登时就容易疲劳,表现为手臂无力,酸疼麻木,逐渐失去抓握能力。失去抓握能力后,即使有好的下肢力量,也难以继续维持身体平衡。所以学习攀岩,首先要练好上肢力量,上肢又要以手指、手腕、手臂力量为主,再配合以脚腕、脚趾以及腿部的力量,使身体重心随着用力方向的不同而协调地移动,手脚动作的配合也就自如了。
攀岩基本技巧
拉
抓住前上方牢固支点,用力上拉引体向上。
撑
利用台阶、缝隙或其他地形,以手掌和小臂使身体向上或向左右移动。
推
利用侧面、下面的岩体或物体,以手臂的力量使身体移动。
靠
利用能够容纳身体的裂缝,用背部靠住一侧岩面,用四肢顶住对面岩石,使身体上移。
胀
将手伸进缝隙里,弯曲手掌或握拳,以此抓住岩石的缝隙并移动身体。
蹬
用前脚掌内侧或脚趾的蹬力把身体支撑起来,减轻上肢的负担。
跨
利用自身的柔韧性,避开难点,以寻求有利的支撑点。
挂
用脚尖或脚跟挂住岩石,维持身体平衡使身体移动。
踏
利用脚前部下踏较大的支点,减轻上肢的负担,移动身体。
攀岩风云人物
约翰·吉尔(美国)
约翰·吉尔,1937年2月16日出生,20世纪50到70年代的美国抱石之王,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对攀岩上投入了无穷精力,被认为是第一个纯粹的体育方式的攀登者,现代攀登之父。他留下了众多的抱石路线,留下了单指引体和单臂水平支撑的动作,留下了对攀岩的独特见解,无数的后来者受到其精神力量的激励和鼓舞。
约翰·吉尔1953年开始攀岩,1957年完成了美国第一条5.10的路线,1961年完成了在没有攀岩鞋的时代不可思议的难度级别。为了攻克这条路线,约翰-吉尔在墙上钉上小螺栓,仿制路线进行练习,这也是现代体育攀登者广泛采用的训练方式。
约翰·吉尔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物,他的言论和行动都比他的时代提早了20年。
20世纪50年代,他将镁粉和动态蹿跳动作引入攀岩中。
在当时只有高的、长的、到达顶峰的路线才称为“攀岩”的大环境下,他积极致力于新的理念,投身于抱石路线的开发和攀登。
他的目标在于“走出去,尝试一些新奇的事物;展现自我,找寻自己的攀登方式”。而且,他注重攀登的过程,“只有优雅地控制每一个动作,才算真正地完成抱石路线。”
林恩·希尔(美国)
林恩·希尔是岩壁攀登运动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女性。为了攀岩她基本上过“流浪”生活。从美国和欧洲的一座悬崖旅行到另一座悬崖。
在希尔19岁时,她第一次攀登了位于科罗拉多特柳赖德附近一个叫做奥弗布罗克的5.12d级的路线,这一路线比先前任何女性的攀登都困难得多,这使她名声大噪。
1989年夏,希尔又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由几十位世界著名攀登者参加的被称作“1989年攀岩大师”的比赛。他们试图征服一个用树脂、沙子和玻璃纤维建成的60英尺(1英尺=0.3048米)的高墙。希尔获得了女子组冠军,这是她在过去3年的13次重大比赛中第10次获胜,巩固了她在竞赛性攀登这一领域中作为超级运动员的地位,使她成为世界头号攀岩女杰。
滑冰
滑冰的起源
人类最早的冰上运动可追溯到远古新石器时代。据考证,冰上运动起源于荷兰。当时人们以木制的爬犁作为冰面上的运输工具,后来更易于滑行的兽骨代替了木头。荷兰人将马骨磨成光滑的底面,用皮带将两头钻孔并将打磨后的马骨绑在鞋上,借助手杖支撑滑行。这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冰上滑行工具——骨制冰刀。
不仅在荷兰,而且在瑞士、英国等一些国家11、12世纪的早期文献中,也有关于将兽骨绑在脚上滑行于冰面的记载。虽然这在当时只是一种游戏或简单的代步方式,但却为现代冰上运动奠定了基础。
滑冰的发展
13世纪中叶,荷兰出现一种镶嵌在木板上的铁制冰刀。1572年苏格兰人发明全铁制冰刀。17世纪后,这种最初的冰上运输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运动项目。1742年英格兰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滑冰俱乐部——爱丁堡俱乐部;1850年美国的布什内尔制作了第一副钢制冰刀;1876年英国的帕克发明人造冰,在伦敦建造世界上第一个人造滑冰场;1878年加拿大的鲁宾斯坦成立加拿大业余滑冰协会;1879年英国滑冰协会成立;1902年挪威的保尔森发明管式速度滑冰冰刀。从19世纪开始,滑冰运动迅速在西欧、北欧、北美等地区的国家兴起。滑冰运动于1924年被列为首届冬奥会比赛项目,分为速度滑冰、短跑道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
滑冰比赛场地规格
下面是冬奥会滑冰比赛场地规格要求:
花样滑冰场地规格
花样滑冰赛场地,长56~61米,宽26~30米,冰的厚度不少于3厘米。室内冰场,室温应保持在15cc以下,冰面温度应调节在零下5~6℃。
速度滑冰场地规格
标准速滑竞赛跑道最大周长为400米,最小为333.33米,内弯道半径不能小于25米或大于26米,每条跑道宽5米,最窄4米。短跑道速滑跑道周长111.12米,内弯道半径8.25米,直道宽不小于7米,直道长28.85米。
滑冰的器材设施
花样滑冰的器材设施
花样滑冰刀:花样滑冰刀分图形刀和自由滑刀两种,刀身下面有半圆弧形的浅槽,两边有锋锐的刀刃。图形冰刀刀身弧度稍大,前端的刀齿离冰稍高,以防止冰刀转动时刀齿刮冰,影响冰上图形线痕的清晰和准确度;自由滑冰刀刀身弧度稍小,前端的刀齿离冰稍低,以便利用刀齿来完成一些跳跃和旋转动作。
花样滑冰鞋:花样滑冰鞋最好按照脚形制作,要求高腰、高跟、硬帮、硬底,腰高到踝关节以上为好,太高妨碍小腿肌肉的活动,跟高与鞋大小成比例,一般26厘米的鞋,跟高5~6厘米为宜。花样滑冰冰刀应和鞋的大小相适应,刀长应是冰刀最下面的刀齿在鞋底前端的边缘处,刀尾超出鞋后跟1.5厘米。冰刀前端嵌在冰鞋底中线稍偏里一刀身处。冰刀鞋使用后,应将刀上的冰屑和水珠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