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的成才之路
学习欧洲音乐之父——巴赫
请记住,三百多年来波澜壮阔的欧洲近代音乐的奠基人,他的名字叫巴赫。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国图林根的爱森那赫。这是一个富有音乐传统的城市,据说城门上还镌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照耀”这样的铭文。巴赫的家庭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家族。他们长期生活在这一带,辈辈相传,以音乐为生,三百年间,有50多名音乐家见于记载,及至约·塞·巴赫,已是第五代传人。
父亲是小巴赫的第一任老师。7岁起,他就在教堂附属的拉丁语学校上学,因成绩出众,深得老师喜爱。其时,他还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演出活动,以补贴学费。10岁时,父母去世,他遂由哥哥抚养,并担负他的音乐教育。
巴赫对哥哥的教学日渐不满,总向哥哥提出种种问题,哥哥常因学力不逮无法作复而恼羞成怒。哥哥藏有前辈著名大师们的作品手抄谱,巴赫很想借来一阅,但屡遭拒绝。巴赫知道乐谱的藏处,每经于此,都不忍离去,情急之中,终于想出了办法。每当夜深人静,趁家人都已入睡,他便悄悄起身取出乐谱,在淡淡的月光下偷偷抄写。半年之后,全部乐谱抄录殆尽。然而,不想就在此时,东窗事发,终于败露。哥哥于气愤之中,不顾手足之情,把巴赫辛辛苦苦半年抄录的乐谱悉数撕毁。
巴赫年岁虽小,但生性顽强,为了学习,不怕任何困难。听说汉堡有位著名的管风琴大师技巧相当高超,巴赫心向往之。无奈路途遥远,身无分文,他只好携带干粮,只身徒步前往。凭草垛栖身,饮河水消渴,一路风尘坎坷,巴赫全都置之度外。一次往返180里,归来时已是双足生满血泡。然而,能观摩大师演奏,聆听大师教诲,小巴赫每次出发之前,从不犹豫。
1702年,巴赫从学校毕业。以其优异成绩,完全可以免试深造,但生计无着,只能就业于阿恩斯塔特城教堂弹奏管风琴。供职后,为提高琴艺,他常常通宵达旦,发奋练习,每逢假日,仍徒步前往汉堡,从老师学习。
在鲁贝克教堂任职的布克斯特胡德,是当时北德最杰出的作曲家和管风琴大师,巴赫对他仰慕已久,早盼着一睹大师风采。正巧巴赫获得了为期一个月的休假,他不顾往返640多里的路程,又一次背起行囊,风餐露宿,徒步走向鲁贝克。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与演奏,令巴赫大为倾倒。他如饥似渴地向前辈大师讨教,竟流连忘返误了归期。
巴赫返回阿恩斯塔特时,已是四个月之后。上司们素来与他有隙,乘机罗列了他的一大堆罪状,除了超延假期可以归为玩忽职守外,还说他在演奏中曾加进怪诞的异端音响,令教友吃惊。各位上司有的指责他在仪式中醉心演奏,时间过长;有的指责他无心演奏,时间过短。尤其可笑的是,指责他未经教会当局许可,就擅将表妹带进教堂唱歌。巴赫见状哭笑不得,愤然辞职离去了。
几经辗转,巴赫于1708年来到魏玛,就任魏玛公爵的宫廷风琴手。当时的音乐家毫无地位可言,巴赫的姓名与马夫、厨娘列于一册。教堂中,为风琴师特设一间小屋。公爵礼拜时,则开启屋门,以便听见琴声;公爵祈祷时,则关闭屋门,风琴师没有资格在这一场面中露面。
在低下的奴仆地位中,巴赫的音乐家声誉却日渐增高。1717年,法国著名古钢琴家玛尚来到了德国,在德累斯顿举行音乐会。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视德国音乐家不过芥土。当时,德累斯顿宫廷特别崇尚法国音乐,吹捧逢迎之中,玛尚更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玛尚的一次音乐会后,巴赫应邀即席演奏一曲。玛尚听了,登时大惊失色。有人提议玛尚与巴赫举行比赛。第二天举行赛事时,只巴赫一位选手出场,玛尚先生早已连夜乘车逃之夭夭了。
巴赫的胜利大长了德国音乐家的志气,但他的处境并无丝毫改善。宫廷的区区赏赐也早被宫臣们吞食,进了他们的腰包。巴赫忍无可忍,与公爵不断发生冲突,终于鼓起勇气提交了辞呈。公爵看到一名奴仆竟敢逆忤犯上,勃然大怒,扣留不放。巴赫屡次请求,都未获准。
当时有位奎登公爵嗜乐如命。有人说他爱音乐胜于江山,国家支出中的三十分之一都支付了乐队经费。奎登公爵久慕巴赫盛名,听说上述种种后,便深夜派车偷偷去接巴赫,但出师不利,竟被发现。巴赫反遭逮捕,拘禁月余。获释后,他终于离开魏玛,就职奎登,时1717年岁末。
奎登六年,于巴赫来说,是难有的平静,但好景不长。公爵的儿子成婚后,开销增加,乐队经费大额度削减;巴赫自己的孩子们也已逐渐长大,他希望孩子们能在大城市受到高等教育,以避免自己早年间的不足。于是,1723年他举家迁往莱比锡,在圣弗玛教堂附属歌唱学校任合唱指导。
