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常识悦读
28658900000053

第53章 空中利爪(16)

1966年6月,印军组建了第一支特种部队——第9特种伞兵营。不少原“梅戈游击队”的成员都成了该部队骨干,其他成员均从伞兵部队中抽调。翌年6月,第二个特种伞兵营——第10特种伞兵营成立。1969年,特种伞兵营改称特种伞兵突击队。第9特种伞兵突击队重点执行山区作战任务,第10特种伞兵突击队专事沙漠地区作战。不久,印军将有着悠久历史和战斗传统的旁遮普联队第1营改编为第1特种伞兵突击队。这是一支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从事各种作战的所谓“全能”特种作战部队,作为陆军的战略预备队,在战役、战斗的关键时刻随时投入战斗。1996年1月,印军义组建了第21特种伞兵突击队。至此,印军共拥有4支共计3000多人的伞兵特种部队。

“红色魔鬼”被赋予的任务是:在战役、战斗的关键时刻担负突击任务;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迅速空投到出事地点,先期压制敌人;实施敌后特种作战,袭扰和破坏敌道路交通,摧毁其重要军事指挥、通信机构和后勤保障设施;实施敌后侦察、窃取情报、捕获敌俘、劫持和反劫持、截获、夺取敌人物资,等等。然而,在历次作战行动中,伞兵特种部队既有成功的战例,也有失败的教洲。

训练与装备

伞兵特种部队入选者先要经受连续30天的体能和智能测试,合格后才能接受进一步的训练。特种队员均在第50伞兵旅驻地阿格拉的伞兵训练学校进行跳伞训练,其中包括高难度的高跳低开训练,之后,还要到各种训练基地接受特种作战训练。

体能训练内容包括8000米越野、武装泅渡、200米沼泽地冲刺等。

技能训练包括在沙漠、丛林和高原等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下跳伞、使用各种轻武器射击、徒手格斗、潜水、使用各种武器和通信联络设备、自救和野外生存技能。特种突击队员甚至还要学习数种方言和外国语等。战术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游击战、敌后侦察与破坏以及反恐、反劫持行动等。

伞兵特种部队突击队员原先使用的是射击精度要比AK-47步枪高许多的762毫米的AK-74突击步枪。从1999年起,伞兵特种部队逐步换装印度自行研制的56毫米伊沙波尔突击步枪。这种步枪的重量更轻,枪身较短,便于携带,性能可靠,是印度自行研制的最新式单兵武器。

特种突击队员还随身携带一支口径为9毫米的勃朗宁式手枪。其他武器包括MSG90型狙击步枪、印度制造的英式9毫米L2A2型冲锋枪、英式L4A4型轻机枪、迫击炮、一次性反坦克武器、定向地雷等。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诸如通信、夜视、探测、潜水等特种作战装备。伞兵特种部队使用的降落伞是一种适用于高跳低开的新式高精度可控降落伞。

历经战火考验

平息金庙暴乱:1986年,印度锡克族极端武装分子以旁遮普邦阿姆利则的锡克教圣地的金庙为基地,制造恐怖事件,引发社会动乱。印军制定并发动了代号“蓝星”的作战行动,以平息锡克教极端武装分子的暴乱。第9特种伞兵突击队承担了进攻大本营金庙的任务。突击队员化装成教徒,携带短刀、匕首,深夜冲进金庙,经过白刃格斗夺取了火力制高点。在激战中,17名队员阵亡,数十人受伤。

突袭“猛虎”遭埋伏:1987年印度出兵斯里兰卡。第10特种伞兵突击队第一次尝到了在热带岛国的丛林中作战的滋味。当年10月11日,印军对设在贾夫纳大学校园内的斯里兰卡泰米尔伊拉姆“猛虎”组织总部实施突袭。殊不知“猛虎”游击队事先截获了印军的通信联络,而印军对此还一无所知。

特种伞兵突击队员乘坐的直升机刚刚降落在校园内的足球场上,就遭到早已埋伏在四周的“猛虎”游击队出其不意的猛烈的交叉火力袭击。

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十几名突击队员凭借随身携带的突击步枪及熟练的技能拼死抗击。最终有2/3的突击队员死里逃生。

“魔鬼”敢食“仙人掌”一96小时的战斗:1988年12月3日,太平洋岛国马尔代夫发生政变。马尔代夫总统请求印度紧急出兵予以救援。

4日,印军连夜制定代号“仙人掌”的紧急行动计划。第10特种伞兵突击队紧急动员,迅速做好一切准备。官兵们全副武装,秘密登上了由伊尔-76、安-32等运输机组成的大型机队,从3000千米之外飞往马尔代夫。翌日凌晨,第10特种伞兵突击队的突击队员机降在岛国首府马累的国际机场上。他们分乘加装了机枪的米-8直升机,在岛国上空四处巡歼政变武装分子和雇佣军。

5日凌晨马尔代夫总统被解救、“仙人掌”行动宣告结束时,特种伞兵突击队的官兵无一伤亡。

这次作战计划周密,行动隐蔽迅速,战果显著,受到马尔代夫总统的称赞和陆军司令部的褒奖,成为特种伞兵突击队引以为豪的一段光荣历史。

东瀛“雄鹰”

