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伊索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出生于色斯雷的海滨城市阿布德拉的一个富裕家庭,当时的阿布德拉是个大商埠,海外贸易发达,各地的商人往来频繁。
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资产和地位的人。由于父亲的原因,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曾拜波斯术士和星象家为师,学习过神学和天文学,对东方文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和思考的时候他非常的专心,有时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到。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德谟克利特曾经到过雅典学习哲学。后来拜访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和印度等地,前后长达十几年。在埃及他曾向那里的数学家学几何;在尼罗河的上游他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伦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那里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的空隙,他一直坚持在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探索,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
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游历,花光了父亲留下的大部分财产。他又整天写那些别人认为荒诞的文章,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族人都认为他发疯了。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控告他浪费祖上留下的财产,对族中的事漠不关心,把好好的园子变成荒地。根据当时的法律,被判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但是,聪明善辩的德谟克利特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终于被判无罪。
德谟克利特之所以在后来对原子论的见解把握的准确性那么高,和他平时在各方面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他研究过天文、地质、数学、物理、生物等许多学科,并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论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在自然科学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原子是非常小的,不但肉眼看不出来,就是用显微镜也看不出来。那么在两千年前,原子论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其实上古时代的原子论不是科学理论,它并不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只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推测。
德谟克利特的老师留基伯首先提出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根据这样的理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形成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漩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漩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
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神是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而臆造的。其实,除了虚空和永恒的原子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
德谟克利特发展了留基伯的学说,他的原子论后来又被伊壁鸠鲁和克莱修所继承,再后来被道尔顿所发展,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科学原子论。但是,他在继承留基伯的原子说时,也延续了留基伯原子不可分的思想,从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
德谟克利特把感性认识称做“暧昧的认识”,把理性认识称为“真理的认识”。因为在他看来,原子本身之间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感觉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想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
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漩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在强调必然性时,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归结为必然性。
在政治上,德谟克利特属于奴隶主民主派,代表着奴隶主工商业者的利益。他从理论上论证奴隶主民主共和国比贵族专制优越,并认为不要使国家获得太多的权利,以防碍公共的事业。他还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国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国家灭亡了,公民也跟着灭亡。他强调:在一种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生活,也比在帝王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要好一些,就像自由比奴役好一样。
德谟克利特主张道德可教,他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应该以鼓励和说服为主。他也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要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每天都有新思想。这种斗争的胜利就标志着个人的道德进步,并能使人成为深思熟虑的人。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是古希腊幸福论伦理思想的典型。他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灵魂,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乐避苦,而道德的标准也就是快乐和幸福。能求得快乐就是善,反之即是恶。但是,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他强调德行不仅是言辞,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和行动,人们应该热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论原则,对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以及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作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解释,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是欧洲10个半岛中最著名的三大半岛之一。它东临黑海,南接地中海,西靠亚得里亚海,美丽的多瑙河如腰带般从它的中部流过。山川蕴秀,使这一地区成为人类古文化的著名发祥地。巴尔干半岛的东部在古代称为色雷斯,意思是“高低不平的土地”,古希腊领土的大部分都处于这个地区。公元前460年,在色雷斯的阿夫季拉小城,诞生了一位后来成为古希腊著名学者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德谟克利特。
