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站在巨人肩上-从拉瓦锡谈化学革命
28661100000006

第6章 燃素说的发展史

英国医生梅猷和波义耳处于同一个时期,他通过燃烧和呼吸试验,对燃烧现象做了更进一步的推断。

将点燃的蜡烛,樟脑以及小活鼠置在水面木板上,然后用大玻璃罩扣在上面,发现罩中的空气逐渐减少,但蜡烛熄灭后,里面还剩下大量空气。由此他推算出,空气中含有两种微素,其中一种被蜡烛摄取而“消失”。

无论是波义耳和胡克的燃烧实验,还是梅猷的蜡烛燃烧实验,给人们的普遍感觉是好像有某种东西从中逸出来。至于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

《土质物理学》

到了1667年,德国医生、化学家贝歇尔出版《土质物理学》,对燃烧现象做了一番系统论述。他认为构成一切矿物、植物和动物的初始元素为土和水。其中土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土”是可溶的和石质的;“第二类土”是油质的;“第三类土”是挥发性的。

贝歇尔在解释燃烧现象时认为,燃烧是火分解燃烧物的过程。物质的可燃性是由于其中含有“第二类土”(油质的)。可燃的原因也可能是物质中含有硫。

他的学生施塔尔,对贝歇尔的学说倍加推崇,重版了贝歇尔的著述,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一些观点。他认为可燃的要素是一种气体物质,它存在于一切可燃的物质中。他把此种要素称之为“燃素”。“燃素”在燃烧的过程中,从可燃物中飞散出来,与空气结合,从而发光发热,这就是火。

有关金属煅烧的变化过程,施塔尔按下面的方程式来解释:金属+燃素=金属煅灰。

而按照后来的氧化学说,这一方程则为:金属+氧=金属氧化物(燃素论者的石灰)。

因此,燃素可以看成是“负”氧。

从18世纪初到18世纪末的100年里,化学史上称这段时期为“燃素说”时期。“燃素说”的创始人一般认为就是贝歇尔和他的追随者施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