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学
28678900000029

第29章 脑血管疾病的护理(6)

①限制液体入量和控制脑水肿新生儿心肺发育不完善,需在保证患儿对液体及能量的需要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特别是在应用血管活性药时,要精确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②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观察输液血管是否通畅、有无局部液体外渗、输液反应等,一旦发生外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局部硫酸镁冷敷,必要时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密切观察患儿神志、呼吸、前囟张力、瞳孔的改变,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尽可能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5)合理喂养,防止低血糖

①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以保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能源,及时监测血糖。改善脑组织的能量供应,同时尽早开始喂糖水或母乳,保证热卡摄入。

②喂养护理由于患儿吸吮能力差,使得摄入量减少,热量供给不足,部分血浆蛋白质作为热量供给被消耗,因此应早给予合理的喂养保证充足的热卡供给。如果不能吸吮,可采用鼻饲管喂养,以保证充足的热卡供给。多采用重力喂养,也可采用从胃管持续点滴,同时应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有无呕吐,防止窒息的发生。如患儿有呕吐可采用鼻空肠喂养,可采用pH试纸测试,如从胃管抽出液呈碱性,则可认为鼻饲管已过幽门,可有效防止呕吐。认直记录患儿的吸吮情况及每天的出入量,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6)控制抽搐HIE常引起抽搐,抽搐可增加脑组织氧耗,加重脑缺氧及脑损伤,及时发现及控制对疾病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及时发现患者的抽搐表现双眼凝视、四肢紧、面肌抽动、面色青紫、呼吸暂停及前囟饱满。新生儿抽搐症状不典型,持续时间短,有时数秒钟,如不仔细观察,不易发现,则延误治疗。

②安静的环境除患儿之母,禁止他人探视。治疗、护理集中进动作轻柔,尽量减少刺激。

③应用镇静剂首选鲁米那钠,以10~15mg/kg,注意观察疗效及呼吸情况。

3.特殊护理

(1)早期个体化干预

①生后3天内的护理此阶段患儿病情危重,由缺氧造成的内环境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威胁患儿生命,在护理上除需减少对患儿的刺激、保呼吸道通畅、控制输液速度、密切监测血压、血糖、血气分析外,还应控制惊厥,将后遗症降低到最低程度。

②4~10天护理此阶段患儿除需注意喂养等外,干预疗法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适时提供一些良性刺激,以满足患儿心理需求。根据NBNA评分对个体给予不同干预方法,主要对感觉加以刺激以及环境变更的刺激:(a)视觉刺激法:用颜色鲜艳的红球挂在婴儿床头,每天多次逗引婴儿注意或让婴儿看人脸。(b)听觉刺激法:每天听音调悠扬而低沉的优美乐曲,每日3次,每次15~30min,尽量反复听同一乐曲,也可听母亲的声音及心跳的声音。(c)触觉刺激:抚触及按摩,通过抚触促进患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被动屈曲肢体,以及变换婴儿的姿势等,鼻饲的患儿可练习非营养吸吮动作。(d)前庭运动刺激:给予摇晃,震荡(如水囊床)等。(e)动作:新生儿有一定运动能力,为了锻炼头颈肌肉,可时常将新生儿竖起抱,或俯卧位使其抬头,松开包裹,使四肢自由活动,对不动的肢体应加以按摩、功能训练。(f)水疗法:接受游泳的新生儿其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升高,可以帮助食物吸收,促进体重增加。再者通过水对新生儿进行轻柔爱抚,使其身心受到抚慰,消除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引起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一系列的良性反应,有利于建立规律的睡眠。另外,通过对人体最大器官——皮肤的刺激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从而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g)给予家长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增添其希望和信心,指导并教会家长早期干预的方法,让其父母参与制定康复计划。

③10天后的护理继续进行干预,针对病人病情进行功能训练和婴儿体操,对不能吞咽的患儿可做口腔按摩。口腔按摩部位:颊肌、口轮匝肌、咬肌、颞肌、舌肌。方法:操纵者戴一次性手套,用左手托住患儿下颌骨,先按摩颊肌、口轮匝肌、咬肌、颞肌,最后按摩舌肌。力度必须适当,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及血管,导致口腔内出血。一个疗程约20次,每个部位5min。

