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
中午用餐时间去看了一次孩子,看到这样的一幕:班级里,许多家长站在孩子课桌旁,不时夹菜倒水,而孩子则舒服地坐享家长送来的美味,更有孩子嫌这嫌那,甚至耍性子不吃。家长总是苦口婆心让孩子多吃点,许多孩子在家长的承诺下才勉强开了“尊口”。
镜头二:
一次专访一位美国朋友,竟发现他儿子面黄肌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这让我大吃一惊,在美国,他属于中产阶级,孩子怎么会病兮兮的?问其原委,原来,幼儿园里正在搞一个“乞讨”课,整个幼儿园里,只有少数几个孩子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其他的孩子都要去扮演穷人、乞丐和流浪汉,他们在这一段时间里得到的食物非常少,而且还很粗糙,每个孩子都尝到了挨饿的滋味。
镜头三:
香港巨富李嘉诚,在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长到八九岁时,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不仅让孩子们列席“旁听”,还让他们插话“参政议政”。后来,两个儿子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了,请求在他的公司里大展宏图,被李嘉诚断然拒绝:“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投资银行,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镜头四:
在国际夏令营比赛中,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冲”,但却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他们很少需要大人陪伴,但也从来没出过什么险情。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孩子在这些方面就逊色得多。
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结果也会大相径庭。为什么会这样呢?
日本的资深儿童教育专家冈崎喜子走访了美国215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心理咨询师、高级培训师马健,在华夏心理网发起的全民健心计划之周末公益课堂中第一句话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猜出这一谜语的答案。
“独生子女!”台下马上有人脱口而出。
“有点儿接近了……”马健微笑着给出了答案,“是啃老族。”
当然,调侃并不能掩盖现实的严峻和问题的复杂。事实上,近年来“啃老族”的日益壮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问题的要害就在于,“啃老”很多时候并非子女一厢情愿的选择,“啃”与“被啃”正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正是我们许多家长用自己的行为或明或暗地容忍、默许乃至纵容了“啃老”现象。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念,孩子们良好成长环境的形成有赖于父母正确的行为。因此,父母必须从点滴行为中向孩子们去渗透、去表达、去引领孩子积极向上。
但我们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呢?
大家或许都看到过这幅漫画:一个小男孩摔倒了,趴在地上叫“妈妈”,自己就是不起来,还有,众多家长经常扮演孩子坐骑的角色……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情,在我国可以说不胜枚举。一言以蔽之,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舒适安逸的环境。
但在同时,还经常听到个别家长抱怨:“我们家的孩子怎么办呀?天生胆小见到生人就紧张,什么事情也不会干。”
大家可以想一想,真的是孩子天生就胆小吗?
父母的关爱如果太多,便成了溺爱。而这些过分的呵护,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会令原本“我能行”的孩子变成“我不行”的孩子;而父母的大包大揽也会剥夺孩子“行”的机会,体验不到“自己行”的经历,慢慢地便丧失了勇气和胆量,成为一个胆小甚至无能之人。
众多家长对孩子小心翼翼的呵护,是一种爱的表现,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对其原本应该拥有的挫折权利的剥夺,甚至是对其前途的扼杀。毕竟,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学生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在于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理念。
为爱,我们要学会放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孩子一个宽广的舞台,让他们放飞心灵,自由翱翔,尽情装扮自己绚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