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心力衰竭时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被动性充血,故又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临床类型按其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居多。按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三种,以左心衰竭居多;按其有无舒缩功能障碍不同可分为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以收缩性居多。本章重点介绍慢性和急性心力衰竭。
一、概述
慢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也是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西方国家,引起慢性心力衰竭以高血压、冠心病又主,我国过去以心辦膜病居首位,但近年来其所占比例已趋下降,而高血压、冠心病的比例呈明显上升势态。
1.基本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①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②炎症性心肌损害:各种原因的心肌炎均可引起心力衰竭,临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
③代谢性心肌损害:以糖尿病心肌病最常见,其他如维生素B1缺乏、糖原贮积症、心肌淀粉样变性等少见。
④原发性心肌损害:主要为心肌病,以扩张型心肌病多见。
(2)心脏负荷过重
①心脏前负荷(容量负荷、舒张期负荷)过重:心脏舒张期承受的负荷为前负荷,可用心室舒张末期心室腔内的血容量或心室腔内的压力来代替。左心室前负荷过重,主要见于主动脉辦关闭不全、二尖辦关闭不全等;右心室前负荷过重主要见于肺动脉辦关闭不全、三尖辦关闭不全等。此外,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前负荷也增加。
②心脏后负荷(压力负荷、阻力负荷、收缩期负荷)过重:心脏收缩期所遇到的阻力称为后负荷,可用动脉血压高低或动脉辦膜狭窄程度来代替。左心室后负荷过重主要见于高血压、主动脉辦狭窄等;右心室后负荷过重主要见于肺动脉高压.肺动脉辦狭窄等。
2.诱因90%左右的患者有诱因,常见诱因有:
(1)感染:是最主要、最常见的诱因,尤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泌尿道感染也常为诱发因素。
,
(2)心律失常:主要见于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因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另外严重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也可诱发。
(3)血容量增加:见于钠盐摄人过多,静脉输液或输血过多、过快等。
(4)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如体力活动过量、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大笑、怒、惊恐等。
(5)用药不当:如洋地黄、降压药、利尿药用量过大、不足或突然停用等。
(6)原有心脏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塞,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等。
3.发病机制心力衰竭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非常复杂,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参与:
(1)增加前负荷提高心搏出量:心力衰竭早期通过回心血量增多、心室扩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从而增加心排血量及心脏做功量来代偿。若病因不能及时去除,此种代偿继续进行,心室扩大终至超过限度后,心肌收缩力则下降、心搏出量反而减少。
(2)心肌肥厚增强心肌收缩力:当心脏后负荷增高时常以心肌肥厚作为主要的代偿机制。心肌肥厚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正常,病人可无心力衰竭症状。随着心肌继续肥厚,心肌耗能、耗氧量也不断增加,当得不到满足时,最终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3)神经体液的代偿机制:心力衰竭病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去甲肾上腺素摹阳增加,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但同时心肌耗氧量增加,久之可导致心肌损害。另一方面,心排血量降低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心脏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发生重构,促使心肌间质纤维化,血管舒缩活动受影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恶化。
总之,上述三种因素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通过以上机制心脏能维持足够的排血量时,心功能处于代偿期,病人无临床症状与体征;若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所需,则造成失代偿,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左心衰竭最为常见,单纯右心衰竭较少见。左心衰竭后出现右心衰竭而致全心衰竭。
1.左心衰竭
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辦膜病等,以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为主要表现。
(1)症状
①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主要的症状,与肺循环淤血有关。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最早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较重体力劳动时,休息状态下可不出现,如不注意,可能忽视心力衰竭的存在。有的病人还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此为左心衰的典型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端坐呼吸。
