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站在巨人肩上-从巴斯德谈微生物学
28660400000003

第3章 萌芽期

在史前期的漫长岁月里,人类一直和未见到过的微生物频繁打交道,并在微生物的利用和防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还有不少创造发明。例如发面,天然果酒和啤酒的酿造,牛乳和乳制品的发酵以及利用霉菌来治疗一些疾病等。其中,在当时应用和认识水平最高的要数我国人民在制曲、酿酒工艺方面的伟大创造。

在8000年前左右的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很多石镶、石磨盘及陶鼎等容器,说明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可能就出现曲蘖酿酒了。在山东章丘县发现的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发掘到了大量的樽等陶制酒器,说明当时酿酒已十分普遍。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发明了酿酱和醋,并知道用麦曲治疗消化道疾病,此外,在对传染病及其流行规律的认识和对消毒、灭菌措施的利用等方面都有过一定的贡献。

在2000年前,人们已经发现豆科植物的根瘤有增产作用,并采用积肥、沤粪、压青和轮作等农业措施,来利用和控制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从而提高作农物产量。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书中,对制曲、酿酒、制酱和醋酿等工艺都有详尽的记载。宋代人民还采用了“曲母”进行接种,并根据红曲菌的生长习性,培养以制造优良的红曲,他们还创造了用人工种痘来预防天花。在900年前,利用自养细菌生命活动的淡水浸铜法已正式用于生产铜。

酒的起源

酒类的产品品种繁多,生产方法也各异,但主要分为酿造酒(发酵酒)和蒸馏酒两类。酿造酒是在发酵后稍加处理便可饮用的低度酒,出现较早,如葡萄酒、啤酒、黄酒、青酒等。蒸馏酒是在发酵后再经蒸馏而得的高度饮料酒,出现较晚,主要有白酒、白兰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

最开始的酒是由含糖物质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分解形成的有机物。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含糖野果,在空气里、尘埃中和果皮上都附着有酵母菌。在适当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变成酒浆,自然形成酒。

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人类开始酿酒大约开始于距今5万—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新人”阶段。当时人类有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食物,从而有条件本能的酿酒。人类最早的酿酒活动,只是机械地简单重复大自然的自酿过程。

真正称得上的人工酿酒生产活动,是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之后开始的。这时,人类有了剩余的粮食,而后又有了制作精细的陶制器皿,这才使得酿酒成为可能。根据对出进行土文物考证的过程发现,约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的雕刻着啤酒制作方法的粘土板。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已经会用大麦、小麦、蜂蜜等制作了16种啤酒。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开始用苦味剂酿造啤酒。公元前5000年~前2300年,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农业,这为谷物酿酒提供了可能。

《中国史稿》认为,仰韶文化时期是谷物酿酒的萌芽期。当时是用蘖(发芽的谷粒)造酒。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的我国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樽、盉、高脚杯、小壶等酒器,反映出酿酒在当时已进入盛行期。我国早期酿造的酒大多属于黄酒。

作为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之一,我国在古代就开始用酒曲造酒。酒曲里含有使淀粉糖化的丝状菌(霉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利用酒曲造酒,使淀粉质原料的糖化和酒化两个步骤结合起来。这对造酒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推进。我国的祖先从自发地利用微生物到人为地控制微生物,利用自然条件选优限劣地制造酒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至秦汉,制酒曲的技术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南北朝时,用于制酒曲的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述了12种制酒曲的方法。这些酒曲的基本制法,至今酿造高粱酒中仍在使用。

唐、宋时期,当时的人们发明了制红曲,并以此酿成“赤如丹”的红酒。宋代,制酒曲酿酒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朱翼中在其撰成的《酒经》中,记载了13种酒曲的制法,其中的制酒曲方法与《齐民要术》上记述的相比,又有明显的改进。中国古代制曲酿酒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发明蒸馏器以前,在中国酿造的酒主要是黄酒。中国白酒俗称烧酒,是最有代表性的蒸馏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所以一般人都以为中国在元代才开始有蒸馏酒。其实,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雍陶的诗句中,曾出现过“烧酒”;另对山西汾酒史的考证,认为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时已有了白酒。因此,可能在公元6~8世纪就已有了蒸馏酒。而相应的简单蒸馏器的创制,则是我国古代对酿酒技术的又一贡献。

酿酒起源传说

在我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据可寻的可以上溯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中便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酒春,以介眉寿”的诗句,都以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表明多国酒的兴起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

另外据考古学家考古发现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有关酒的起源问题,历史文献记述有四种说法。

