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健康专家
28669600000014

第14章 心理与健康(1)

心理与健康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所以,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随时发生。心理健康的主体,也就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体现者,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种属性的辨证统一体,所以,人在生存环境中,生物、精神、和社会性的压力或刺激可以产生“共鸣”。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过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久而出现更多的问题。

(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2.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3.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即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4.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

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5.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6.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7.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8.健全的个性特征

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9.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如果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若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失去机遇而一事无成。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10.心理承受力

对突发的强烈精神刺激或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压力、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为心理耐受力。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和个性形成时期,其可塑性强,应及早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耐受失败、挫折的坚强意志力,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

(第三节)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

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在心理咨询中,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

对人恐惧症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2.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3.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苛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技巧。

4.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四节)青少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正视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的,常常是当局者迷。不少朋友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气质、性格缺乏准确的了解。因而有的人不自量力,想入非非;有的过分自卑怯懦、丧失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估价,既不狂妄也不妄自菲薄。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要勇于承认,并努力弥补。防止过高或过低地错估自己。

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艺术

1.当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谈得来,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2.遇到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败而陷入自我烦闷状态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回避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上的创伤填平。

3.当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干一件你喜欢干的事,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你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替换掉。

4.对人谦让,自我表现要适度。

5.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很多难题时,宜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个解决,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7.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并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以免紧张焦躁,心理压力过大。

8.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强求别人一定都按你的想法去办事,能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以改过的机会。

9.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10.自己多动手,破除依赖心理,不要老是停留在观望阶段。

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要能够承受各种压力和挫折,做到开朗豁达,百折不挠,又要善于自我调节,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这是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任何挫折和失败,而是他能正确对待挫折,战胜挫折,最后走向成功。学会宽容,拒绝冷漠,学会倾诉,拒绝孤独,学会放弃,拒绝虚荣,学会珍爱,拒绝邪恶。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对压力和挫折,要善于接纳自我,不要独自一人承受,要大胆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批评。要不断地把自己融入他人之中,才能不断学习他人之长处,宽容待人,完善自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第五节)我们需要朋友

交友是一件寻常事,人人都有朋友,交友却也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真心的朋友。友情是点缀青春的最美的花朵,撇开友情,无法谈青春。青少年具有强烈的交往意识和交往积极性,但由于交往能力和经验阅历的制约,人际交往问题成为中学生反映的仅次于学习问题的最多问题之一。

如何看待青少年交友呢?毫无疑问,青少年交友是件好事,其好处有:

1.这是青少年心理发育正在走向成熟,心理需要很健康的表现。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同时也是人们赖以同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交往,保证了个人的安全感,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思想、感情的交流。有时,与朋友做一小时的促膝交谈,可以比一整天的深思更能使人聪明。实际上,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需要知心朋友,需要交往比较深的朋友,更需要交能够共患难的朋友。

2.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交往越来越频繁,结交朋友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有的学校甚至把培养学生交朋友的能力确立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现代社会信息量大、节奏快、工作分工细、选择多元化,尤其需要朋友间的互助合作,才能适应。社会越先进,人际关系越会显示其特有的价值。应该关注交往对青少年的成长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