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
28680800000060

第60章 附录(2)

在诗歌中,这种区别就更加明显了,尤其在公元4、5、6世纪。当时,北方中国第一次被鞑靼人征服,北方的文人移居南方。这时,伤感的爱情诗在南朝盛行。许多南朝的君主都是了不起的抒情歌手。一种题材别致的爱情小曲《子夜歌》也在民间产生并发展起来了。对比一下这些感伤的诗歌与北方新鲜、质朴的诗歌是很有启发的。南方佚名的诗人在这种很流行的小曲中唱道:

打杀长鸣鸡,

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

一处都一晓。

另一首小曲唱道:

途涩无人行,

昌寒往相觅。

若不信侬时,

但看雪上迹。

南宋之际,一种称作“词”的有独特风格的抒情诗发展起来了。其内容不外是妇女的深闺幽怨,红烛泪干,中意的胭脂、眉笔、丝绸、帏帐、珠帘朱栏,无可挽回的春天,消瘦的恋人,羸弱的心上人儿等等。写这种伤感的诗歌的人应该被写那种简短、质朴、直接描写北方荒凉风景而不加雕饰的诗歌的人所征服,这实在也是自然的事。下面是一首典型的北方诗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个北方将领在遭到惨败之后,正是用这首诗把他的士兵又集合起来,送上前线去战斗。我们再来看一首歌咏新买宝刀的诗歌,与南方的爱情诗歌做一对比:

新买五尺刀,

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

剧于十五女。

另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遥看孟津河,

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

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

快马须健儿;

服跤黄尘下,

然后别雄雌。

这些诗歌也曾被胡适博士引用,来证明同一个主题。这样一些诗歌开阔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视野,使我们对构成中华民族的北方血统与南方血统的不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们有可能去理解一个具有2000多处叩头、室内生活、缺乏流行运动的文明历史的国家何以能够避免社会民族退化的命运,避免像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古国那样落后于人。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北人与南人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二月四日《申报·自由谈》。

——鲁迅

这是看了“京派”与“海派”的议论之后,牵连想到的——北人的鄙视南人,已经是一种传统。这也并非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我想,那大原因,是在历来的侵入者多从北方来,先征服中国之北部,又制服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在北人的眼中,也是被征服者。

二陆二陆指陆机、陆云兄弟。陆机(261-303),字士衡;陆云(262-303),字士龙,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二人都是西晋文学家。祖父陆逊、父亲陆抗皆三国时吴国名将。晋灭吴后,机、云兄弟同至晋都洛阳,往见西晋大臣张华,《世说新语》南朝梁刘峻注引《晋阳秋》说:“司空张华见而说之,曰:’平吴之利,在获二俊。

‘”又《世说新语?方正》载二陆入晋后,“卢志(按为北方士族)于?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世说新语?简傲》载二陆拜访刘道真的情形说:“礼毕,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

入晋,北方人士在欢欣之中,分明带着轻薄,举证太烦,姑且不谈罢。

容易看的是,羊衒之羊衒之羊一作杨。北魏北平(今河北满城)人。《洛阳伽蓝记》,五卷,作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其中时有轻视南人的话,如卷二记中原氏族杨元慎故意说能治陈庆之(南朝梁将领,当时在洛阳)的病时的情景:“元慎即含水*e庆之曰:’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依,语则阿傍。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呷啜□羹,唼嗍蟹黄。手把荳?,口嚼槟榔……‘庆之伏枕曰:’杨君见辱深矣!‘自此后,吴儿更不敢解语。”又卷三记南齐秘书丞王肃投奔北魏后的情形说:“(王肃)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号为漏鞍。……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其彭城王家有吴奴,以此言戏之。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的《洛阳伽蓝记》中,就常诋南人,并不视为同类。至于元,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元代把所统治的人民划分为四等:前三等据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载为:一、蒙古人。二、色目人,包括钦察、唐兀、回回等族,是蒙古人侵入中原前已征服的西域人。三、汉人,包括契丹、高丽等族及在金人治下北中国的汉族人。又有第四等:南人,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说,“汉人南人之分,以宋金疆域为断,江浙湖广江西三行省为南人,河南省唯江北淮南诸路为南人。”

