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与贫困相伴的作曲家,莫过于舒伯特了。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hubert)于1797年1月3日诞生在维也纳近郊赫田塔尔。父亲是一位教师,也略懂一些音乐知识,会演奏一些乐器。他常常在业余时间里聚集一群音乐爱好者在家中举行音乐会,有时,还和家人一道演奏,以消遣自娱。舒伯特因此从小就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在家人的演奏中,小舒伯特还要随时纠正父兄的错误。
家里子女众多,生活困难。舒伯特11岁时,投考了食宿免费的康维特宫廷歌手学校。入校不久,舒伯特就担任了学校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有时还代理指挥。1812年,又开始从著名作曲家萨利埃里学习理论。
舒伯特在寄宿学校时,名为免费,其实度日极为艰难。隆冬时,房内没有火炉,每日两餐也难以为继。舒伯特受冻挨饿,更没钱买谱纸用来作曲。多亏同学斯邦慷慨相助,才为他解了难题。
在校期间,舒伯特的作曲长进很快,1813年为学校乐队写出《第一交响曲》,但不幸即在同年因变声离开了学校。
为了分担父亲的家累,舒伯特来到父亲所在的学校任教。刻板的教书生活令舒伯特十分厌烦。他希望能辞去工作一心作曲,但辞职后便无以为靠,因此,只好勉难为之,为小学生们一遍一遍地耐着性子讲解拼音、文法。即使如此,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上仍然硕果累累,这时他又有四部交响曲告竣。
1817年,舒伯特终于铤而走险,毅然辞职,只身来到维也纳。
年轻天真的舒伯特哪曾想到,此时正值欧洲封建势力复辟后最黑暗的年代,维也纳的奥地利梅特涅政府更是反动势力的大本营,那里暗探密布,军警如云,稍有不慎,动辄获咎。舒伯特于一文不名中来到维也纳,无依无靠,只好做家庭教师谋生。不觉之中,结交了一群朋友。
舒伯特这般朋友都是具有民主思想、憎恶黑暗统治、热爱艺术的贫困青年。他们出入相随,在一起无所不谈。对于反动统治当局,更是大加抨击,毫无顾忌。舒伯特才华出众,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深遭梅特涅政府忌恨。
舒伯特与这些穷朋友,他们有饭同吃,有屋同住,不分彼此,相濡以沫。
舒伯特是近视眼,11岁起就戴起了眼镜,眼镜盒也是随身携带,须臾不离。有一天,突然发现眼镜盒失踪了,仔细一找,原来一位朋友拿去改成了烟斗,正用来吐雾喷云。
朋友之中有位画家,他的画室内有台钢琴,答应舒伯特可以使用。但画家本人也要在画室作画。为了互不干扰,俩人约定,凡画家不作画时,便张一面白布窗帘为号,舒伯特始得入内用琴。不想画家灵感一来,常把舒伯特的事情置诸脑后;或者虽未作画,也不免忘记践约。舒伯特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这位可怜的音乐家只好踟蹰街头,磨炼自己的耐心。
政治环境的险恶,生活条件的窘迫,都未能阻遏舒伯特坚持音乐创作。
有关舒伯特写作歌曲的几件轶闻,似乎都与小酒馆有关。或许自然而然就能够想到,小酒馆正是舒伯特和朋友们常爱光顾的好去处。
第一件事是说舒伯特独自出行,饥肠辘辘之下,不觉进了一家酒馆。就座后,他才忽然悟到自己身无分文,正要离去,看见餐桌上有一张报纸,随手拿来浏览。不想报上有一首小诗清新优美,动人心弦。诗中写道:“睡吧,我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抚着你……”。舒伯特心中的旋律随着诗句飘逸而出。他掏出纸笔,顺着思路,一气呵成。他坐在那里,反复吟唱,已浑然忘我。酒馆老板忙乱之中,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寻声而至,才知道是一位青年在作曲。老板很喜欢这首新歌,希望青年人抄一份给他。舒伯特提出交换条件:一盘烧土豆。双方痛痛快快达成协议。谁能料到,这份用一盘土豆换来的手稿在舒伯特百年之后竟卖到四万法郎!
