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播音员
28670800000012

第12章 表达技巧训练

选择语气技巧

语气,即说话的口气。它既存在于书面语言之中,更存在于口头语言之中。在书面语言里,作者语气要通过读者的视觉引起思维才能感受,认识,体会。而口语表达中的语气,将句式、语调、理性、词采、音色、立场、态度、个性、情感等融为一体,由朗诵者直接诉诸于听众的听觉,听众当即就可直观的感受到。因而,它对口语表达的效果产生直接的、立竿见影的影响。语气之强弱、长短、清浊、粗细、宽窄、卑亢等变化,均能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

语气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具有多姿多彩的复杂形态。语气的多样性是语言本身丰富性的反映,也是语言能力强的一个表现。语气不同,表情达意也就有不同。其中尤其以声音和气息状态至为重要。朗诵者必须通过声音和气息将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而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看下表:

气息声音给听众的感觉表达的思想感情

气徐声柔温和的感觉爱的感情

气促声硬挤压的感觉憎的感情

气沉声缓迟滞的感觉悲的感情

气满声高跳跃的感觉喜的感情

气提声凝紧缩的感觉惧的感情

气短声促紧迫的感觉急的感情

气粗声重震动的感觉怒的感情

气细声黏踌躇的感觉疑的感情

气少声平沉着的感觉稳的感情

气多声撇烦躁的感觉焦的感情

可以说,有了恰当的语气,才能使朗诵者具有形象色彩、感情色彩、理性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有了恰当的语气,才能增强语言的魅力,才能恰当的表达思想感情。才能调动听众的情绪,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语气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从表达主体和听众的关系来看,还是从表达主体的心境和思想感情来看,或者从表述内容和方式来看,它都是丰富多彩的,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不同,变化多端,气象万千。在朗诵过程中,语气永远不会是单一的,常常出现几种语气交替出现或结伴而行的现象。不过,在综合运用多种语气的过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的,主要的感情色彩造成主要的语气色彩,即语气的基调。所以,无论是朗诵诗歌,散文,小说等等,都掌握这个基调。与此同时,又要适时根据内容、感情、对象等的变化,选择调控自己的语气,使之恰如其分。

总之,语气要服从内容,语气要看对象,语气要质朴自然,贴近生活。

停顿的重要性

停顿,就是指句子当中,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间歇。常见,常用的停顿有以下几种:

(1)换气停顿

由于换气的需要,在表达过程中必然要有停顿,这种停顿即换气停顿。特别是有些长句,中间没有也不应有标点符号,而一口气却无法说完,必须酌情进行换气停顿。比如这样的长句:

“饮水思源,我们怎能不万分感激||和无限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呢!”

“我祝愿全国的青少年||从小立志献身于||雄伟的共产主义事业,……”

标有“||”符号的地方是指需要换气停顿的地方。事实上,这里的停顿,还不仅是为了换气,而且是为了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倘若将上述的两个长句不停顿的勉强一口气念完,即难做到清晰,又不可能有多大表现力,显得很平淡,也很勉强。

换气停顿要恰当,必须服从内容和思想感情要表达的需要,尽管换气停顿的具体方法依个人不尽相同,但是,却不能随心所欲,想在哪里停顿就在哪里停顿。比如:上例第一句如果按下述方法换气停顿,变成:“饮水||思源,我们怎能||不万分感激和无限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呢!”那就不能恰当的表达思想感情了,甚至会引人发笑,显得有些滑稽了。

有些句子如果在不同的地方停顿,意义不同,甚至会完全相反,如,“他望着我笑了起来”,若在“我”后面停顿,是指他笑了起来;若在“望着”后面停顿,是指我笑了起来。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这种停顿,一般根据标点符号进行时间长短不一的停顿,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应有适当的停顿。停顿时间大体是: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至于省略号、破折号、感叹号、问号等,要根据其使用的地方和表情达意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停顿时间的长短。另外,章节停顿段落停顿句群停顿句子停顿。

(3)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是指在朗诵过程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强调某一观点或概念,突出某一事物或现象,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它不同于前两种停顿,逻辑停顿是最小单位常常是一个词。

如:“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有自己的女宇航员,||在中国人面前,||美的横竿真在飞速地||上升!”

