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学相长文丛-教育和弦
28675100000001

第1章 C大调(1)

C大调的旋律是清脆的,它用丝丝和弦为我们弹奏出了教育之歌。

教育是爱

王思亮是全校有名的双差生,他的改变,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的分量。

王思亮的母亲精神上有些问题,父亲是一个文盲,经营着一辆人力三轮。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父亲早出晚归,长年奔波在外。因此,王思亮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没人管理,家教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王思亮养成了不少的恶习。自低年级起,王思亮就是一个难于管教的孩子,上课坐不住,学习无兴趣,经常完不成作业;个子虽然小,但脾气大、性格怪,与同学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所有的老师只要一提到他就倍感头疼。从四年级接到这个班以后,我对他不是瞪眼大吼,就是罚站请家长,但这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根本无济于事。

一次我随手翻到教育心理学书中提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其意是说:教师如果真能爱护和关心学生,那么学生就会顺着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破罐破摔。

受此启发,我静下心来,寻求改进教育王思亮的方法。是啊,像他这样的孩子,学习和表现那样差,得到的关心和爱护也少,对老师从心底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接受批评教育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于是我一改以往的态度,注意发现他平常表现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很小的进步,我都大加表扬。认真做了一次清洁,我就在班上表扬他爱劳动,思想好;按时交了一次作业,我就在同学面前夸他学习进步大。多次的鼓励和表扬,终于让我看到了一线希望。一次,他又与一位同学发生了矛盾,但这次的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大打出手,而是主动向我反映了事发原由,我借此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王思亮遇事谦让,心中有集体的好思想。

自从改变教育的方式后,我惊喜地发现王思亮上课的纪律好了,学习用心了,做事也积极了,常常还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也更懂礼貌了。儿童节前夕,我向他许诺,让他继续努力,一定让他在儿童节当上少先队员(一直未入队)。他听了以后,脸上流露出少有的惊喜。就从那天起,王思亮如同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进步也很快,几次模拟测试,他一次比一次进步大。儿童节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我从那灿烂的笑容中看到了他成功的喜悦。

从王思亮变化的过程中,我感悟到:对于差生,老师多数情况都是训斥和指责,以至于师生之间产生的鸿沟越来越深,得不到情感的沟通,从而屡教不改。究其原因,就是给予的情和爱太少了。其实,差生是最需要关爱和信任的情感弱势者,如得到老师的一点关心和照顾,他们会表现得比优生更敏感,他们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信任。正如“久旱逢甘霖”,他们枯竭的心灵太需要滋润和抚慰了。

对待差生,我们为什么不少一点头痛,多一点心痛呢!

语文课堂呼唤节奏

一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迎新春”元旦合唱比赛,我便与学生们一起练习唱歌。只见音乐老师一边打着拍子,一边说:“这首歌是两拍子的,但在中间也是有变化的。比如说前两句‘我们生活在这里……我们成长在这里……’节奏是欢快的,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要唱得悠扬一些,后面‘红领巾的歌声多么嘹亮’又是欢快的了。最后的合唱部分‘啊!我们的家园,用歌声迎接明天的辉煌……’也是悠扬和欢快相交替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挥下有节奏地唱了起来,时而欢快、时而悠扬,连在一旁的我也被感染了。经过音乐老师这么一指点,歌曲顿时唱得有声有色了。

课后,我不禁感慨道:这样既轻松又有趣的课,谁不愿意上?相比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枯燥乏味得多,难怪孩子们都喜欢上音乐课。但我们不能责怪孩子,更不能归咎于学科的不同。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犹如弹奏钢琴,之所以使观众陶醉,乐曲本身创作得成功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靠弹奏者的艺术发挥。它要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把优美的旋律传给听众,感染听众,也就是把自己的感情传达给对方,转化为自己工作对象的感情,这才是成功。我们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其实都像一首首优美的乐曲,关键是看我们做语文老师的是否能奏响它,能否奏出美妙的乐章。

备“读”

