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总很兴奋,亲切地说:“小姐,恕我直言,化妆品广告很大程度上是美人的广告——外观很重要。”郑小姐毫不自惭,迎着老总的目光大胆进言:“美人可以说这张脸是用了你们的面霜的结果,丑女则可以说这张脸是没有用你们的面霜所致,殊途同归,表达效果不是一样吗?”
老总默许,写了张纸条递给她:“你去人事科报到,先搞推销,试用三个月。”郑小姐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中,一个月下来,业绩显著。她现在已是该公司的副总经理。
【案例赏析3】
一位学校播音专业的学生马上就要毕业,恰好这时某著名电视台要招聘一名节目主持人。进入这家著名电视台是他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于是大多数的同学都报名参加了招聘考试和面试。几轮考试过后,有三名学生进入了“决赛”。最后还要参加一次决定他们命运的考试,以决定谁最后胜出,成为最终的赢家。
电视台考虑得很周到,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三个选手接到的是同一个题目:要他们说服本台一姓张(男性)的法制节目主持人改变其多年来一直不变的发型。
第一个出场的是一位男同学,他不慌不忙地在椅子上坐定,然后对着主持人侃侃而谈,说当今流行的发型,说男士该剪什么样的发型才酷,说发型与爱情及人生的关系,说不时改变发型是追求美和浪漫、求新求变的发现……他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主持人听完,说了一句:“按您那样说,活着真累,一个发型不应该有您说的那么琐碎和复杂吧!”
第二个出场的仍是位男同学,他对主持人道:“张老师,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您,尽管您主持的节目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肯定,但大家对您多年来一直不变的发型还是感到了厌倦,您难道就不想通过改变发型来改变一下您的光辉形象吗?据说您的夫人私下里也对您的发型表示了不满,这应该引起您的重视呀!”主持人微微一笑道:“观众的意见我非常看重,因为观众就是上帝,但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收到一封要求我改变发型的观众来信。再说我的夫人也不可能对我的发型私下表示不满,因为我的发型每次都是她亲手做的,她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做,我从未干涉过她。”
第三个出场的是位女同学,她面对主持人,开门见山地说:“张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很敬业,您的工作就是向观众传播法律知识,了解犯罪事实,分析犯罪分子的心路历程,让人们从中受到警示和教育。现在,有一个任务摆在您的面前:您要到监狱采访一些被关押的犯罪分子,但您必须剃成光头,乔装成罪犯加入到他们中去。请问,您愿意吗?”主持人点点头,爽快地道:“愿意,当然愿意!为了工作的需要,剃成光头是应该的。”
结果,女同学被录用了。是她的机智起了作用。
【案例赏析4】
有时候,用人单位也会用“激怒法”来测试应聘者。面对这种情况,应聘者的机智和妙答就显得异常重要。比如:
问:你并非毕业于名牌院校?
答:比尔·盖茨也未毕业于哈佛大学!
问:你经历太单纯,而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经验丰富的人。
答:那么,我确信我有缘加盟贵公司,我将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
问:你专业怎么与所申请的职位不对口?
答:据说,21世纪最抢手的就是复合型人才,而外行的灵感往往超过内行,因为他们没有思维定势、没有条条框框。
问:你因为与上司有矛盾才转到我们这里来的吗?