(2)高压氧舱治疗的护理

①入舱前准备和护理(a)舱内环境准备:清洁消毒氧舱,以防交叉感染;检查舱体及辅助设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进行;备好急救用品,留取血标本;舱内床板两侧及头顶放置纯棉垫,以防患儿躁动时碰伤。(b)患儿准备:提前30~60min喂好奶(禁食者除外),以防治疗中溢奶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如患儿体温超过38℃,或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脐部渗血,收缩压〉110mmHg时,应暂停治疗。给患儿换上全棉的衣服、包被、棉垫、尿布等,禁用化纤、丝绸等易产生静电火花的服装;患儿包被要用纯棉带子系好,以防患儿哭闹挣脱被子盖住口鼻而发生意外情况。

②舱中护理(a)体位:患儿取右侧卧位,头部略高20°~30°,防止呕吐物吸入。(b)进舱不宜输液,注意保暖。(c)患儿入舱后先虚掩舱门洗舱,常压下向舱内输入氧气,用以置换舱内空气,当测氧仪显示氧浓度达50%以上时即达洗舱目的。轻轻关上舱门,缓慢匀速升压,速度为0。004~0。003MPa/min,检查氧气管线路有无漏气、曲折,以保持吸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每隔10min换气1次,以保证舱内氧气浓度的恒定,稳压治疗时间为30min。首次治疗压力宜低,使患儿有一适应过程,新生儿压力一般为0。03~0。04MPa,升压时间持续15min。(d)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呕吐、面肌抽搐、出冷汗等早期氧中毒症状,若有发生,应停止升压,并可适当排气减压至症状消失。(e)压力升高后继续密切观察,稳压治疗时间为40min。(f)在减压阶段,必须严格执行减压方案,缓慢等速减压,速度为0。015~0。02MPa/min,时间不得少于15min,否则体内溶解的大量氧气从组织中排出,游离成气态,以气泡形式在血管内外栓塞和压迫血管,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致组织缺氧缺血产生损伤而发生减压病等并发症。

③出舱后的护理(a)患儿大多在舱内哭闹出汗,出舱后应予擦汗及保暖,防止受凉,让患儿休息10min。(b)做必要的体检和血气监测。(c)严密观察病儿的体温、意识状态、瞳孔、肌张力、前囟情况、有无呕吐、脑性尖叫、抽搐等现象,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配合医生给予处理。

(3)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①治疗前的护理(a)护理人员要掌握亚低温治疗仪的作用机制、操作方法。(b)准备好各种监测仪器以备治疗过程中给予持续动态心电监护、SpO2监测、呼吸监测、体温监测。

②治疗中的护理(a)在进行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儿应始终保持头颈部在冰帽内,避免上移或下滑,并随时更换浸湿衣物,保持干燥;同时使机温控制在32。5℃~33。0℃,以维持鼻咽温度为(34。0±0。2)℃,并注意患儿的保暖,使腋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b)观察患儿的面色、反应、末梢循环等情况,并总结24h的出入液量,做好记录。在护理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心率的变化,如出现心率过缓或心律失常,及时与医生联系是否停止亚低温治疗。(c)在亚低温治疗期间低温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发生肺炎或肺不张,因此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d)不要搬动患儿,更不要将患儿突然抱起,以免发生直立性休克,危及生命。(e)注意皮肤的血运情况,尤其是头部,由于低温期间皮肤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易发生皮肤破损或硬肿。(f)输液患儿应防止静脉外渗,如有外渗应及时处理。(g)亚低温治疗中患儿处于亚冬眠状态,一般不提倡喂奶,避免乳汁反流后窒息。但少数患儿有哭闹,可给予安慰奶嘴。如果热量不够应给予静脉高营养摄入。

③治疗后的护理(a)复温可选用远红外线辐射、入暖箱等方法复温。复温宜慢,时间不少于5h,保证体温不高于0。5℃/h,避免快速复温引起低血压。(b)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