语文课一定要备“读”。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备课不备“读”却是许多教师的“常见病”。只有老师读得美了,学生才能读美、读好。语文教师读好课文就相当于音乐老师唱好每首歌一样。备“读”主要有三步:(1)读通——加深理解;(2)读准——做好范读;(3)读妙——提升境界。读课文一定要读出风格来,如结合大部分学生喜爱电视文艺节目的特点,把一些优秀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引进课堂,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就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讲到说明文——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就可以仿效赵忠祥的沉着稳重而又不乏风趣去读。“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进到后面,倾斜地铺开……”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沉浸于神奇迷人的“动物世界”中。如还可以借鉴正大综艺里导游小姐那活泼亲切的语言风格去介绍马克·吐温笔下风光旖旎的《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篇文章口语多,朴素自然,读来很有节奏,腔调活泼一些,让学生在轻松的语言气氛中领略名家风范,饱览名城风光。

备“语言”

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语言,许多著名的特级教师就非常注重自己的语言。比如,贾志敏老师的语言简练、流畅而不乏幽默,于永正老师的语言朴实但处处蕴涵着哲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她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她就是用自己那富有艺术性的语言粘住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我们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节奏,洋溢着情趣,就必须在语言方面下工夫,使自己的语言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用语言粘住学生。

比如,贾志敏老师上《镇定的女主人》时,请学生找“镇定”的反义词,一学生讲“慌张”。贾老师又问:“那如果在课题中用‘慌张’这个词,这课题应怎么读?”该生说:“是‘慌张的女主人’。”大家笑了。贾老师幽默地插了一句:“你才是一个‘慌张’的小姑娘呢!”大家笑得更欢了。这学生害羞地吐了一下舌头,连忙改口说:“应该是‘不慌张的女主人’”。后来,这学生举手举得特别勤。到了最后抽读课文时,贾老师还特意指名,“请那位慌张的小姑娘来读!”那小女孩兴奋极了,有声有色地读了起来。

《晏子使楚》中晏子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为了让学生体会晏子的胆识以及语言中的“言外之意”,导入新课时可以讲一个故事,一位外国记者问周总理:“为什么你们中国人爱低着头?”周总理笑笑说:“那是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这两句话中包含的“言外之意”,学生们都能明白,就为下文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

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我们也会用一些语言,如:“58位同学就应该有58种不同的体会,请带着自己的体会大声读。记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是我们朗读的目的。”“足球赛场上的精彩是球员创造的,课堂上的精彩就是你们创造的。”(《放弃射门》)“东吴的三万兵力居然胜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太令人吃惊了。今天,请大家做一回小小军事家,进行一下战后分析。”(《赤壁之战》)

坚持训练,达到学生感觉听你的课好像是在听一首绝美的歌曲,听你的课时间过得很快,这时你就懂了什么是课堂语言艺术。有位哲学家讲过,什么是艺术?简单地说,艺术就是一种享受。

总之,课堂教学中运用节奏是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严格要求也是尊重

与这帮学生厮磨了三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晨直奔教室,因为心里有两个期待:一是与孩子们一起晨诵,一起用美妙的诗句与黎明共舞;其二便是和孩子们一起收作业,一起晨检。

刚进教室,值日生就急匆匆地迎过来,“老师,礼仪卫生检查发现刘封没有佩戴校牌。”又是他,每天都有报告他的:不是红领巾没戴,就是作业本忘交,要不就是打架,要不就是……“老师,因为他我们班每天都被扣分。我们的话他根本不听。”他的意思我明白,希望老师出来说话。刘封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十分好动,管不住自己,我一直密切注意观察着他。即使值日生不和我打这些“小报告”,我也准备找他谈话了,因为我也发现他上课不但自己不听课,而且影响了他们周围的一批人。

一个课间活动的时间,我找到他,决定跟他推心置腹地谈谈。

“刘封,你最近自己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他摇摇头。

“自己能说说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吗?”我问。

他先是沉默着,在我的坚持下,自己说了很多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等他一一说完,我说:“一个能认识自己的人,是从发现自己的缺点开始的,但这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改掉它,尤其生活在一个班级里,我们每个人都属于集体。”他似懂非懂地看着我,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声调不高但很肯定地告诉他:“老师相信你能做得好的,你不会辜负老师对你的期望的,对不对?”他看着我,然后向我点点头。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和同学们确实能感到他的变化,我特意在晨会课上大大表扬他的点滴进步。根据经验,这样的孩子进步要肯定,但他一定还会反复的。