答: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但我们之间性情差异太大,无法成为好朋友。
问:你性格过于内向,这恐怕与我们的职业不合适。
答:据说内向的人往往具有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品质,另外,我感到应把发言机会多多地留给别人……
不难看出,这样一些机智的妙答,会帮你闯过暗礁,给主考官留下良好印象。
③注意面试题中的“陷阱”
注意试题的“怪”。有许多试题纯属怪题,如果你不仔细,就会上当。
【案例赏析1】
一群年轻人都是经过了多次筛选的佼佼者。现在,他们正面临着最后的考验——一场定时10分钟的考试。谁通过了,便可进入这家著名的大公司工作。
试卷共30道题,面宽而量广,这完全出乎大家意料,这么多题,10分钟时间委实太急促了。许多人一拿到试卷便半秒也不敢耽搁慌忙抢做,全然不顾监考官“请大家先将试卷浏览一遍再答题”的忠告。
试卷在10分钟后悉数收齐。总经理亲自批阅,从中挑出6份试卷。这6份卷面有一共同特点,即1~28题全部未做,仅回答了最后两个问题,而其他试卷的答题情况则好得多,做了前面不少题,最多的做了12题。
公司录用的竟然是那6个仅答了最后两道题的年轻人——原来秘密就藏在第28题中,它的内容是:前面各题均无须回答,只要求做好最后两题。
该公司原本就未打算再考查大家肚里的墨水——能在多次遴选中胜出,学问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总经理亲自策划这场别具匠心的考试,是要测试出竞争者们学问以外的东西啊。沉着、冷静、机智、灵活,这些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案例赏析2】
作为外企的员工,要求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因此,一家外企招聘员工时,要求应聘者冒雨到附近指定地点然后返回,但只有一半的应聘者发到雨伞。在这场面试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发到雨伞的应聘者协商合用一把雨伞;而还有些有雨伞的应聘者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独自撑一把雨伞。结果,独自撑一把伞者被淘汰,而风雨同舟者则被录用。
【案例赏析3】
广州某公司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招聘营销人员的启事,应聘条件、工资待遇等内容一应俱全,参加笔试、面试等要求也非常明确,可通篇启事从头看到尾,就是没有发现应聘的联系方法。
真是咄咄怪事,招聘启事哪有不留联系方式的?多数人认为这是招聘单位疏忽或是报社排版错误,于是,便耐心等着报社刊登更正或补充说明。
但也有三位应聘者见招聘的岗位适合自己,便不去管是谁的疏忽;有的通过互联网,在搜狐引擎上输入公司名称,轻松地搜出了包括通讯方式在内的所有公司信息;有的则立即通过114查号台,查出了该公司的办公电话,通过向公司办公室人员咨询,取得了联系方法;有的查找联系方式的办法则更是颇费了一番周折,他依稀记得该公司在某商业区有一个广告牌,并顺藤摸瓜取得了公司的地址和邮编。
招聘启事的第三天,多数应聘者正眼巴巴地等着从新来的报纸中找有关更正和补充,但小王、小张和小刘三人的求职信及有关招聘材料已经寄到了公司人事主管的手中。
此后,人事主管与小王、小张和小刘相约面试。面试时,公司老总对三位小伙子的材料和本人表示满意,当即决定办理录用手续。三人为如此轻松应聘而颇感蹊跷:招聘启事中不是说要进行考试吗?带着这一疑问,他们向老板请教。
老总拍着他们的肩膀说:我们的试题其实就在招聘启事中,作为一个现代营销员,思路开阔,不循规蹈矩是首先应该具备的素质。你们三人机智灵活,短时间内能另辟蹊径,迅速找到公司的联系方式,这就说明你们已经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份试卷。
【案例赏析4】
面试要注意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去面对一些有难度的面试题。
据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对新聘人员的面试不是一个一个进行,而是一组一组进行。
有一个人坐在前面接受提问的时候,其他应试人员则排成一排坐在后面等候。而这个时候,真正的被试者并不是坐在前面回答问题的人,而是坐在后排等候的那些人——面试官正在严密观察他们在别人接受提问并回答问题时的具体表现;有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事情里,有的人目光涣散、面无表情,有的人在认真倾听,有的人在左顾右盼……
这些人中,那些在认真倾听的人将会有可能胜出,因为公司不同,公司的性质也不同,作为一个服务性机构,“日常对话,深度倾听”对一个公司员工来讲是首当其冲的必备因素,许多面试中失败的人恐怕至今还不知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
【案例赏析5】
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
主考官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第一位说:“两米。”
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半米就够了。”
“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愈远愈好。”第三位说。
结果被录用的是第三位。
这里的秘密是什么?那就是:不要和诱惑较劲,而应离得越远越好。
【案例赏析6】
某大酒店正在招聘部门经理,经过几轮筛选,选出了三位继续面试者。
老总问第一位面试者:“你说是先有鸡对呢,还是先有蛋对?”“先有鸡。”
老总问第二位:“你说呢?”“先有蛋。”
老总问第三位:“你的看法呢?”第三位面试者经过认真思考说:“客人点鸡,就是先有鸡,客人点蛋,就是先有蛋。”老总笑了,不言而喻第三位面试者被录取了。
为什么?因为第三位跳出了原有的思维模式。这个回答的巧妙之处有两点:一是这个题目本身是一个无对无错的题目,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肯定不行,必须要有模棱两可的弹性;二是作为酒店,客人是第一位的,能够以客人的意见为宗旨,肯定会是一个服务上等的部门经理。所以,无论是做什么,有时打破一种思维模式,就会找到一条新路。
