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体育知识通
28686400000019

第19章 对抗搏击(1)

击剑

击剑的起源

击剑,是两人手持特制钢剑、穿戴护具在规定的场地、时间和剑数内,以刺或劈的动作进行格斗的一项体育竞技运动。在3000年前,剑术就一直被人们研究着,但是只要人们是穿着盔甲去拼杀,手中的剑就只能是既重又笨的,使用起来也没有什么技巧可言。15世纪初,火药的发明和枪炮的诞生,使剑术失去了战场上的军事价值,而向着健身和自卫的方向发展。因此,导致了盔甲的弃置,剑也渐渐变得更加适宜于快速、灵巧的格斗了。不久,产生了脸戴面具、手握钝剑的剑客决斗,而且还出现了裁判、比赛的现场记录,这是现代击剑运动的雏形。

击剑的发展

击剑能手们的行会组织遍布欧洲,其宗旨在于钻研剑术。与此同时,以剑和匕首为武器的轻剑活动也在欧洲逐渐发展起来了。轻剑活动,直到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的宫廷中采用轻型佩剑时为止,一直占支配地位。同时期,瑞典人凯尼哥斯改造了花剑,把剑身的前2/3部分铸细,使剑变得更加轻巧灵活。轻型剑使进攻和防卫的全部动作可以用一只手挥动一件武器完成。我们从欧洲的一些影片及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一些骑士佩剑跨马形象的描述,也有两人为了爱情发生争执或对于某件事情不平而持剑相拼进行决斗的场面,在这些活动中,粗野、残暴与技巧渐渐会合了。1776年法国击剑家拉·布瓦西发明了护面,使击剑开始有了防护设备。从此,击剑逐渐抛弃了流血与决斗,技术动作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既有进攻又有还击和退守,使我们今天所进行的这种敏捷、灵巧的击剑运动有可能变成现实。

现代击剑运动是从历史上的冷兵器发展起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格斗的击剑逐渐演变为竞技运动形式,比赛受到规则的支配和限制,人们从事击剑时有了花剑、重剑和佩剑的选择。19世纪末形成了当代的击剑运动。1913年国际击剑联合会在巴黎成立,次年6月国际击剑联合会在巴黎通过了第一个国际击剑规则。由于击剑比赛速度快、剑尖小、变化多、动作幅度小,裁判时难于用肉眼看清,1931年,发明并使用了重剑电动裁判器,1955年开始使用花剑电动裁判器。从此,使用这两种剑比赛时,裁判员基本上消除了肉眼看不准的苦恼,运动员也基本上消除了担心裁判看不清交锋情况产生不公正判罚的心理。击剑比赛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击剑比赛场地规格

比赛场地,也叫做剑道,为木制材料,上面覆盖着金属网或板,宽度为1.5至2米.长为14米,两端各有1.5米到2米延伸部分。场地中央的一条线是中线,离中线各2米处为双方运动员的开始线,双方开始线再往后各5米为端线。两名运动员在这14米长的区域内做出的任何刺中都是有效的。两端距端线有2米的警告区。

击剑比赛器材设施

重剑

重创创长110厘米.雷量不招讨770克。剑身为钢制,长为90厘米,横断面为三棱形,弯曲角度最大为1厘米。剑头直径约为8毫米,长度为1.5厘米左右。

花剑

花剑长110厘米,重量不超过500克。剑身为钢制,长为90厘米,横断面为长方形,弯曲角度应小于1厘米。护手盘最大直径为12厘米。剑头直径在5.5~7毫米之间,长为1.5厘米左右。

佩剑

佩剑,中国曾称“花式剑”,1973年改名佩剑,由剑柄、剑身、护手盘组成,全长不超过105厘米,重量不超过500克。剑身为钢制,长度不超过88厘米,有刃与背,横截面为梯形。剑柄长度不超过17厘米。护手盘为圆形,大小以能沿对角线放进15厘米×14厘米长方形的检验筒中为准。

面罩

运动员在比赛中必须戴由金属网制成的面罩,网眼长度不超过2毫米,并能承受160公斤重的冲击力,布质的护颈要下伸到锁骨,以保证运动员头颈部的安全。

比赛服

比赛服有保护作用,由质地结实的面料制成。它可以抗80公斤的冲击力,其强度足以抵挡剑的刺劈。运动员还要穿上防护内衣,女子在上衣内还要穿一件由金属或其他硬质材料制成的护胸。短击剑裤必须长及膝盖以下,并被紧紧固定,而且还要穿一双长袜。此外,花剑和佩剑运动员最外层还要穿一件有效部位的金属外衣。

裁判器、连线、拖线盘

比赛时,双方运动员比赛服内有手线与拖线盘内的电线和裁判器相连,并形成一环行电路。当一方击中有效部位,并且剑尖达到有效压力时,裁判器的灯就会显示击中信号。

击剑比赛规则

得分

使用重剑、花剑击中,就是用剑尖刺击对手,使剑尖清楚地、准确无误地刺在有效部位并具有刺入的性质。到达对手身体的任何部位的击中,都是有形的、实体的、实质性的击中。为了使之成为有效的击中并得分,落点必须在有关剑种规定的有效部位内。