果然不出所料。一天中午,我在办公室改作业,学生进来报告,说刘封爬窗户把窗户弄坏了。

我一刻不停地来到班级,发现雪白的窗台上留着几对错乱的脚印,窗子的木框被弄掉了,玻璃摇摇欲坠,十分危险,砸到人怎么办?刘封在一群围上来的学生中低着脑袋。

这次,我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且放学和他一起回家。先是向他父母说了他最近有很大的进步,接着将此事很严肃地提出来,希望家长能够理解老师,配合支持学校教育工作。

家长也向我列举了他在家因调皮而闯下的“祸”,表示一定配合老师好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能够静心学习。

我曾对“快乐学习”有过误解。对于学生不交作业,或者是犯下的那些“不起眼”的错,我总是一笑而过,告诉自己,要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童年要快乐,童年要少苛责、少呵斥……

可结果是,学生学会了散漫。课堂纪律涣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这样没有严格要求,放任自流,就是快乐的吗?他们就拥有了快乐的童年吗?这就是对童心的尊重吗?

后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尊重并不代表放任,而是更严格的要求。

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经验中的若干结论》一文中曾明确表述:“我的基本原则——我认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所有苏维埃所有教师的原则——永远是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正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这就是马卡连柯尊重与要求相统一的原则。尊重的教育是充分信任儿童的力量和能力,把他们当作正常发展的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找一个理由去帮助学生

我常常提醒自己,“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学生是人,所以学生也会趋乐避苦。所以如果学生不想学,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们,使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我还提醒自己,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共同体,学生是人,所以学生也会有感性超越理性的时候,所以如果学生犯错误,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感性甚至是任性,帮助他们日渐走向理性的成熟。总之,学生是一个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年轻人的成长路上很需要有人推一把,拉一把。

我以为我懂得了许多,但有一点我几乎忘记了。直到这次读学生的随笔,读到他们回家向父母要钱回校时,我一下子想起了多年前我自己上学时,每次向父亲要钱、得钱后花光钱时的心境。熟悉的情景,令我想到了母亲,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哥哥姐姐……

我告诉自己,就凭着学生这些来之不易的钱,我们也应该义不容辞地帮助学生学习好文化,学习好做人的道理,这比前面的任何一个理由都要更充分。

邓莎莎的随笔

回家后感觉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要回学校的日子。想起离开学校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刚刚发生。

回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休息,二是囊中羞涩,要回家补充“能源”。每当这时候,心里总是很不是滋味。好不容易才回家一次,张口却总是要钱,我对父母充满了愧疚,所以回家积极地替父母分担家务,想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罪恶感。

与上次回家一样,这次也需要200元。本以为上次拿了这么多,剩余的就当这个月的伙食费算了,这次就不用拿这么多。哪知道要交什么资料费、练习费等杂七杂八的钱,细细一算,还是需要200多元。与其一次痛一点还不如一次痛个够,我索性把以后将要交哪些项目的钱都跟父母说了,好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这几个月来花的钱与我之前计划好的范围出入太大了,我感觉这个学期用钱特多。

这个月回家,爷爷病了,家里花了不少钱,家里的经济比上个月还要拮据。当爸爸把钱递给我,接过那些钱时我感觉很沉重。

果真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难怪有人为钱着迷和疯狂。

刘凯的随笔

月末了,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打个电话给母亲,目的只有一个——要钱。

人家说,读书人像皇帝公主,在校好吃好睡,回来又可领到“工资”。父母好像上辈子欠了他们似的,要做牛做马好生伺候着皇帝的衣食。父母就好像取款机一般,总好像有取不完的钱,可谁也不知道取款机里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只知道只要自己想要,那取款机里自然会出钱的。

母亲说话的声音很低小,她说这段时间头疼,肚子又疼,似乎说完这句话她把吃奶的劲都使上了,但还是强装着坚强地说没事。我知道妈妈一定像我一样想多了,头就痛了。

她问我下个月要多少钱(为了省电话费她每次都直接进入话题),我说要350元。“要那么多啊?”我听到了电话那头她小声地嘀咕着,好像在和自己说,不愿让我听到,又好像说错了什么似的后悔了……我赶紧解释道:“我打算买校服了,别人都买,我不买显得太独立了吧!还有这月要交60多元的资料费,再加生活费200元……”其实我真的不想再解释下去了,解释太多钱也不会从天而降,反而使得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刺痛彼此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