另一件事是说他和朋友在郊外一家小酒店聚会。一位朋友随身带着一本莎士比亚诗集,舒伯特便顺手拿来翻阅。在大家的谈笑声中,他已沉迷于诗句之间:“听、听、云雀在天空唱,太阳之神升起。他的马群在泉边饮水,泉边铺满了鲜花……”见诗生情,旋律悄然而至。舒伯特不禁说道:“多美的旋律,可惜没有谱纸!”一位朋友闻声便在菜单上画上五线,递给舒伯特。于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写成了。它就是当今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听、听、云雀》。也有人说这次写的是另外一首歌:著名的《小夜曲》。既是传说,不深究也罢。
关于《鳟鱼》这首歌也有轶闻。
据说这首歌是他半夜醒来躺在床上构思的。当时,他推敲已定,未及点灯便立刻探身起来,不料在黑暗中将墨水洒在谱纸上。这首乐谱的原稿至今仍然完好无损,上面还留着当年的大块墨水痕迹,可为佐证。
舒伯特一生作品颇丰,其中歌曲多达600多首以上。他是18、19世纪以来的第一位以优秀歌曲闻名于世的音乐家。他在歌曲中所表现的对被欺骗、被损害的弱者的同情,正和当时处在封建复辟巨大压力下的维也纳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息息相通,这些歌曲又充分地吸收融合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特性,所以一经面世,便不胫而走,很快在维也纳广为流传。舒伯特的歌曲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曲、钢琴伴奏三者水乳交融、配合密切,为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人们称舒伯特“歌曲之王”,毫不过誉。他还写有许多其他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因为作曲家过于贫困,这些交响曲在他生前一直未能有演奏的机会。
舒伯特与贝多芬都住在维也纳,长达30年。贝多芬长舒伯特27岁,舒伯特在宫廷歌手学校就读时,贝多芬早已名闻遐迩,成为一代大师了。舒伯特非常崇敬这位伟大的前辈,但碍于腼腆,一直未敢登门拜望。后来,为了使作品出版顺利,出版商鼓动他去请贝多芬出面推荐。生计要紧,舒伯特终于壮胆而去。但时值贝多芬外出,他只好留下带去的作品怏怏而归。贝多芬在病中看到了这些作品,高兴地说:“这里有天才在闪光!”舒伯特闻讯后,大喜过望,连忙去拜见贝多芬。贝多芬这时已心力交瘁,极度虚弱,他握住这位年轻作曲家的手说:“我的灵魂属于你!”说完,便溘然而逝。在贝多芬的送葬队列中,有一位青年手持火把走在前面,因巨大的悲痛而不能自己。他就是才华横溢的贫苦作曲家舒伯特。
翌年,即1828年的11月19日,年仅31岁的舒伯特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间。人们按照他的遗嘱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身旁,墓碑上刻道:“死亡把丰富的宝藏,把更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贫苦为什么总是与才华结有不解的缘分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金陶是康熙年间著名的琴人,他曾经供奉内廷,不时地给皇帝和王公大臣们鼓琴助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正值他已告老还乡,但他给康熙帝进贡了古琴及《御奏琴谱》,琴谱中有些是歌功颂德的曲子,如《太平奏》、《万国来朝》。这两样东西都得到皇帝的欢心,因而召他进见,让他弹奏了《太平奏》、《平沙落雁》等曲。皇帝对他当然是有赏赐的,但这并未改变他的境遇,他晚年仍凄苦地隐居在西子湖畔。有一位古琴家名叫王泽山,久仰他的大名,很想跟他学琴,就去拜会金陶,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但金陶却冷漠地拒绝了王泽山,也许是他的心境不好吧!他不肯把自己的技艺传人。王泽山并不灰心,他在金陶居住地附近找了一间屋,每天偷偷地在门外聆听金陶弹琴,希冀能够模仿一二。有一天,他在金陶门外矗立良久,并没有听到琴声,于是他推开屋门,看见金陶病倒在床上,面如白纸。王泽山立即为他请来了医生,并且精心侍奉他,直到他病体康复。王泽山的诚心感动了金陶,金陶终于将自己的全部技艺传给了王泽山。这就应了中国一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有了诚心,没有办不成的事。
英国管(coranglais)
英国管照外文原文字面直译是“英国圆号”,其实它和英国没有什么关系,也不是圆号,而是喇叭口呈近似球形的中音双簧管,比双簧管低五度。它的前身是巴赫作品中常用的狩猎双簧管,1760年由贝加莫的弗兰迪斯发明,簧片装在一节向后弯的金属管上。19世纪以前的浪漫派作曲家并不常使用英国管,虽然海顿、贝多芬、雷哈都用过英国管,然而直到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充分发挥这一乐器的性能后,英国管才有了独立的地位。浪漫派和现代作曲家都十分喜欢用它,因此乐队中都备有一个英国管演奏员,英国管在乐队中一般由第二或第三双簧管演奏者兼奏。英国管的音色极有个性,常被用作独奏乐器,在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三幕,弗兰克的交响曲中的慢乐章,以及西贝柳斯的《图内拉的天鹅》中都有著名的英国管独奏。
英国管是F调移调乐器,记谱比实音高五度,音域为e到a2。
只有执著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梭洛
生活中最大的目的,并不是知识而是行动。
——艾·赫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