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大调的旋律如涓涓流水一样,它用丝丝和弦为我们奏出心灵的赞歌。
小鱼的心情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这条小鱼在乎》。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夏天一个炎热的午后,父子两人走在海边的沙滩上,大大小小的浅水洼里留下了许多被昨日暴风雨卷上来的小鱼。这时小男孩弯下腰拼命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将他们扔回大海。而父亲却不以为然,冷漠地说:“这么多的小鱼,你是救不过来的。”这时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我知道。”“知道为什么还扔,谁在乎?”“这条小鱼在乎!”
是的,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条小鱼在乎,也只有这条小鱼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看到这,我不禁联想到了平日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呵护,又包含着多少人的在乎呢?但真正能够在乎,并且在教师的在乎中可以重新树立起生命尊严的也许就是那一小部分搁浅在浅滩的小鱼——被教师忽略的个别个性化的学生。
搁浅在浅滩的小鱼需要海水的广博胸襟吸纳,更需要外力的作用来将其送回适合其生存的环境。相比之下,个性化学生较之搁浅在浅滩的小鱼就更需要在校园氛围中得到更多情感的沟通与抚慰,更需要家长科学化的教育指导和师生对其的关怀与鼓舞。
在新形式教育理念的驱动下,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若能有效地运用情感激励调动这个群体的积极性,那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注重心灵的沟通是转化后进生的灵丹妙药。邹敏,一位聪明漂亮的小女孩,由于父母感情不和长期分居,因此她便长期寄居在她爷爷家里。家庭生活的不幸是致使邹敏居于后等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她表现散漫,上课精神不集中,作业完成不及时,逃课、旷课等现象相当严重。起初我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她依然我行我素。“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最怕的就是对学生放手不管。为了挽救这名可爱的、无辜的小女孩,我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她的身上。在平时的细心观察中,我发现她平时待人诚恳,助人为乐,而且能够听懂老师所说的话。于是,我不再对其进行简单的、粗暴的批评教育,每次在她犯错误的时候,我从不在众人面前批评她,目的是为了保护她的自尊。为了能够使她重新找回自信的勇气,我巧妙地利用这一点经常找她谈心,主动让她负责班级的一些任务。在各种活动中,帮助她完成设计和布置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的帮教活动使同学们也对她刮目相看,使她又重新回到了同学们中间。长期以来,我和邹敏之间无形之中建立起了信任的纽带,原来,缺少关爱是导致邹敏呈现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于是在课上,我充分为她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课下我经常找她谈心,帮助她解决困惑,放学后我偶尔到她家探望探望。经过了近两个月的努力,这位小女孩变得越发可爱了,回答问题的次数增加了,作业认真完成了,劳动积极肯干了……现在她的数学成绩已达到了85分以上,多么大的进步啊!每天看到孩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的内心不禁涌出一种喜悦……
其次,巧用赞美艺术是促使后进生进步的快捷手段。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用欣赏的眼光注视着自己,后进生更是如此。在他们自卑的心灵中,如果教师及时注入情感激励这一催化剂,会使这些后进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并释放出最大的能量。王彪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记得在我刚接班的时候,班内有这样一位小男孩,他的脸部和脖子的部位有很多的疤痕,上课时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每次我叫起他的时候,他浑身吓得直哆嗦,说话时的声音微微颤颤而且极不连贯。这时我已意识到了他是一位特殊的孩子,他由于惧怕老师而患了“恐师症”。针对这一现象,每天在课间的时候,我都会主动找他做游戏,他最喜欢跳绳了,而且我也喜欢这一体育项目,于是我俩经常进行跳绳比赛。经过半年多的时间,他那种恐惧的心理渐渐的消除了。每次要提问他的时候,我先用一种期待的眼光看着他,待他慢慢地站起来以后,我又用一种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渐渐地他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语句也越来越连贯了。现在他已成长为我班的一名优秀的小主持人,可见语言的激励与沟通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普天之下唯有爱最无私,教师对学生的真情付出,也许向来就不图什么回报。但是你的情感付出与否却直接影响到无数个“爱迪生”“瓦特”的成长,因为这些“小鱼”们真的很在乎!
为思维的驰骋辟路
在美国中学的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8减6是2,8加6也是2,有这种可能吗?请予以证明。”一位男生站起来作答:“数学上,8减6是2,但8加6也是2却是不可能的。一个明显不可能的问题作为可能被提出来,肯定有它可能的因素,所以数学上既然没这种可能,生活和自然中肯定有这种可能。譬如,上午8点的6个小时前是凌晨2点,6个小时后是下午2点。”
这个清晰的逻辑思维推理过程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具有了较为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成人所折服,同时也让我们形成了思维定势的成年人所汗颜。我们的想象力哪里去了?我们的思维缘何被自己在无意识中所束缚、尘封了?我们思维的翅膀从何时起在悄无声息间退化了?……尤其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是否感觉到一丝恐慌和惊悸。学生多角度、超越现实的思维形式和想象力是否也在悄然渐逝?学生的思维是依然在展翅飞翔,还是在我们作教师的固化思维教学模式影响下变得苍白无力?