【案例赏析7】
有个“马克·吐温教你求职”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年轻人毕业后来到美国西部,他想当一名新闻记者,但人生地不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他想起了大作家马克·吐温。年轻人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
马克·吐温接到信后,给年轻人回了信,信上说:“如果你能按照我的办法去做,你肯定能求到一席之地。”马克·吐温还问年轻人,他希望到哪家报社工作。
年轻人看后十分高兴,马上回信告之,于是,马克·吐温又告诉他:“你可以先到这家报社,告诉他们我现在不需要薪水,只是想找到一份工作,打发我的无聊,我会在报社好好地干。一般情况下,报社不会拒绝一个不要薪水的求职人员。你在获得工作以后,就要努力去干。把采写到的新闻给他们看,然后发表出来。这样,你的名字和业绩就会慢慢被别人知道,如果你很出色,那么,社会上就会有人聘用你。然后你可以到主管那儿,对他说:‘如果报社能够给我相同的报酬,那么,我愿意留在这里。’对于报社来说,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一个有经验又熟悉单位业务的工作人员的。”
年轻人听后,有些怀疑,但还是照着马克·吐温的办法去做了。不出几个月,他就接到了别的报社的聘任书。而这家报社知道后,愿意付高出别人很多的薪水来挽留他。
故事中的年轻人听从劝告选择了一条独特的求职道路,把求职作为一种提高自己才能、积蓄力量的手段,变被动为主动。在职位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种办法值得一试。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求职中,许多人都想“一步到位”。但实际上却很难办到。
有的人错过了星星,又错过了月亮。在稍纵即逝的机遇面前,创意对求职是否成功至关重要。
【案例赏析8】
有一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说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找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老板才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专业。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才亮出了硕士证,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
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于是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人不怕被别人看低,而怕的是人家把你看高了。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你的形象会慢慢地高大起来。可被人看高了,刚开始让人觉得你多么的了不起,对你寄予了厚望,可是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结果是被人越来越看不起。
(2)面试时的交谈技巧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如果不懂得谈话的艺术,面试是要失败的,因为对方会在面试中通过交谈捕捉你自然流露的信息,进而推断出你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因此,掌握交谈的技巧无疑是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有以下建议。
交谈技巧
做好交谈内容的准备。
要考虑如何回答对方可能向你提出的问题,也要准备好如何向对方发问。
语言含蓄、机智,谈话要富于幽默感。
注意谈话的语气、声调和速度。
交谈切忌过多重复、唠叨,同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
在谈话中表现出自己的自信心。
应付和回答技巧
把握重点、简洁明了、条理清楚、有理有据。一般情况下,回答问题要结论在先,议论在后,先将问题的中心意思表达清晰,然后再作叙述和论证。
讲清原委,避免抽象。主试人提问总是想了解一些应聘者的具体情况,切不可简单地仅以“是”、“不是”作答。针对所提问题的不同,有的需要解释原因,有的需要说明过程。不讲原委、过于抽象的回答,往往不会给招聘者留下具体的印象。
确认提问内容,切忌答非所问。面试中,如果对主试人提出的问题,一时摸不着边际,以致不知从何答起或难于理解对方问题的含义时,可将问题复述一遍,请教对方以确认内容,并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对不太明确的问题:一定要搞清楚,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不致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有个人见解,有个人特色。主试人接待应聘者若干名,相同的问题要问若干遍,类似的回答也要听若干遍。只有具有独到的个人见解和个人特质的回答,才会引起对方的兴趣和注意。
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面试时遇到自己确定不知、不会的问题时,闪烁其词、默不作声、牵强附会、不懂装懂的做法均不足取。诚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反会赢得主考人的理解、信任和好感。
【案例赏析】
一次公务员考试面试,主考人是一位专门研究公务员制度的教授,参加面试的毕业生都是经过几轮筛选之后的佼佼者。其中一位毕业生出场,主考人照例要求他用两到三分钟时间做个自我介绍。
这位毕业生介绍到:高考时是某省前几名,大学期间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成绩优秀,组织过若干次大型活动。讲完后主考人忽然提出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