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崇明岛传
28681100000033

第33章 学宫与学校(3)

一千多年来,崇明限于地理环境,总体的经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如同人在岛上时岁月的脚步也格外从容一样,但有两件事从来不甘人后:一是农人的精耕细作,二是岛上的学校教育。笔者在查阅清宣统二年即1910年时崇明小学名录时,发现其特点是:光绪帝1905年诏令办学堂后,崇明岛闻风而动,以一年的时间办师范传习所,大部分新的小学均开办于1906年、1907年,可以说,1906年、1907年至1910年是崇明岛历史上无论贫富,广及村里,全民办学的一年,此种办学的速度及热情,依稀仍能让人感到当年那一股长河一般新潮推进之急迫,也是隔绝江海中的崇明岛人的对新知、学问的渴求。我在整理这些资料时又发现,当时所办的崇明岛上不包括外沙的五十四所学校,不含王清治等创办于1902年至1903年的崇实公学等四所,大多是私立,或先私立改公立。校址均在庙宇、祠堂,更多的是私宅,而宅主均是读过私塾粗通文墨的农人,他们便成了创立者,教师也是校长,左邻右舍的孩童的即是学生,教材应由县里提供,但办学之初肯定很仓促,国家或省统一印发课本非一夕之功,很可能先读的是“《三字经》、《千字文》之类”,但,崇明岛的乡村田野有了更多的琅琅书声了:“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更让后人惊讶的是,在这开崇明岛近代教育之先河的二十世纪初叶的浪潮中,同时还创办了女子学校共三所,尚志女子小学、开文女子小学、敦行女子小学,时间分别在1906年,1907年、1908年。到1919年时,尚志女校又附设开办了崇明岛上第一个幼稚班,为崇明幼教之发端。到1937年前后,城东、城西、城北、桥镇、西城等五所小学各附设一个幼稚班,每班收幼儿四十名。

史料载:

1920年,全县有小学195所,学生10000名,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

1929年,全县学龄儿童48000名,入学者20812名,占43%。

1937年,有小学188所,学生总数20329名。

1948年,崇明有小学149所,学生25334名。

1965年,崇明的部分人民公社创办耕读小学,大部分全日制小学也开设耕读班,是年全县共有小学395所,其中农场10所,学生83217名,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5%。

1976年,全县共有小学365所(农场21所),学生78528名,入学率为96%。

1979年起,崇明县重点加强,整顿小学教育,1980年规定6岁半到15足岁的学龄儿童必须入学,到1982年,崇明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读满5年的巩固率为85.8%,合格率为80.5%。

