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头衔:侯官、院士之乡、榕城
文化特色:闽越文化
在中国近代史上,福州有过光辉灿烂的一页。这里涌现出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纾、萨镇冰等一大批时俊,因此有“晚清风流属侯官(福州)”之说。在当代,福州还是我国著名的“院士之乡”,福州籍的两院院士居全国之首,更被世人传为美谈。60年代,福州又连续3年在全国高考中夺冠。由此可见福州学风之盛。
而在外地人眼里,普通的福州人身上还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过去,只要一说到福州人,便会想起福州人的“三把刀”。这“三把刀”就是菜刀、剪刀和剃刀。也就是说福州人最擅长厨师、成衣师和理发师这三种职业。且不说闽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福州厨师美名远扬,闽菜特级大师强曲曲、强木根曾是人民大会堂国宴的掌勺人。而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开餐馆、服装店和理发店的福州人,更上一层楼者数不胜数。这种典型的地域性职业特点,不仅与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关,与人群的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关系。
“三把刀”适应性强,易于谋生,这或是福州人敢于闯天下的勇气所在。但与江浙人甚而闽南人相比,福州人做大买卖的不多,大商号、大商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应当是基于福州人明哲保身、不愿冒风险而又过分算计的性格特点。闽剧中有一出戏,叫《依顺哥烛蒂》,十分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一个典型福州人的真实形象。依顺哥是一家丝线店的小老板,为人忠厚、朴实,但工于计算,三十几岁尚未娶到合适的妻子。一天他在收账途中遇到寡妇春香,见她温柔贤慧,而又家境贫寒,便托街坊道士婶前往说媒迎娶。不料6年后,春香的原配陈春生从海外回来了,要寻回自己的妻子。依顺哥不肯,于是二人告到海防厅衙门。由于春香难以在二人中取舍,官府便设计叫春香诈死,然后让依顺哥和陈春生选择,或领走一具尸体,或领取一包银圆。关键时刻,依顺哥动摇了,选择了银圆,结果回家打开一看,只是一条烛蒂。依顺哥因小失大,成为千古笑柄。依顺哥当然不可能概括所有的福州人,但依顺歌的性格在普通福州百性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而又不肯承担任何风险,当然难有大进取、大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