②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咳痰是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阶段。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可减轻或消失,白色浆液泡沫痰为其特点,偶见痰中带血丝。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致肺静脉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黏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此种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③供血不足的表现:由于心排血量不足,导致心、脑、肾、肌肉等脏器、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病人可出现疲倦、乏力、头晕、嗜睡、心悸、烦躁、少尿等症状。
(2)体征
①肺部湿性哕音:肺循环淤血使肺毛细血管压增高,液体渗出而出现湿性哕音。随着病情由轻到重,肺部哕音可从肺底部向上发展直到全肺。哕音与体位变化有关,患者侧卧位时则下垂的一侧哕音较明显。
②心脏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尖部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辦区第二心音亢进等。
2.右心衰竭
临床上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1)症状
①消化道症状:是右心衰竭最常见的症状,病人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不适或疼痛等,与胃肠道及肝脏淤血有关。
②肾脏受损症状:有尿少、夜尿增多、蛋白尿等,与肾脏淤血肾功受损有关。
③呼吸困难:较左心衰竭轻,多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
(2)体征
①颈静脉征: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是右心衰的主要体征,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则更具特征性,它说明肝脏肿大是因右心衰后肝脏淤血而肿大。以区别于肝癌所致的肝脏实质性肿大。
②肝脏肿大:肝脏因淤血肿大且伴有压痛,常发生在皮下水肿之前,持续慢性右心衰可导致心源性肝硬化,病人可出现转氨酶升高,甚至黄疸、腹水。
③水肿:因体循环淤血液体外渗至皮下组织所致。水肿首先出现在身体最低垂部涖,为对称性、压陷性水肿。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胸水、腹水等。
④紫绀:当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皮肤与黏膜呈现青紫色,以口唇、指甲、鼻尖耳廓等部位多见。
⑤心脏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可闻及心率增快,三尖辦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部分病人可出现舒张期奔马律。
3.全心衰竭一般先有左心衰竭,当合并右心衰竭后形成全心衰竭。其临床表现为左、右心衰表现同时存在,但当右心衰竭后,右心排血量减少,肺淤血减轻。呼吸困难反而减轻。
三、检查诊断
1.X线检查
(1)心影大小及外形:为心脏病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心脏大的程度和动态改变间接反映心脏功能状态。
(2)肺淤血征象:肺淤血的有无及其程度可直接反映心功能情况。早期肺静脉压增高时,见肺门血管阴影增强;肺动脉压增高时可见右下肺动脉增宽。
2.。超声心动图了解心脏结构、心脏或大血管内血流方向和速度、心辦膜活动度、辦膜口面积及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
3.放射性核素检查核素心室造影可以准确测定心室腔大小、心腔内血容量、计算EF值及左心室最大充盈速度,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诊断心肌缺血和梗死。
4.创伤性血流动力学检查目前多用漂浮导管在床边进行,能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准确测出重症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经食管心房调搏术可用于某些心律失常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
5.诊断依据
主要诊断依据为:①有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如冠心病、心肌炎、风心病等;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是诊断心衰的重要依据。左心衰竭时肺淤血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可引起颈静脉怒张、肝肿大、水肿等:③检查如X线、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等更能帮助诊断。
6.并发症
(1)呼吸道感染它既是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诱因,又是其主要并发症。其发生与肺淤血有关。
(2)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体循环淤血及病人长期卧床有关。
四.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心力衰竭典型症状、体征的出现、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1)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等:当病人出现劳力性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率增快、乏力、尿量减少、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详细交班。
(2)观察有无左心衰征象: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提示急性肺水肿,应立即准备配合抢救。
(3)观察有无感染现象。当患者出现咳嗽、咯脓痰、呼吸困难加重、体温升高可能合并呼吸道感染,应及时处理。
(4)观察有无静脉血栓征兆:当患者出现下肢活动受限、疼痛、肢体远端出现局部肿胀时,可能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且正确处理。
2.起居护理