日本自卫队有一支鲜为人知的特种部队——空降突击队。这支在名义上仅为普通伞兵部队的特种部队,自建立以来,就以进行侦察、破坏、袭击作战为己任。为了保密起见,在日本国内执行反恐任务时全部以警察身份出现。由于训练有素、作风泼辣、每战必胜,成为日本自卫队中的精锐。

编制独特

日本组建的陕速反应部队为自卫队空降突击队。该部队以现在的第1空降旅、第1直升机旅、武装直升机队为部队骨干进行适当的扩编,其规模为师级单位,每个营均具有独立作战能力。

自卫队空降突击队总兵力6000人,由3个空中机动团、1个空中机动步兵团、1个空中机动支援队以及武装直升机队、航空队、工兵营、反坦克排等组成。

自卫队空降突击队既可以作为战略部队使用,也可以作为战术部队使用。作为战略部队,主要用于战略要地、战略要点作战,增援地面部队,阻止和限制入侵者的行动,早期击破敌人的进攻;作为战术部队,主要用于对付孤岛发生的危机,限制与阻止敌方部队的进攻。

阵容庞大

自卫队空降突击队的直升机旅装备有直升机200余架,其中AH-1S型反坦克直升机80架(以后逐步由AH-64A攻击直升机替代)、OH-6D侦察直升机40架、AU-60A型多用途直升机40架、EH-60型电子战直升机3架以及CH-47D型(日本命名为CH-47J)中型运输直升机40架。该直升机旅实施机降作战时,一次可以空运一个师级规模的地面部队。自卫队空降突击队的机动步兵旅有各种火炮110门,其中120毫米重型迫击跑24门、81毫米迫击炮32门、155毫米牵引榴弹炮54门。另外中型和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各32台,共64台,以及反坦克战斗车辆202辆。

凸现日本特色

自卫队空降突击队除了具有反应速度快、攻击火力强、机动距离远三大特点外,还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组织体制现代化:该自卫队空降突击队既不同于美国空降师,也不同于法国空中机动师,而是结合日本本土特点、作战要求而独立创建的一种新型快速反应部队。该部队具有应对多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组织体制上实现了编程现代化。具体来说,既可对付突发事件、恐怖活动,达到早期歼敌的目的,又可增援地面部队,阻止、牵制、消灭进攻之敌,达到歼敌于水域、滩头的目的;还可以参加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扩大日本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

武器装备现代化:该自卫队空降突击队部队将实施“质重于量”的原则,从三方面加强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一是提高空中机动能力。该部队装备更多的CH-47型运输直升机、C-130型中型运输机来取代YS-11型运输直升机,以便于能在几小时内由基地机动到数百千米以外的地区。二是提高远距离反坦克能力。该部队将装备新型制导炮弹和新型反坦克直升机以及机载、车载反坦克导弹。三是提高近战歼敌能力。该部队将装备地面反坦克导弹、空中反坦克导弹以及无人近战武器。

战法现代化:该部队以“内陆持久作战”为其作战指导思想,主张在内陆迟滞、阻击、歼灭敌人。由于武器装备不断发展,日本在酝酿组建自卫队空降突击队时强调了要采取新的战法,做到重视前方处置、早期击敌。这种战法要求部队必须抓住敌人着陆前和登陆后的弱点,依靠强大的机动力量,将敌人一举歼灭。为了适应这种战法,日本加强了对自卫队空降突击队的训练、空降训练、夜间训练、野战生存训练等,并从1995年起每年组织1~2次有各兵种配合的快速反应训练,使各分队(兵种)能熟练地掌握其作战行动方法。

空中利爪

众所周知,英国皇家空降特勤队(SAS)以其超群的特战能力、不俗的战果而蜚声世界。但很少有人知道,与英国同文同种的澳大利亚也有一支自己的空勤团。他们的使命和人员素质,和英国老前辈们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澳大利亚特种勤务团(SASR)。

组建编制

澳大利亚特种勤务团成立于1957年,空军按照英国模式成立了第1特种勤务连。当时,英国正在同马来亚游击队作战,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不得不调遣这支部队参加作战。因此,这支部队成立后不久就经受了战争的洗礼。1960年,第1特种勤务连的部分成员被编人了“王室澳大利亚团”,改编为一般的步兵部队。1964年,由于当时形势的需要,这支部队又重新独立出来,其编制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并正式改编成澳大利亚特种勤务团,1965年被派往文莱及婆罗洲。

特种勤务团的本部设在澳大利亚佩恩附近的斯旺伯恩,辖有1个指挥部、3个“佩刀”特种勤务连以及若干人作战支援分队。1979年,又奉命组建了反恐特种作战分队,隶属于特种勤务团指挥部调遣。执行具体作战任务时,澳大利亚政府的特派部队可通设在堪培拉的国家安全服务协调中心直接指挥。

严格的选拔

SASR队员主要从现役军人的志愿者中选拔,参选的队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极强的耐力、很高的自我约束力以及对各种武器熟练的操作能力。

参选队员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合格者方能入选。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基本技能训练、特种作战技能训练以及野外生存特别训练等,只有成绩优异者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特种勤务团的队员,才能在胸前佩戴上特种勤务团的土黄色贝雷帽和金属翼形匕首徽章,戴上绿色贝雷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