为了这一职位,巴赫不得不忍着极大的屈辱在一份卖身契一样的职责书上签了字。这份文件写道:“我要以举止言行为学生做榜样;我要耐心教育学生;我要服从督学大人和学校首长;我要勤于教导合唱,但也要训练器乐,以节约学校开支;我教的音乐不应过长,也不应与歌剧相像,要吻合听众的虔诚精神;不经批准,我不得在任何大学任职;不经市长批准,我不得擅离本市。”凡此种种。
从这个苛刻的文件中,可以想见巴赫处境的困难。首先是生活拮据。当时在德国工作的意大利女歌星的年收入是五千到一万塔列尔(货币名),而巴赫只有七百,他不得不为区区几文钱忍辱力争。他看到学校教学无序,质量低下,向当局提出改进意见后,竟遭到残酷迫害。当局说他“不服管教,屡教不改”,决定“降薪降职,以示惩处”。
偌大世界,巴赫竟再无好去处。他忍辱负重一直留居莱比锡,把精神全部寄托于音乐事业和培养孩子们成长。他的孩子们中有好几位出类拔萃,后来成为世界著名音乐家。
1750年7月28日,贫病交加的巴赫因眼疾手术无效,与世长辞。他的遗体被静静地埋在教堂公墓里,连墓碑也没有。妻子生活无着,从此住进了贫民收容所,十年后,与他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去了。
巴赫一生写有包括清唱剧《马太受难乐》、《勃兰登堡协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在内的500多部各种体裁的作品,但生前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大都没有出版。
如今,巴赫的音乐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成为“某种不可企及的标范”。
自他之后的每一代音乐家,无不领受着他的深刻影响;自他之后音乐史中的每一步重大发展,无不感受着他的有力推动。巴赫的音乐是人类进步音乐文化中的灿烂花朵,它将永呈瑰丽,与世长存。
美人计
南宋晚年,王储镇王赵竑是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他与宰相史弥远不和,常常对他有露骨的批评,使得这位大臣寝食难安。赵竑有一个特点就是:“好鼓琴”,大约琴弹得也很不错。史弥远看准了这一点,决定从这儿下手制服赵竑。
史弥远用钱买了一名雅善鼓琴的美女,对她加以严格的训练,用来蛊惑赵竑,取得镇王的信任,进而察言观色,一步步刺探出政治方面的重要情报。训练得差不多以后,史弥远就把这名美女送进了镇王府,给赵竑当一名侍妾。训练有素的美女并没有辜负史弥远的栽培,她常常舞动纤纤手指弹出美妙的音乐,使嗜琴的镇王心醉神迷,她虚情假意的温存体贴也使镇王飘飘欲仙。不久,她就成了镇王的心腹之人。一天,镇王正在观看挂在墙上的地图,他指着琼崖(今海南岛)对美人说:“他日我若得志,史弥远必须到这里做客。”意即流放到海南岛去。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流放到那里可说是九死一生。又有一次,赵竑对美人说:“我若能掌大权,要叫史弥远当新、恩客。”“新”、“恩”即新州和恩州,也是流放到边远地区的意思。赵竑讲的这些话转瞬间就由这位女间谍通报给了史弥远。史弥远当然是一一记在心上。那年七月初七,是“乞巧”的日子,史弥远仍想缓和与赵竑之间的紧张关系,特意挑选了数件珍玩送给赵竑,而送去后立即被赵竑踩得粉碎。当然,这一情报也是按时到达的。由此,史弥远知道和镇王的矛盾是绝难缓和的,遂下决心收拾赵竑。不久,终于用计废掉了镇王,而另立了一名顺从己意的太子,就是后来的理宗。
看起来赵竑是“嗜于琴”,而“毁于琴”,实际上他是毁于轻率、浮躁,毁于政治经验的不足,终于败在了老谋深算的史弥远手中。
世界十大男高音
卢契阿诺·帕瓦罗蒂:1935年生于意大利,被称为“高音C之王”。
弗朗克·科莱里:1921年生于意大利,是自学成材的歌唱家。
尼科莱·盖达:1925年生于瑞典。他通晓俄、德、意等六国语言。
帕拉契多·多明戈:1941年生于西班牙,被誉为“歌剧之王”。
杰姆斯·金:1925年生于美国,1957年改唱传统唱法的男高音。1961年迁居欧洲,名声大振。
约西·毕约林:1911年生于瑞典,6岁即与父亲和两个哥哥在欧美演出四重唱。
杰姆斯·麦克莱肯:1926年生于美国,擅长扮演奥塞罗、唐霍赛一类角色。
马里奥·德尔·莫纳科:1915年生于意大利。他音量宏大,被誉为“黄金小号”。
卡尔罗·贝尔贡济:1924年生于意大利。是威尔第歌剧的权威诠释者。
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的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斗争。
——《印度》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