有位教授曾分别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课堂上进行了这样一个较能说明问题的实验:随意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学生这是什么。幼儿园小朋友的答案是最多的,他们随心所欲,想到什么说什么;其次是小学生、中学生;当到大学的课堂中问到这个问题时,学生的目光是茫然的,长时间的沉默之后反问教授:“您是什么意思?您想让我们怎样回答?”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失败的一面。我们不仅没有使学生思维的翅膀坚硬起来,反而使其在教师的教育下逐渐退化了,学生的思维被我们限定在了自己的思维怪圈里。由此可见,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校园内不仅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与手段来为学生思维的翅膀补充能量、滋补营养,更要为学生思维的驰骋开辟出一片可以任其自由翱翔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体现新教育理念的优秀学生。
幸福的“芭蕾步”
那天从省城培训回来,未及洗去几百里奔波的征尘,我就踏上暌别半月的讲台。上课前简短的仪式完毕,下面却有一股久久的躁动,我提醒的目光屡屡受挫,我心里嘀咕着,但依然用“做”出来的笑意支撑着平和的姿态:“同学们,能告诉我什么事情使大家这么高兴吗?”没人作答,他们传递着推让的目光,像小时候玩“击鼓传花”的游戏。“那就请班长说说。”我开始“点将”了。“我,我……”文静的班长什么也没说。“学习委员,你说说看。”我的声音有种压抑自己而引起的夸张的颤动。“其实——也没别的。”学习委员悠悠地站起,一边拢着额前的头发,“上周,校广播台播出一篇稿子,大家猜测可能是写你的。”“写我?”我“脑筋急转弯”,但始终想不出自己有什么被写的理由,只有静待下文。“那篇稿子的作者说,她周二做值日,任务是打扫办公楼与教学楼之间的天桥。每次刚刚做好,马上就被过往师生走脏了,看着劳动成果被破坏心里很不好受。后来,她看见一位中年教师从上面走,每次都踮着脚尖儿,尽量不弄污地面,她就很感动、很幸福,既为这位老师尊重别人的劳动,也为自己无形中得到别人的理解。她给这篇稿子取题为‘芭蕾脚步’……”我顺着她的叙述在记忆中搜索,其实,这些片断是无需记忆的,就像每时每刻都很自然地发生着的一些动作。晨读下班,天桥是必经之路,每日总有几个学生用拖把认真擦洗,那么光洁的地面,片刻之后就留下串串“大写”的脚印。面对值日学生无奈的神情,我的心里隐隐产生了不忍,于是每天就叠印出学习委员所描述的镜头。“不是我,别人也会这样做的。何以见得那位中年教师就是我?”这是一个不错的话题,就此可以引出一番有意义的对话,于是,我索性调整了原来的授课计划。“因为她齐耳短发,额头上有一颗红痣,看起来挺斯文的。”学习委员在笑浪微起之前先已忍俊不禁,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就算是我吧,同学们从中有没有想到些什么?”我问。“一个严肃、严格的人往往也是一个最富人情味的人。”“完善个人品德最好的行为是从并不经意的琐事开始。”“对美好德行最高的敬意莫过于‘起而效之’。老师,现在不少人从那里经过都跑起了‘芭蕾步’,这可能是您始料未及的吧?”……
“谢谢大家的赞美。不过,当时我确实没想很多——当然要是想了很多,那就是一种矫情。我只是觉着,自己这样做,或许起不了丝毫作用,但求问心无愧罢了。现在有这样的结局,我很高兴,也很幸福,这说明人人都有‘向善’的心理,也说明好事谁都做得来。”
微雨
题记:这个故事是为我的表弟写下的。
曾记得,那是个微雨的夜晚,烛光幽柔,我回到了那个我思念过千百回的村落。我走进你的房间,你的头正枕着教案。我久久地等待,然而你睡得正香,嘴角流露出微笑。第二天,你就在这微笑中走上了讲台。
那年,你十八岁。
十八岁的年华是雨季,温柔而多情,蓬勃而烂漫,然而你却过早地成熟了。两年后,你走进我们贫穷的家乡时,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办教师了。民办教师,在你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而在别人眼里是什么呢?这些你无暇顾及,能当教师就满足了。虽然我想以自己多年教师的真切感受阻止你,但你那颗执著追求的心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这个村落,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我深深眷恋的故土。但是,我无法否认她的贫穷、闭塞与落后。学校就座落在两峰对峙的谷底,那里记录了我五年的小学生活,也记录了我烦闷的三年教师生涯。那三年,我做梦都想调动,然而,想不到从我手里接班的竟是你,而你却干得那么专注,干得那么出色。