(1)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安静,减少陪客探视,室内空气清新流通,注意保暖,病人外出时应戴口罩,以预防呼吸道感染。
(2)休息与活动:鼓励病人每2—3小时做深而慢的呼吸运动,以助排痰,从而预防呼吸道感染;长期卧床患者,应鼓励其活动下肢,必要时可按摩肢体,或用温水定时浸泡下肢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3)评估病人目前心功能状态和日常活动量,确定活动受限原因,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原则。心功能状态分级和活动休息原则见下表。
心功能状态分级及休息与活动原则
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休息与活动原则
Ⅰ级病人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的活动可出现上述症状,休息后很快缓解适当限制体力活动(但不影响轻体力工作和家务劳动),增加午睡时间。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平时一般的活动即可出现上述症状,休息较长时间后症状方可缓解严格限制一般体力活动,每天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但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在他人协助下自理。
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绝对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生活由他人照顾。可在床上做肢体被动运动,轻微的屈伸运动和翻身,逐步过渡到坐床边或下床活动。
(4)养成每日定时排便习惯:配合腹部按摩、适当运动、饮食调节,以预防便秘。切忌排便时过度用力,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5)吸氧: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根据病人缺氧程度调节氧流量,一般慢性心力衰竭氧流量为2~4L/min,肺源性心脏病者为1—2L/min。
(6)加强皮肤护理:尤其是严重水肿者,由于循环及营养不良,皮肤抵抗力低、弹性差,易受损伤,应预防压疮发生。
3。饮食护理应摄取低热量、低钠、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不胀气的饮食。因低热量饮食可降低基础代谢率,减轻心脏负荷;限制钠盐摄人可减轻水肿和减轻心脏负担,钠盐限制程度应根据水肿程度、心力衰竭程度及利尿剂治疗情况而定,一般每日食盐量应少于5g;高蛋白饮食可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且有助于减轻水肿;高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不胀气食物既可补充营养,减轻心脏负担,又可预防便秘。少食多餐,每餐不宜过饱,以免加重消化道淤血及心脏负担。对于水肿的病人,饮食上应限制钠盐和水分摄入。
4.用药护理
(1)应用洋地黄类药物的观察与护理
①洋地黄中毒的表现:a.各种心律失常:是洋地黄中毒最主要、最严重的反应,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呈二联律)、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又伴有传导阻滞是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表现;b.胃肠道反应:是洋地黄中毒最早的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c.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视力模糊、黄视、绿视等。
②用药注意事项:a.向病人讲解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及洋地黄中毒的表现;b。口服给药时,应指导病人严格按医嘱服药,如果一次漏服,则下一次不能补服,以免过量而中毒。给药前应测量病人心率、心律,当心率〈60次/分或节律不规则时,应暂停服药,并报告医师,同时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及其他心脏毒性反应、神经毒性反应等洋地黄中毒的表现;c.静脉给药时应稀释后缓慢注射,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及心电图变化,并记录给药时间。
③洋地黄中毒的处理:立即停用洋地黄;补充钾盐,停用排钾利尿剂;纠正心律失常,陕速心律失常可选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缓慢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或临时起搏。
(2)应用利尿剂的观察及护理
①在使用利尿剂时,注意液体的出入量。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除非在紧急情况下,一般以早晨或日问为宜,防止夜间排尿过频而影响病人休息。
②根据药物特性,观察用药效果。
a.噻嗪类利尿剂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低钾血症,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弱、乏力等,并可诱发心律失常或洋地黄中毒。应用过程中宜同时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必要时遵医嘱补充钾盐。口服补钾时,饭后服或将水剂与果汁同饮,以减轻胃肠道不适。静脉补钾时,液体含钾浓度不超过0.3%。
b.氨苯蝶啶的副作用有嗜睡、乏力、皮疹、胃肠道反应,长期用药可产生低钾血症,伴肾功能减退、少尿或无尿者应慎用。螺内酯毒性小,可出现嗜睡、运动失调、男性乳房发育、面部多毛等,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者禁用。
(3)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观察及护理:β受体阻滞剂副作用有低血压、液体潴留(体重增加)、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①低血压:一般在首剂或增加剂量的24~48小时内发生,重复用药后可自动消失,为了减少低血压的发生,血管扩张剂、ACE抑制剂在与B受体阻滞剂合用时应减量、停用或在每天不同的时间应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在观察血压过程中调整剂量或服药时问(即用药中观察,观察中用药)。
②液体潴留:每天应测量体重,若体重增加,应立即增加利尿剂用量,直至体重恢复治疗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