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供给组织,并将组织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进行。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心钠素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活性物质,说明循环系统也具有内分泌功能。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可根据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三方面分类:根据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病因分类说明疾病的本质,预示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指导意义,是最重要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解剖变化可分为心内膜病、心肌病、心包病或血管病;根据病理生理可分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压塞等。
二、循环系统结构和功能
1.心脏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纵隔内,由四个心腔组成,即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室之间有二尖辦相通,右心房室之间有三尖辦相通,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有主动脉辦,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有肺肺动脉辦。心辦膜的功能是防止心房和心室在收缩或舒张时出现血液返流,保证循环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心脏壁自内向外分三层:心内膜、肌层、心外膜。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紧贴于心脏表面,与心包壁层之间形成一个间隙称为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2.血管循环系统的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类。动脉的主要功能为输送血液到组织器官,其管壁有肌纤维和弹力纤维,能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弹性。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液交换营养和代谢产物的场所。静脉的主要功能是汇集从毛细血管来的血液,从组织器官将血液送回心脏。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冠状动脉,有营养心脏的作用,分左右两支,分布于心肌各部位。
3.神经体液调节
(1)神经: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有两组,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
(2)体液:调节循环系统的体液因素如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是调节钠钾平衡、血容量和血压的重要环节;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物质具有收缩和舒张血管的作用。
这两类物质的平衡对维持正常的循环功能起重要作用。
三、心脏与血管疾病的护理评估
1.病史
(1)病人起病时间,有无明显的原因或诱因,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重点了解疾病中出现的主要症状及其特点,如是否有呼吸困难、水肿、晕厥、心悸、胸痛等,有无伴随症状,是否出现并发症。
(2)疾病的进展、迁延、反复发作的情况,如呼吸困难的程度,病人有无夜间睡眠中憋醒,不能平卧或活动后心悸、气促,甚至休息状态下的呼吸困难;是否有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了解水肿出现的部位、时间、程度及水肿发展的情况,局限性还是全身性等。同时了解有无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和并发症。
(3)既往病史:了解既往有无与循环系统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了解病人所从事的职业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居住的环境是拥挤潮湿还是阳光充足。
(4)既往检查、治疗用药及效果等:包括所用药物的种类、剂量、用法、疗程,是遵医嘱用药还是自行购药使用。
(5)一般情况:如有无家族史、平时有无烟酒嗜好,目前精神面貌、营养状况、饮食方式及食欲、体重、睡眠、活动量及排便习惯等。
2.常见症状和体征
(1)心源性呼吸困难:又称气促或气急,是病人在休息或较轻的体力活动中自我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有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异常。引起呼吸困难最常见的病因是左心衰竭,因左心衰时肺瘀血和肺顺应性降低致肺活量减少。也可出现于右心衰竭、心肌病、心包炎、心脏压塞等。心源性呼吸困难有下列类型:
①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早出现也是病情最轻的一种。其特点是在体力活动时发生或加重,休息后缓解或消失。如快步行走、爬楼梯、一般速度步行、吃饭、讲话、穿衣、洗漱等活动量增加时,呼吸困难可发生或加重。是因体力活动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所致。
②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为左心衰竭的特征性表现。呼吸困难常发生在夜间,睡眠中突然因憋气而惊醒,并被迫坐起,呼吸深快,重者出现阵咳、咯泡沫痰,伴肺部哮鸣音,故又称为“心源性哮喘”。多于端坐休息、下床、开窗通风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③端坐呼吸:心功能衰竭后期病人平卧时也有呼吸困难,常需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方可使憋气好转。
(2)心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是指由于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淤血,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最常见的病因为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也可见于渗液性心包炎或缩窄性心包炎。
心源性水肿的特点有:①水肿从身体下垂部位开始,如卧床病人从背骶部或非卧床病人从胫前、足踝部开始;②水肿自下而上发展,重者可延及全身,出现胸腔、腹腔积液。③水肿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④水肿呈凹陷性,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局部可出现凹陷,又称为压陷性水肿。
(3)紫绀:当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皮肤与黏膜呈现青紫色,即为紫绀。常出现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循环末梢,如口唇、指甲等部位。由循环系统疾病引起的紫绀可分为中心性紫绀和周围性紫绀。中心性紫绀是由于肺淤血、肺水肿等原因造成的肺氧合不足,使体循环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周围性紫绀是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血流缓慢,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氧气组织中过多消耗而发生的紫绀,常见于右心衰竭、严重休克等疾病。
(4)心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排血量突然骤减、中断或严重低血压而起一时性脑缺血、缺氧,表现为突发的短暂意识丧失。一般脑血流中断2~4称即可产生黑矇;中断5~10秒可出现意识丧失;超过10秒则除意识丧失外,尚可出现抽搐。这类由于心排血量突然下降而产生的晕厥称阿一斯综合征。先兆症状常不明显,持续时间甚短。反复发作的晕厥系病情严重和危险的征兆。常见原因有:①心律失常,如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②心脏辦膜病,如严重主动脉辦狭窄;③心肌梗死;④心肌疾病,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⑤其他,如左房黏液瘤、二尖辦脱垂等。