那时候,阿夫季拉小城的人们并不思考,他们觉得世界不过如此,像我们每天看到的就是一切,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因而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去经商致力于发财之路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德谟克利特出生了,他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向那非科学而重眼前利益的世俗传统挑战。据说他出生时,他家里正在接待国王的到来。国王为了表示对所受款待的感谢,临走时留下了几个随从学者,让他们教导这个小孩。
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德谟克利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同当时所有著名学者都外出游历过一样,德谟克利特也把外出游历看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他父亲死后,他便开始去周游世界了。他到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印度等国。在那里他拜访官吏、祭司,接触社会上的各类人物,还不放过聆听每一个著名学者讲演的机会。他后来说:“我可以算是国中游历最多的人,我所学习的范围比任何人都广。我到过许多国家,听过许多名人的演讲。”
结束了长期的游历,德谟克利特回到了阿夫季拉。迎接他的是世人的嘲弄与轻蔑,在阿夫季拉人眼里,德谟克利特简直是个疯子,他不但把钱财全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游历上,而且回来后连一项“有用”的工作都不干。但德谟克利特不以为然,他依旧进行自己的思考,思考世界,思考宇宙。那无涯无际的星空,那变化不定的气候,那不可捉摸的时间和空间,大到太阳小到灰尘都成为他思考的对象。他的这种行为使一些朋友很替他担心,以为他真的神经有点毛病,于是便请来当时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朋友们的目的是请医生治病,却不曾想到,他们的举动促成了这两位历史伟人的相会。
希波克拉底的最初目的确是为了诊治病人的。他们见面后谈了些什么呢?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也许他们谈了医药,因为德谟克利特也懂得一些医药学;也许谈了远东那些希波克拉底从未去过的国家;也许谈了雅典之所以成为希腊政治文化中心的原因;也许谈了组成世界的最小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总之,当他们开始了谈话,希波克拉底就明白了德谟克利特是不需要医生的,他从心底里佩服这位深刻而广博的思想家和学者了。事后,希波克拉底毫不掩饰他对这位大学者的崇拜,他对人们说:“如果说有什么毛病的话,那是你们,而不是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用什么征服了希波克拉底呢?毫无疑问,是用他深邃的思想,德谟克利特是继爱奥尼亚学派以后,继续努力用比较简单的要素来解释物质特性的哲学家。我们身边的世界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思索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反应了思想家和学者的不同思考。泰勒斯认为是水,另一位希腊学者阿克那希曼德认为是气,还有一位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与数的法则相符合的完整单子是终极存在。而德谟克利特却说:甜也好,苦也好,热也好,冷也好,事实上最终都是原子和虚空。毕达哥拉斯学派曾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便是说,人是权衡一切的最终根据。德谟克利特不同意这种见解,他认为追根溯源,包括人在内的一切都是原子组成的。德谟克利特是人类最早的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存在,从来就有,也永远不会毁灭——“保有刚体的单一性而坚固”。它们在大小和形状上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因此,万物具有不同的性质是由于那些终极性质相同的原子的大小、形状、位置和运动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向四面八方运动,互相冲击,引起了直线运动和旋转,这样就把类似的原子结合在一起,组成元素,从而形成了无数世界。这无数世界生长、衰退,以至最后毁灭,只有与本身环境相适应的体系才能存在下来。德谟克利特说,原子有轻有重,轻的原子浮在空中,成为空气,重的原子则沉在下面。在铁和石头中,原子只能颤动或振动,而在空气或火中,它们能在较大距离上跳跃。至于造成人体的原子,都是些最好的、最光滑、最活跃的。
德谟克利特用他的原子论来解释一切,甚至用原子来解释瘟疫和疾病。他认为,人间的传染病是由于天上星体爆裂,落下来的原子引起的,这些原子是属于天上的,从来就是人类的仇敌而传播疾病。至于睡眠,德谟克利特也认为是由于身体内丧失了一部分原子的结果。如果丧失得太多,身体便沉入昏死状态,若是完全丧失了,人就死了。但丧失的原子并不死,不过是停止作用于人而已。原子不会死,人类变成原子后就永生了。德谟克利特还认为连人的心灵也是由一种极细微的,类似火的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构成心灵然后安在肉体上,并布满全身,造成各种器官,行使各种职能。这些见解真是一些天才的想法,这种古代的原子论同近代建立在科学的观察、测量、计算而提出的原子论不同。近现代科学通过对物质体积和重量上的比例,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而推定出确定的事实。这些事实使人们不能不形成原子和分子的观念,并且断定原子和分子都有相对的原子量或分子量。而德谟克利特并没有准确的观察事实,也没有能力通过实验来验证哪怕是任何一点想法。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对世界一种哲学思考的基础上,只是取决于提出者的才华和心理状态。所以我们说这只是天才的猜想,朴素的唯物主义原子论,它同近代道尔顿、阿佛伽德罗等科学家提出的原子分子说有着质的区别。
尽管如此,德谟克利特仍不失他天才学者的位置。他的原子论证实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德谟克利特除了提出他的原子理论以外,还对科学发展有过不少贡献。著名的立体几何中“圆锥、棱锥的体积是其同底同高圆柱、棱柱体积三分之一”的命题,就是德谟克利特最先证明的。他还认为,人的脑是思维中心,而心是发怒的器官,肝是欲望的器官。他称脉搏是“血脉的跳动”;认为婴儿在母体内是由胎盘吸吮食物,所以一生下来就会吃奶。在宇宙观上,德谟克利特认为地球不可能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中有许多原子,它们造成很多像太阳系的天体。地球不过像尘埃一样绕着太阳转罢了。他的这些思想都走到了历史的前面。
德谟克利特非常喜欢这句话:“一个人应当追求丰富的思想,而不是丰富的学识。”然而他自己却是个既有丰富的思想,又有丰富学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