1.上天造酒说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天上“酒星”造的说法。“诗仙”李白曾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的诗句;“鬼才”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晋书》中也有关于酒旗星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在中国为星名古称,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星。

酒旗星最早记载于《周礼》一书中,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说法,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

2.猿猴造酒说

唐代李肇所撰《国史补》中,记载了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常常生活在深山野林中,在枝干间攀缘飞跃,一旦有人接近它们很快就跳跃着离开,很被人难捉到,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于是,人们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徘徊不敢上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试着品尝。时间一久,终受不住香味的诱惑,从小心舔尝到开怀畅饮,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用“酒”捉猿猴的方法不只在我们中国有,国外,如泰国至今还有人这么做。非洲也有人用酒来诱捕力大无穷的大猩猩。

猿猴不仅喜欢饮酒,而且还会“造酒”呢。早在明朝时期,对于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作《蓬栊夜话》中就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清代文人李调元也曾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也写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昔年,《安徽日报》曾刊登老画家程啸天先生在黄山险峰深谷觅得“猴儿酒”的事情。这些不同时代人的记载,都证明在猿猴的聚居处,常常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由此也可推断酒的起源,是由水果发酵开始,因为它比粮谷发酵容易得多。

酒是由发酵得到的食品,是由酵母菌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分布极其广泛,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很容易繁衍生长。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3.仪狄造酒说

在史籍中有很多关于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

古代就有“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秣酒”的说法。这里并没有时代顺序,只是讲他们作的酒不同。“醪”,是由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醪糟儿”。多产于江浙一带,性温软,略带甜味。现在的不少家庭,仍有自制醪糟儿的。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以食用,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秣”,高粱的别称。杜康作秣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由此看来,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创始人。

还有一种“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的说法。也就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在民间流行,而仪狄是把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使这些方法流传于后世的人。

与杜康比来起仪狄的生活年代在古籍中的记载就比较一致了。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部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至于,仪狄是不是酿酒的“始祖”,这一说法自古以来就不一致,甚至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驸说,帝尧、帝舜都是饮酒量很大的君王。黄帝、尧、舜,都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都善饮酒,他们饮的是何人制造的酒呢?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并不确切。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复杂的事,单凭一个人力量是很难以完成的。

4.杜康造酒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将未吃完的粮食,储存在桑园的树洞里,粮食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做法,杜康就是酿酒之祖。

魏武帝也曾写下“何以解夏忧,唯有杜康”的诗句。由此,很多人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

历史上确实有杜康这个人。《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中,对杜康都有过记载。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题志》中,对杜康也有过比较详的描述。

“杜康,字仲宇,相传为县康家卫人,善造酒。”康家卫是一个至今尚在的小村庄,西距孙城七八公里。村边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人们叫它“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泉名为“杜康泉”。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杜康泉旁边的大土包,以砖培围护着,传说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庙就在坟墓左侧,凿壁为室,供奉杜康像。可惜庙与像均毁于“十年浩劫”了。据史料记载,往日,乡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组织“赛享”活动。这一天热闹非常,措喜演戏,商贩云集,熙熙攘攘,直至日落西山人们方尽兴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庙均已整修,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凉亭。亭呈六角形,红柱绿瓦,五彩飞檐,楣上绘着“杜康醉刘伶”、“青梅煮酒论英雄”等故事图画。尽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传”。但据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发现的残砖断瓦考证,商、周之时,此地确有建筑物。这里产酒的历史也颇为悠久。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时,曾携全家来此依靠其舅崔少府并写下了《白水明府舅宅喜雨》等诗多首,诗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开桑落酒”等饮酒的记载。酿酒专家们对杜康泉水也作过化验,认为水质适于造酒。1976年,白水县人在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现代化酒厂,定名为“杜康酒厂”,用该泉之水酿酒,产品名为“杜康酒”,曾获得国家轻工业部全国酒类大赛的铜杯奖。

《伊阳县志》中《水》条里,有“杜水河”一词,对其解释为“俗传杜康造酒于此”。《汝州全志》中载有:“俗传杜康造酒处”叫“杜康促”,“在城北五十里”的地方。今天,这里尚有一个叫“杜康仙庄”的小村,人们说这里就是“杜康促”。“促”,本义是指石头的破裂声,而杜康仙庄一带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风化而成的。在距杜康仙庄北约十多公里的伊川县境内,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传也是杜康取过水的泉眼。这一带的酒产品合在一起,年产量已达数万吨之多,这恐怕是当年的杜康所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