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教育领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怪现象,拈来两个,以作警示。
倒装的德育
这个时代,小学生天天在喊热爱祖国、五讲四美,而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却到处兜售自己丑陋的言行,甚至做出有悖礼法的事情。
现今的小学生,教师在反复地灌输他们爱祖国、爱劳动……讲卫生、守纪律、懂礼貌……尽管,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爱祖国,但是,爱国教育要从娃娃教起,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对他们来说,爱国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停留在爱社会主义的歌声中。
然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随地吐痰、乱穿马路、脏话……所有的低素质都能够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不乏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道德失衡。惨绝人寰的马加爵事件已经过去多年,但至今提起仍是心有余悸,其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由此引发的后遗症却依旧残留;北京某名牌大学生用硫酸残忍泼熊的“骇人听闻”如警钟,时刻在提醒我们这些所谓的“天子骄子”,这些所谓的“高级人才”,却成为道德上的冷漠者。
悲哀,教育的悲哀。物欲横流,人欲狂飙,一切道德的感化、人性的教育,在他们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德育的栅栏在现今的高等教育中如此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难怪有位同事说:“现今的道德底线如果不是崩溃的话,至少是滑到了崩溃的边缘。”看起来稍有些夸大其实,但也绝非危言耸听。
呼唤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哪有如此倒装的德育?人文社会,哪有如此人文的缺失?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母语
这个时代,国人们对英语的学习已达到一个超乎寻常的地步。相比之下,我们的母语却被可怜地抛弃在一个阴暗的角落无人问津。
申奥的成功、世贸的开启、世博的筹办……一切一切所谓的大好消息,无限商机,带来了“英语热”热浪滚滚,国人对英语的疯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京城出租司机普及外语,胡同里80岁的老太太苦学外语,广东的高中准备以全外语教学,一些家长也在孩子母语尚且说不“溜”,还没有完整思维的情况下,让孩子学外语。也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好外语,在初中阶段就将其送往国外留学,更有甚者宣布:不懂外语就是现代的文盲。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伴随着“英语热”,我们似乎对自己的母语已经忘却,冷落得无处可寻。君不见早自习上,朗朗之声皆是听不懂的外语,而昔日的国学精华读者寥寥。文学的道路上忽明忽暗,似乎昭示着它已走到了尽头。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这个时代是生产老板,冷落书生的时代,尤其是苦苦吟诵国学的书生,昔日寒窗之侧,青灯之旁的红袖添香,对21世纪的书生来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佳境。一些大学生们不会写一般的文章,甚至连文从字顺都做不到,却天天背单词,这样的畸态实在令人担忧。
诚如著名翻译家许钧教授指出的,学好外语是很重要,但把外语放在第一位的做法并不可取。语言作为一种工具,需要有文化思想作为支撑,一个会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却没有本土文化底蕴、缺少本民族特质的人,无论在国内或国外人的眼里,这种教育都是不成功的。因而外语教育应该是“立足本土学好外语”。
流传已久的一段话:等咱中国强大了,全叫老外考汉语四六级。文言文太简单,全用毛笔答题,这是便宜他们;惹急了一人一把刀一个龟壳,刻甲骨文;论文题目就是“论三个代表”;到考听力的时候全用周杰伦的歌,《双截棍》听两遍,《菊花台》只能听一遍;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说话最正常的语速;阅读理解全是政府工作报告,作文就是申论,考死他们;口试就考唱京剧,实验就考包粽子……
幽默与诙谐背后难以掩盖现实的苍凉,更凸显了有民族感的国人的义愤填膺,当然也不排除原创作者对英语的迟钝与憎恨。但不管怎样,我相信他对母语的热爱,更敬佩他对民族的忠诚。
坚信有了这些人,“英语门前,门庭若市;国语门前,门可罗雀”的局面会有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