重剑是完全刺击武器,只有剑尖击中有效,剑身横击无效。有效击中部位包括躯干、腿、脚、手、臂以及头盔。与花剑及佩剑不同,重剑每次击中都有效。若双方在1/4秒内相互击中,双方各得一次击中数。最容易被击中的部位是手。重剑比赛需高度准确性,攻击对方的好机会常常是当对方开始攻击的时候。两位选手的剑尖分别装有红光和绿光探测器。击中发生时,剑尖会产生一束强光。

花剑是完全的刺击武器,只有剑尖刺中才有效,剑杆横击无效。有效击中部位是上身,由金属衣裹覆,这样,电子仪器便可以分出有效和无效击中。花剑比赛也讲究击中优先权,先攻击而击中者得分;被攻击者须先做出有效抵挡动作后再进攻击中才有效;双方同时击中均不得分。

佩剑是既劈又刺的武器,在实战中,以劈中得分为多。有效击中部位是上身、头盔及手臂,由金属衣裹覆,这样,电子仪器便可以分出有效和无效击中。佩剑比赛也讲究击中优先权,先攻击而击中者得分;被攻击者须先做出有效抵挡动作后再进攻击中才有效;双方同时击中均不得分。佩剑速度最快,往往用的时间也最短。

击剑比赛时,如果电子仪器显示一位队员得分,裁判会当即中止比赛,双方队员预备后继续进行比赛。

平局

在9分钟内,如果双方平分,那么将加赛1分钟,使用突然死亡法。为了防止双方过分防守,加赛前抽签决定如果加时赛中双方都未得分的情况下谁会是胜者。

犯规与处罚

比赛重新开始后,一般情况都是从同一地点开始比赛(判罚丧失场地除外)。判罚丧失场地一般是把比赛的中线向犯规的团体移1米。如果选手的双腿都触底线,将被罚击中1剑。

警告后,重犯同一错误,也会被罚击中1剑。在佩剑中的冲刺冲撞,在花剑中故意做身体接触,在重剑中推挤对手也属于故意身体接触行为,都会被罚击中1剑。

转身背向对手、剑尖在场地上非法拖划和重刺或者用不持剑手遮盖避免被击中都是犯规行为。第一次给以黄牌警告,如果再犯,将出示红牌判罚被对方击中1剑。对那些更为严重的犯规,比如报复与粗暴冲撞以及与对手串通舞弊,将会直接出示黑牌驱逐出场。

击剑重大赛事

击剑重大赛事有:世界成年、青年、少年击剑锦标赛;奥运会击剑比赛;世界杯击剑比赛等。

击剑赛事赛制

奥运会击剑比赛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两种。

个人赛

首先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打循环赛,每场4分钟,谁先刺中对手5剑,谁就取胜。接着将所有运动员按参加小组循环赛的成绩排名,淘汰20%~30%。

然后进入下一轮直接淘汰赛。每场3局,每局3分钟,两局之间休息1分钟,谁先刺中对方15剑谁就赢,一直打到决出冠军。在直接淘汰赛中,输一场就会失去比赛机会。

团体赛

每队4名队员,3人参加团体对抗,1名队员作为替补。每场4分钟打5剑,共打9场,哪一队先打到45剑得45分,哪一队就赢。如果有的运动员在规定的4分钟内没有刺中对方5剑,这一队的下一名运动员接着这个比赛往下打,可以打到他那场应该打到的分数,即第一场到5分,第二场到10分,第三场到15分……一直打到取得45分,结束比赛。

击剑风云人物

内多·维迪(意大利)

击剑是意大利的“拳头项目”,在奥运会上有过突出的成绩,到巴塞罗那奥运会时意大利已获得34枚金牌,并涌现出一大批驰骋世界的击剑手,其中被誉为“剑坛第一人”的内多·维迪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内多·维迪是意大利早期男子击剑运动员。他是一位击剑多面手,精于花剑、重剑、佩剑3种剑式,曾在奥运会上集多种项目冠军于一身,是奥运会史上首位在一次比赛中获金牌最多的选手。

玛丽亚·瓦伦蒂娜·韦扎利(意大利)

玛丽亚·瓦伦蒂娜·韦扎利,1974年生,获得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花剑个人银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花剑个人和团体金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花剑个人金牌。2005年她夺得世界击剑锦标赛女子花剑金牌,2006年获得莱比锡世界杯击剑比赛金牌。

谭雪(中国)