1984年,崇明县共有小学304所(农场21所),小学生总数为63692名。

崇明县立中学为本县第一所中学,由邑人严师孟、吴钟麒,曹炳麟创办于1915年秋,地址在城东南儒学署,设1个班,有学生62名。

1916年秋,县立尚志女学添设初中1个班。

1925年秋,施丹甫、杜少如、姚锡舟创办私立民本初级中学,1个班,30人,在南堡镇。

1926年秋,施显涣、汤颂九、施象秋创办私立三乐初级中学,1个班29人,在猛将亩镇。

1928年秋,施补经创办私立敦行女子初级中学,在城内董家弄,1个班50人。

1928年秋,朱开敏创办私立闺训女子初级中学,1个班,10余人。

1929年秋,龚亚虞创办私立启明女子初级中学。2个班,60人,在此堡镇。

1932年秋,苏钟冕、陆养浩创办的私立海滨农职校,这是崇明岛上的第一所职校,1个班,50人,在桥镇地藏殿。

1937年秋,杨颂凤、杨士清创办私立凤阳初级中学,1个班30人,在凤阳镇。

1938年春,黄丹创办私立崇明中学,初高中6个班,254人,在新河镇,可惜当年即停产,不知何故。

1939年2月,黄淡曾、施馥桂创办私立大新初级中学,1个班30人,在新河镇。

1939年秋,杨祖绳创办私立育英初级中学,4个班,160人,在庙镇。

1939年秋,刘伯彰创办私立长庚初中补习班,1个班,18人,在三光镇。

1939年秋,黄熙平创办私立湘滨初级中学,3个班,70余人,在大椿镇。

1940年,顾思昌、祝郁如创办私立育人初级中学,1个班,30余人,在协兴镇。

1941年秋,施成章创办私立汲浜初级中学,1个班,10余人,在汲浜镇。

1941年秋,施宇明创办私立海滨初级中学,3个班150人,在桥镇东小港。

1941年,施侠恢复私立宏达初级中学,2个班,80人,在下三星镇。

1941年秋,张家琪创办私立广明初级中学,1个班,30人,在大新乡。

1941年秋,施依人、施超创办私立兴邦初级中学,1个班,30人,在竖河明强小学内。

1942年秋,刘应、祝隆等创办私立扬子中学,高中3个班,90人,在北门城濠。

1942年至1948年创办的初级中学还有:崇光、培德、协进、宏仁、育英(补习班)、进修、聚训、进德,存中、达人、陈家镇、培德、民新,北堡,三英、崇北、育新、树民、新民等。

在解放前,崇明便以教育闻名江苏。从经济而言,崇明一直被列为江苏省的三等县,教育却从无争议地名列二等县,甚至更佳。1949年,崇明解放,江海之交的这片沙洲将要书写新的历史篇章时,岛上已有县立崇明中学,私立扬子、民本、三乐、宏仁、正义(原海滨)等六所完全中学,以及十四所初级中学,总计七十八个班,二百三十七名教师,二千三百六十名学生。不妨说,这些学校,这些教师和学生,是饱受连年战争之累后留下的宝贵的文化复兴基地,及薪火传承人。一如崇明办学的传统,极大部分均为“私立”,是崇明岛上一代又一代文化教育传播者,含辛茹苦的构建与创造,崇明岛地偏海隅,男耕女织,斯时也,却能安贫乐道,以耕读传家,长宜子孙传世,坊间有办学之士,村野有诵读之声,此非人文魅力乎?

人说崇明中学在今日崇明岛之地位,相似于北京的北大、清华,但我更想说,崇明中学是崇明岛千百年耕读传统、有识之士孕育和创造的代表与精华,崇明中学的历程,某种程度上说是崇明岛近代以来追寻文化、教育之大美,而于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的典型。

前文已经写过,崇明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15年的崇明县立中学,建校之初只有一个班,招初一新生六十二名。校址原在儒学署,此种选择也许出于无奈,办学总得有教室场地,但也是历史的必然,假如不是崇明自古以来的学风之盛,人文积淀,怎么会有后来的一切?1917年夏,县里拨款添建校舍,1924年改为三年制初级中学。1927年夏,与县立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尚志女中、商业学校合并,改为县立初级中学,附设一年制师范班及实验小学,分男女两部。1938年,崇明沦陷后,日军强占校舍为军营,校址迁往旧试院,更名为上海市第三中学。1942年增设高中班,与扬子中学一起,是当时崇明仅有的设高中班级的学校。抗战胜利后,仍复称崇明县立中学。1949年时,全校有初、高中十个班,学生五百七十六名,教职工三十五名。自创办初中至崇明解放,学校共三千名初中生,二百名高中毕业生。

1949年夏,崇明县立中学更名为苏北崇明中学。

1952年,又改名为江苏省崇明中学。

1959年,再定名为上海市崇明中学,因其教育质量之佳,高考录取率之高,而闻名上海滩。

仅2003年至2007年,崇明中学进入北大、清华的学子为二十三人。近几年的高考录取率为98%。

崇明中学之外,还有扬子、民本、大新、崇西四所完全中学,分布在崇明岛的中部、西部与东部。

所有这些带着崇明口音离开崇明岛的学子,大学学成之后乡音不改,可是因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回乡者寥寥无几。自此,其中极大多人才成为崇明的游子,从而也成为崇明人的骄傲,崇明有天下沙,天下有崇明人。

从学宫初创,屡迁屡建,到如今崇明岛的学校楼宇昂然,遍布城乡;笔者难以用文字描绘这一与沙洲、波涛如此波澜壮阔的连接的过程。而只能说这一过程,总会使人想起崇明岛成岛之初,之后的沙的累积,是江海深处的不可思议的累积,是历尽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再周而复始神圣奇妙的累积,这个时生时灭,似梦似幻的过程,不知始于何日,却始终持有自己的方向:露出水面,成为崇高,闪耀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