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汉人即北人,第四等纔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最后投降,从这边说,是矢尽援绝,这纔罢战的南方之强南方之强语见《中庸》第十章:“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从那边说,却是不识顺逆,久梗王师的贼。孑遗孑遗这里指前朝的遗民。语出《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自然还是投降的,然而为奴隶的资格因此就最浅,因为浅,所以班次就最下,谁都不妨加以鄙视了。到清朝,又重理了这一篇账,至今还流行着余波;如果此后的历史是不再回旋的,那真不独是南人的如天之福。当然,南人是有缺点的。权贵南迁权贵南迁指汉族统治者不能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奴隶主的入侵,把政权转移到南方。如东晋为北方匈奴所迫,迁都建康(今南京);南宋为北方金人所迫,迁都临安(今杭州)。

他们南迁后,仍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就带了腐败颓废的风气来,北方倒反而干净。性情也不同,有缺点,也有特长,正如北人的兼具二者一样。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所以某先生某先生指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他在《日知录》卷十三《南北学者之病》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按原语见《论语?阳货》),今日北方之学者是也。’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按原语见《论语?卫灵公》),今日南方之学者是也。”

曾经指出缺点道:北方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就有闲阶级而言,我以为大体是的确的。

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昔人之所谓“贵”,不过是当时的成功,在现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了。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小小的自新之路。

不过做文章的是南人多,北方却受了影响。北京的报纸上,油嘴滑舌,吞吞吐吐,顾影自怜的文字不是比六七年前多了吗?这倘和北方固有的“贫嘴”一结婚,产生出来的一定是一种不祥的新劣种!

一月三十日。

中国地理大势论——梁启超

北方——冀州(今河北一带)土地沃少瘠多,是以伤于俭啬。其俗刚强。人多重农桑,性尤朴直,盖少轻诈。人性劲悍,习于戎马。俗重气侠,好结朋党;其相赴死生,亦出于仁义。前谚云:“仕宦不偶遇冀部。”人性敦厚,各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迟重。游手好事,竞锥刀之末。

幽州(今河北北部一带)其气躁急,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仪。敢于赴人急难,其气内盛。有谚云:幽冀之人钝锤。

中山(今河北唐县定县一带)民俗忄寰急(忄寰xuān,性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杀人劫财),休则掘冢作巧奸冶(为非作歹)。

镇州(今河北邯郸一带)其人刚狠,无宾序之礼。土广俗杂。大率粗急,高气势,轻为奸。

沧州(今河北沧县一带)风俗鸷戾(凶猛),高尚气力,轻为奸凶。

山西,山西土瘠,其人勤俭。

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其气勇抗,诚信。韩赵魏谓之三晋剽悍,资贼常为他郡剧。

蒲州(今山西永济一带)其俗刚强,多豪杰。矜功名,尚侵夺,薄恩礼,好异生。

钟代石北(今山西北部一带)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忄冀忮jìzhì(忄冀忮jìzhì,强直刚愎),好气,任侠为奸。

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本戎狄之地,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

河东(今山西黄河以东地区)有先王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

辽州(今山西昔阳一带)蕃汉相杂,好武少士。

雍州(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地区)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其性尤质直。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游手好事,竞锥刀之末,连接山胡,性多木强。桴鼓屡惊,盗贼不禁,此乃古今之所同。地势便利,以其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常为王者奥区。

关西(今函谷关以西陕西一带)地广人稀,逐水草畜牧,以兵马为务。

秦塞(关中地区)俗与羌浑杂居,抚之则怀安,扰之则易动,自古然也。

同州(今陕西大荔一带)人俗质木,不耻寇盗。性刚而好胜敌。

豳州(今陕西彬县一带)公刘(周人先祖)处豳,其人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其俗尚勇力,习战备。居戎狄处,势使之然也。

西北诸郡(指今陕西西部一带)接近胡戎,多尚武节。

陇州(今陕西甘肃间陇山一带)昆戎旧壤,迫切夷狄,修习武备。士则高尚气略,人以骑射为先。

天水陇西(今甘肃东部一带)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

鲁地(今山东曲阜一带)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今去圣久远,周公遗化稍微,孔氏庠序衰坏,然其好学犹愈于他俗,尚礼义,重廉耻。