面对几间破败的校舍,面对几十名山村小孩,你没有犹豫,毅然走进了教室,学生把你团团围住。这使我感到,在家乡你要喧宾夺主了。分手的时候,你站在学生一边,列队目送着我。这情形叫我感动,也叫我惭愧。这以后就频频传来了家乡学校的喜讯,普及率、教学成绩,那枯燥的数字正是有了心血的沐浴和汗水的滋润才会温顺地曲线上升啊。你度过的艰难我想象不出,和你相比,我自觉枉为教师。因为你,我才重新认识教师的价值,也正是因为你,我敬慕所有默默奉献的人民教师。家乡的五年,你付出了成倍的代价,承受了生活与工作的重压却毫无怨言。
我总也想不透,家乡的孩子怎么会像磁石般吸住了你的心。那年,你终于考上了师范,我以狂喜的心情迎你“跳农门”,想不到你给我的竟是蒙蒙泪雨、满腹惆怅。你喃喃地说:“我走了,可苦了这班孩子。”临走的时候,你给学生每人赠一本粉红色日记本,而学生却送了你四十里山路。一路上你泪水不断,有说不尽的嘱咐,弄得大家心都碎了。
两年前,你留城任教,我特地为你买了盏台灯。你在灯下写下了的誓言:“让我的生命从现在开始吧!”我知道你指的是作人民教师的生命价值。从此,为你专用的台灯就超负荷地燃烧着。白天,你披着晨曦去几里外的学校上课;晚上,你在柔和的灯光下劳作。而我,每天都做关于蜡烛的梦,醒来说与你听。你说:“做蜡烛不好吗?既燃烧了自己,又照亮了别人。”那种执著的天真竟与多年前的你一样,我还能说什么呢?
今夜无月,有微雨初降,这使我想起十年前那个微雨的夜晚。在你人生的年轮转了二十九圈的时候,你教师的生涯也整整十年了。你忘了,但我忘不了,全家正准备为你而欢庆今宵,可你却托人送回了一张纸条:“为了庆祝四(2)班获得教学成绩、第二课堂活动、学雷锋做好事三个第一,今晚举行学生与家长联欢,请别等我。”别等,孩子们已经睡了,我独坐窗前,是祝贺还是报怨?我说不出。帘外雨潺潺,我只能说:“今夜又微雨。”
铃声的变迁
学校下课的音乐声响起来了,学生们欢叫着跑出教室。我忽然想起上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起首一句便是:“丁零零”下课铃响了。可儿时的校园里却不是什么铃声,而是由一截吊着的铁轨发出的“当当”声。于是写的类似的作文就成了:“当—当—当—”下课的钟声响了。姑且就叫做钟吧,要不那截铁轨该叫做什么呢?可那钟声也是很悦耳的,敲钟的老人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节奏:急促的是集合;敲一下,一停顿,然后连敲两下,如此反复是下课。小学的时光便在这日复一日的钟声里度过了,可直到毕业也不知那“丁零零”是个什么动静。
到了中学,铁轨变成了一口真正的钟,于是那“当当”声也便是真正的钟声了。真正听到铃声,还是一次到城里参加一次竞赛。那铃声很是刺耳而且急促,远不如钟声那么悠扬。后来上了师范,听到的也是这急促的铃声,那钟声便在记忆中慢慢淡去了。
师范毕业后,我在一个小县城的一所小学里任教。小学校里用的也是电铃,可在一棵老梧桐树上居然也挂着一截锈迹斑斑的铁轨,原来城里的小学也有使用铁轨的历史啊。过了几年,电铃也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音乐的声音,于是三种不同时代的报时工具同时出现在校园里,仿佛一段凝固的历史。
后来学校搬迁,那段铁轨被丢弃了,电铃也被扔在一边。我把它捡了来,接上电源,居然还“丁零零”响得清脆。还能用,却被时代淘汰了,我无奈地把它放到一边。于是上班的日子便在那一成不变、反复重复的简单乐声里流逝,忽而就留恋起儿时那悠扬的钟声来。
现在的孩子该用怎样的象声词来形容现在下课的声音呢?
幸福的理解
细想人的一生,最需要面对和学习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怎样生活,通俗地说就是怎样获得有价值的人生,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发现什么,追求什么?
世界给我们的本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眼睛看到的和我们的理解所能认识到的是不同的侧面。往往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区分出了各个轮廓,也因此区分了我们和别人。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在于:他善于挖掘与培养每个学生自身的素质;他善于帮助和引导每个学生在自身的优点上成长与发展;他善于鼓励与认可每个学生在每一个时段内取得的自信和骄傲;他能让学生接受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信念,他能让学生在成长中健康地去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