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学
28678900000019

第19章 心肌病的护理(4)

1.实验室检查:①血沉增快,白细胞中度增高或正常;②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均升高,表明心肌有坏死,其增高程度常与病变严重性呈正相关;③病毒学检查,心内膜、心肌或心包组织中检测出病毒、病毒抗原或病毒基因片段可以确诊本病;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升高,第2份血清中同型病毒抗体滴度比第1份血清增高4倍以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效价增高。

2.心电图检查:ECG对心肌炎诊断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强。

3.X线检查:心脏向两侧扩大,以向左为主,或呈球形。

四、护理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向病人解释急性期卧床休息是疾病康复的关键措施。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以及并发症者,均应绝对卧床休息;症状消失、心电图及X线检查恢复正常后,逐渐增加活动。病情稳定后,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制定并实施每日活动计划,开始活动时,安排病人白天坐在椅子上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严密监测活动时心率、心律、血压变化,若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立即停止活动,以此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征。

(2)环境: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保证病人充分的休息与睡眠。避免呼吸道感染、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妊娠、寒冷、用力排便等,防止诱发心力衰竭;胸闷、气急明显者,给予氧气吸入并采用适当体位。

(3)饮食:急性期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低盐食物,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心力衰竭者,限制钠盐摄入,禁烟、酒、浓茶和咖啡,以免增加心脏负荷。

2.病情观察:急性期进行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同时准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咳嗽、颈静脉怒张、浮肿、舒张期奔马律、肺部湿啰音等表现。病人出现突然不能平卧、心慌、气短、憋气、咳嗽、咳痰及心率快,提示急性左心衰,尽快通知医生,遵医嘱应用强心利尿剂治疗;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者,立即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安装临时起搏器或电复律等。

3.用药护理:心肌炎病人对洋地黄耐受性差,故遵医嘱慎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严密观察有无中毒症状;如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检查心电图,防止不良反应出现,用药后症状不减轻或出现其他症状时,报告医生,不可擅自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

4.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尤其是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促进心肌代谢与修复。平时注意保暖,鼓励病人适当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再次感染病毒。

(2)指导病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劳累,轻者一般还需休息3~6个月;重者休息时间应延长到半年至1年,直至心脏完全恢复后,方可考虑恢复部分或全部轻体力工作和学习。

心肌缺血的护理

一、概述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的供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存在着波动,但这种波动经过机体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如果任何一种原因引起心肌缺血,经机体调节不能满足心脏工作需要,这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对心脏和全身都可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氧是心肌细胞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而氧是通过血液输送给细胞的。心脏没有“氧仓库”,完全依赖心肌血供,所以一旦缺血,立刻会引起缺氧。缺氧的直接后果是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减弱,产能减小,使心脏活动时必需的能量供应不足,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同时,代谢的废物也不能被有效及时地清除,易产生不利影响。缺血、缺氧、缺能量,最终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若有20%~25%的心肌停止收缩,通常会出现左室功能衰竭;若有40%以上的心肌不能收缩,就会有重度心泵功能衰竭。如果这种情况突然发生,就会出现非常危险的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就常与这种情况相关。

心肌缺血还会损害舒张功能。收缩不良和舒张不良结合起来,易导致心室充盈压升高,引起肺充血,还可引起复杂的物质代谢紊乱和心肌电活动失常。因此,一旦出现心肌缺血,应找准病因对症治疗,才可避免潜在的严重后果。

二、病理病因

临床显示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狭窄。而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多发性心肌梗死使正常心肌的数量减少,左室收缩功能严重受损和多区域室壁节段性运动障碍,导致射血分数下降;长期反复心肌缺血或多部位局灶性心肌梗死,发展为缺血性心肌病或心肌硬化;心肌缺血区域发生室壁瘤;心肌缺血或坏死引起二尖瓣返流或室间隔破裂;非缺血区心肌张力增高;心室顺应性下降。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分为五型:

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肌病综合征;

②左室壁瘤;

③室间隔破裂;

④孤立性二尖瓣返流;

⑤可逆性缺血引起发作性心力衰竭。

三、无症状心肌缺血

所谓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指冠心病诊断已确定心肌缺血的客观指标,如心电图典型缺血性ST段变化等,它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但由于无症状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无症状心肌缺血正日益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大约25%~50%的急性猝死者中,生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但近90%的尸检中,发现这些人均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美国约2%~4%貌似健康的无症状的中年人,检查发现有明显的冠脉病变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猝死的原因通常是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在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前,心电图可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猝死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此外,有人报道,美国每年有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常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亦有人对5209例冠心病病人进行30年随访观察中发现,25%的心肌梗死是无症状的,其10年内死亡率为84%。结果表明,无症状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与有症状的心肌梗死的猝死率和病死率相似。即使在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也仍有30%的病人没有症状,这表明梗死周围心肌有残余缺血,这种残余缺血往往导致再次心肌梗死和猝死。目前医学上将无症状心肌缺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Ⅰ型、安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此型无症状,是偶然被发现有心肌缺血,有人估计在完全无冠心病症状的中年男性中(一般人群)占2%~5%。其预后与心绞痛患者相似。

Ⅱ型、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后虽无心绞痛但确有心肌缺血存在者较为多见。此型患者预后较Ⅰ型更为不良,尤其当左心室功能异常时,其死亡率为5%~6%。

Ⅲ型、心绞痛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研究表明心绞痛患者中70%~80%同时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并且可发生在不同类型的心绞痛中。必须指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常能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但仍有心肌缺血存在,这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四、护理

1.休息一旦冠心病病人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出心肌缺血,而病人无自觉症状,仍应嘱其适当卧床休息,SMI完全不能感知,心肌缺血往往不能自然缓解,而引起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在SMI期间,休息显得特别重要。

2.病情观察对于SMI的病情观察,加强夜间巡视非常重要,这些病人往往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如果DCG报告,心肌缺血较严重,床边就应备好一切抢救药品以及心电监护仪等,严密观察心梗“先兆”。

3.饮食护理应选择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低热量、低糖饮食,多食水果、蔬菜及适量蛋白质,避免暴饮暴食,劝病人戒烟、酒。

4.排便护理便秘时,可应用缓泻剂,开塞露及低压油剂灌肠。对于习惯性便秘者,应给通便药,并根据病情在便前含服消心痛或硝酸甘油,以预防缺血加重,而导致猝死。

5.心理护理给病人讲解该病的一些诱因、情绪与该病的关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6.卫生宣教出院后家中应备保健盒,盒内配备常用药,以便紧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