(5)心悸: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或心慌伴心前区不适感。常见的病因有:①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等;②心脏搏动增强,如各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如二尖辦、主动脉辦关闭不全等,及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进症、贫血、发热、低血糖反应,;③心血管神经症;④其他,如健康人剧烈运动,阿托品、氨茶碱等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而致心悸。
心悸严重程度并不一定与病情成正比,初发、敏感性较强者、夜深入静或注意力集中时心悸明显,持续较久者适应后则减轻。初发心悸时病人不适感明显,常引起紧张、焦虑或恐惧等心理,此种不良情绪又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脏负荷加重,甚至诱发心律失常而使心悸加重。心悸一般无危险性,但少数由严重心律失常所致者可发生猝死。
(6)胸痛:即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不适。最常见病因为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其他如急性心包炎、胸膜炎、肥厚型心肌病等也可引起。因不同疾病引起胸痛发作的诱因、疼痛特点,缓解方式等不同,故相应内容放在有关章节详述。
3.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如血常规检查、血脂分析、血清心肌酶、电解质、尿素氮、肌酐、血糖等。
(2)心电图:心电图是循环系统疾病病人最常用的无创伤性检查之一。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分析有肯定价值;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动态演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可靠而实用的方法。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食管心电图等可进一步评估心功能。
(3)超声心动图:能准确地提供心腔大小变化及心辦膜结构情况。估计心脏功能:①估计收缩功能:射血分数(EF值)可反映心脏收缩功能,当心力衰竭时,EF值下降。EF值是指心脏每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血容量的百分比,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每搏搏出量约为60—80ml,心室舒张末期血容量为135ml,故正常成人EF值约为55%~65%。②估计舒张功能:超声多普勒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判断舒张功能的方法,当心脏舒张功能不全时,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之比降低。
(4)其他检查:①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术,如选择性左右心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和肺动脉造影等,能明确诊断病变部位与性质、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程度,为介人性治疗或手术治疗提供依据。②气囊漂浮导管检查术,经静脉指管至肺小动脉,可测定各部位的压力及血液含氧量,计算心脏指数(CI)及肺小动脉楔嵌压(PCWP),可直接反映左心功能。正常时CI〉2。5U(m2/min)PCWP〈12mmHg,当心力衰竭时,心脏指数值(反映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肺小动脉楔嵌压(反映肺淤血程度)升高。
四、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
1.心脏与血管疾病的护理诊断
(1)气体交换受损与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淤血、肺水肿或伴有肺部感染有关。
(2)体液过多与右心衰竭引起体循环淤血有关。
(3)活动无耐力与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2.病情观察
(1)症状观察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日含硝酸甘油等。
(2)体征观察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危重者应使用心电、呼吸、血压监护。
3.一般护理
(1)生活护理对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协助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
(2)休息及卧位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逐渐鼓励床上活动乃至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者每zh更换体位,心功能不全者半卧位或端坐卧位。
(3)饮食护理应摄取低热量、低钠、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不胀气的饮食。钠盐限制程度应根据水肿程度、心力衰竭程度及利尿剂治疗情况而定,一般每日食盐量应少于5g。水肿严重且利尿效果不佳时,每日进液量控制在前一天尿量加500ml左右。少食多餐,每餐不宜过饱,以免加重消化道淤血及心脏负担。
(4)氧疗护理非严重缺氧患者采用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即2—4L/min,浓度30%~40%,严重缺氧者6~8L/min。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30%一50%乙醇湿化交替吸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予以间歇低流量持续吸氧,呼吸功能不全者使用面罩加压吸氧或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5)排泄护理鼓励长期卧床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解便习惯。对便秘患者可用手沿结肠走行方向轻轻揉压,连续数日未解使者可给予缓泻剂或低压温水灌肠,无效时可戴手套润滑手指后轻轻将粪便抠出。对危重患者记录24h尿量。定时测体重。
(6)药疗护理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准确掌握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利尿剂应用中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扩血管药物应用时应定期测量血压,准确控制和调节药物的浓度与使用速度;抗凝药物使用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出血现象。
(7)心理护理病人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良刺激。医护人员经常和病人接触,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鼓励病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病人出现焦虑时给予解释,稳定情绪,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使心率减慢、心肌耗氧量减少、呼吸困难减轻。告知病人通过避免诱因、合理用药可以控制病情进展。
4.急救护理
(1)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
(2)各抢救用物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使其保持完好备用状态。
(3)患者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就地抢救并通知医师。
(4)应及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
(5)按医嘱准、稳、快地使用各类药物。
(6)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5.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
(2)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
(3)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保证足够的睡眠并避免任何精神刺激。
(4)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饮食,少量多餐,忌烟酒。
(5)对安装起搏器患者应随身带好保健卡,对冠心病患者应随身备好急救药物。
(6)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