这种逻辑停顿,虽然随着所强调突出的内容不同,停顿的地方可以有所不同,但是,它仍然要受语法停顿的制约,一般是在较大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作逻辑停顿。

(4)心理停顿

心理停顿又称感情停顿,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即可以在句子开头停顿,也可以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停顿。前几种停顿,停顿的时间都较短,通常最长只有几秒钟。而心理停顿,可短亦可长,短则几秒,长则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由表达者根据所表达的内容或情感的需要,自行设计和掌握,运用得好,可以产生很强的艺术效果。

心理停顿主要用于以下场合:

第一,论理之后拟举例说明,需作停顿,举例结束亦作停顿。前者是为了引起听众注意你的“转折”之举,后者是为了让听众引发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设问之后回答之前需作停顿。如前所说,有些设问是不作答的,而有些设问是自问自答的,在设问后,自答前,应作停顿,既可使听众产生悬念,还可为后面的出人意料的巧妙回答作出铺垫。

第三,感叹或感叹之余需作停顿。感叹之余,紧接着运用心理停顿,以加深听众的印象,引起听众的共鸣。

第四,话题转移或告一段落之际需作停顿。这是为了让听众将已讲完的话题暂时搁下,作好迎接新话题、新内容的心理准备。

重音技巧

由于语调的变化,主要反映在速度、节奏、重音、升降这四个要素上,其中重音及升降尚未论及,下面对关系语调变化的这两个要素的运用技巧作些介绍,以助对重音的准确把握。

这里所说的重音,是指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有意加重音量与力度的某个或某些词。人们说话时,往往把主要的意思加语气来表达,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力,重读的部分就是一句话里中心和主体。

汉语中的重音有词语重音和与重音两大类。

词语重音是比较固定的、有规律的。就读音轻重程度可分为重、中、轻三个等级。两个字的词语有“重轻”格式,如中国、安徽、玻璃、白菜。高度等,还有“中重”格式,如改革、红旗、人民等,三个字的词语中只有“中、轻、重”一种格式,如北京站、辅导员、文化宫、国务院等,四个字的词语,其基本格式是“中轻中重”,如自力更生、天经地义、刻苦钻研等。

语句重音,常用的是语法重音。它是指句子中不同的语法成分读音轻重不一,其中有的句子成分要读的重些。比如:谓语一般要比主语读的重些,如:“同志们辛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让我们一起干一杯!”

此外还有逻辑重音,又称作强调重音,是根据说话的目的和重点,有意将某些词或词组读的重些。如:“香港一定会回归祖国”,“我自豪,我是一个军人的妻子”。同一句话,重音不同,意思也就有所不同。比如:“我请你喝茅台酒”,如果重音是“你”,那是强调请客的对象,如果重音是“茅台酒”,那是强调的是喝的东西,如果重音是“我”,那是强调请客的主人。

重音的处理关键在在于选择好重音词,一般是选在朗诵者着意强调,以示区别之处。

应当注意的是,重音切记过多。一是过多显示不了孰轻孰重,二是会造成朗诵者的与听众的双方疲劳。

变换节奏的技巧

节奏与速度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完全等同的。节奏不单是一个速度问题。节奏是一种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协调的变化进程。

在朗诵过程中,节奏包括哪些要素呢?大体有以下这些:结构的疏与密、内容的详与略、情节的起与伏、情感的激与缓、声调的抑与扬、阴凉的大与小、态势的动与静、速度的快与慢、语流的行与止、过程的长与短等等。这些要素的综合运用,便会形成节奏,形成有声语言的乐章,激荡听众的情感、启迪听众的思维、引发听众的共鸣、鼓舞听众,感召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