谭雪,1984年生,左手持剑,身体素质好,速度、爆发力及灵敏性都不错,以进攻为主,成功率高,防范变化多,心理素质好,善打硬仗。她于2002年成为中国击剑史上第一个世锦赛世界冠军,也是世界佩剑史上第三个女子个人世界冠军。在2003年世锦赛决赛中,谭雪以一剑之差未能蝉联冠军。2004年,谭雪获世界杯意大利站女子佩剑个人亚军,奥运会女子佩剑个人银牌;2006年获亚运会女子佩剑冠军;2007年获世界杯系列赛5站个人冠军,2站团体冠军;2008年获北京奥运女子佩剑团体冠军。

拳击

拳击的起源

拳击运动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人类产生之初。为了生存和竞争,人类发明了它。最初,它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一种手段。有记载表明,它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就有“公元前40世纪,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发现拳击的遗迹”的记载。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记载了拳击用的护具“皮绷带”。后来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拳击运动经过地中海的克里克岛传播到古希腊。在爱琴海岸发掘的公元前5世纪的一对瓷瓶上,有两人相互攻防的拳击图案。在希腊神话中,传说雅典王子赛希阿斯(公元前1000年)就通晓拳术,曾玩过这种拳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1700年以前拳击活动的遗迹。

拳击的发展

现代拳击运动于18世纪起源于英国,当时比赛不戴拳套,亦无规则和时间限制,直至一方丧失继续比赛的能力为止。英国著名拳击家J.布劳顿于1743年针对拳击比赛的混乱局面,制定出了最早的一份拳击规则,又在1747年设计了拳击手套,对近代拳击运动的开展作出了贡献。1839年,英国颁布了新的伦敦拳击锦标赛规则;1853年进行了修改,禁止用足踢、头撞、牙咬等动作,并规定拳击台四周用绳围起。1867年英国记者钱伯斯编写了新的拳击规则,强调拳击中的战术和技巧。1880年伦敦成立了英国业余拳击协会,1881年举行了第一次锦标赛。1924年第8届奥运会前夕成立了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当今世界上同时存在着两种拳击运动,即职业拳击和业余拳击。奥运会和亚运会的拳击比赛都属于业余拳击。这两种拳击在比赛规则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圣路易斯举行的第3届奥运会上,拳击第一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参加比赛的只有美国1个国家的44名运动员,美国自然获得了所设7个级别的所有冠军。到了1964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上,就有56个国家的269名运动员参赛。

我国现代拳击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最初称之为“西洋拳”。有人翻译了一本《西洋拳术》。30年代,旧中国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国术(武术)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将拳击列为主课之一。

拳击比赛场地规格

国际拳联(AIBA)规定,国际拳击锦标赛、奥运会拳击比赛、世界杯拳击赛等国际正式比赛的拳击台最大不得超过6.1平方米。一般比赛的拳击台可在4.9~6.1平方米,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上述范围内选择使用。比赛用的拳击台面必须要坚固结实、平整稳固,不能在台面上有任何障碍,台面上要有1.5~2厘米的厚毡子或橡胶垫,软硬适度。台表面的帆布要拉正固定,平贴台面,便于运动员在台面上做任何技术动作。

在拳击台的一个中立角处设置专用台阶,供场外医生和台上裁判专用,同时避免比赛双方的任何接触。台上的四角均有固定在台角的立柱,每两个立柱问用3或4条粗绳围成一个正方形空间,以保护运动员。国际拳击锦标赛中,台上四个角落处均放有5~7厘米厚、20厘米宽的软护垫,运动员双方分为红色和蓝色,仲裁席左边的应放红护垫,为红角方,对面角放蓝护垫,为蓝角方,另外两个角放白色软护垫,为中立角。中立角处要放置2个小塑料袋,供台上裁判员放用过的止血棉球和纱布。

拳击台四周的围绳要坚固结实,一般用3~5厘米直径的粗绳。拳击台每侧有3道围绳,从四角的固定竖杆上拉出,3道围绳距离拳击台面的高度分别为40厘米、80厘米、130厘米。围绳应用柔软光滑的材料裹起来,以免擦伤运动员。拳击台围绳以外四周至少要有50厘米的绳外台面,以保证运动员不致失足掉下拳击台。为了使围绳更加稳固,四周的围绳均须用两条质地紧密,宽度3~4厘米的帆布以同等距离上下固定住。拳击台的围绳也可用4道绳子,每根围绳离台面的高度分别为40.6厘米、71.1厘米、101.6厘米和132.1厘米。

拳击台的四周应有宽度不少于3米的中立区域,这是仲裁委员会和评判员的工作所需。中立区要用栏围起来,用来避免发生意外,影响裁判员的正常工作。仲裁席在拳击台的正面,在仲裁席的前面是1号评判员席,左侧面是2号评判员席,对面是3号和4号评判席,右侧面是5号评判员席。评判员席距拳击台的距离是1米,每个评判员背后和观众的距离最少为2米。

比赛时对比赛条件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如果在室外比赛,比赛时的气温不得低于18℃;如果在室内比赛,比赛时室内气温不得低于18℃。室外比赛时如果遇上下雨,赛场的上方必须要有顶篷,比赛不能在雨中进行。

拳击比赛器材设施

护手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