青州(今山东一带)其人矜于功名,依于经术,阔达多智,态度舒缓。男子多务农桑,崇尚学业,其归于俭约。

鬞州(今山东鬞州一带)有周孔遗风。其人多好儒学,质直怀义,人性朴厚。

豫州(今河南一带)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

陈州(今河南周口一带)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由是文籍生焉。于是风俗旧多儒学。

曹州(今山东河南一带)硕学通儒,无绝古今。家尚质直,人多魁岸。不规商贾,肆力农桑。

滑州郑州(今河南滑县郑州一带)周末有子路(孔子学生)、夏育(周代著名勇士),人民慕之,故其俗刚武尚气力。

颍川韩都(今河南禹县一带)士有申子(申不害)、韩非子之刻害余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贪婪争讼生分为失。

开封厥性安舒,人多豪俊,好儒术,杂以游(游乐),有魏公子之遗风。

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一带)人性勇敢,负气,尚力。

徐州(今江苏淮河以北地区)莫不贱商贾,务稼穑,尊儒慕学。人颇劲悍轻剽。

南方——楚越(泛指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luǒ,果实)蠃蛤,不待买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zǐyǚ,懒惰)偷生。

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有江汉川泽之饶,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食物常足。信巫鬼,重淫祀。

南楚(今湖北湖南东部一带)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温,丈夫早夭。

荆州(今湖北一带)人多偷惰。信巫鬼,重淫祀,尤好楚歌;五月五日竞渡戏船,楚风最尚。自晋氏南迁,四方凑会,盖多衣冠之绪,稍尚礼义经籍。

房州(今湖北房县一带)土地究穷,其人半楚,有蛮夷之风。人性多劲悍决烈,民俗安于山僻。

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民俗俭陋,常自足,无所仰于四方。时节同荆楚,民风载楚谣。

豫章(今江西一带)沃野垦辟,家给人足,蓄藏无缺。故穰岁(丰年)则供商旅之求,饥年不告藏弱之籴。人食鱼稻。多尚黄老佛清净之教,重于急遁。地方千里,水陆四通,风土爽垲(垲kǎi,干燥),山川特秀。

宣州(今安徽境内长江以南地区)川原沃衍,有水物之饶。其人巧而少信,多女而少男。自鼎国并建,永嘉东迁,轻进取,地气使之然也。

吴楚(泛指南方)汉兴,高祖王兄子濞(刘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刘安)亦都寿春(今安徽寿县附近,战国时曾为楚都),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

楚州(今江苏淮河以南地区)其俗轻扬淫佚,好学工文。

泰州(今江苏泰州一带)永嘉之后,晋室东迁,衣冠违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士好学而文,农民织纟壬稼穑。俗务儒雅,虽穷苍茅茨之下,往往闻弦诵声。

扬州其俗朴而不争,尚学好文。人性轻扬,尚鬼好祀。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páng,丰足),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治。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

常州(今江苏常州无锡一带)承太伯之高踪,由季子之遗烈(太伯、季札,均为吴国始祖,周之后裔,为避君位而遁迹江南),盖英雄之旧壤,杂吴夏之语音,为性质直,黎庶淳让。言地利,则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举江左之郡者,常(州)润(州)其首焉。

吴越(今江浙一带)其俗纤啬(长于计算),其人机变。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人至今好用剑。自永嘉南迁,斯为乡人,性礼让谦谨,亦骄奢淫逸。

婺州(今浙江金华一带)东越之地,民俗轻躁,少信行,好淫祀。

巴蜀广汉(今四川一带)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民食稻鱼,亡凶争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褊厄。

梁州(长江汉水流域)吴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好祀鬼神,多溺于逸乐。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纱;少从宦人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邑。崇重道教,犹有张鲁之风。颇慕文学,时有斐然。

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人杂夷獠(指南方少数族),不知教义。大抵南方遐阻,人强吏懦,豪富兼并,役属贪弱,作掠不意,故今是同。性并轻悍,易兴逆节。以上资料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隋书·地理志》、《通典》、《太平环宇记》、《舆地记胜》、《舆地广记》以及其他一些方志,并作过一定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