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工作压力、药物或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料都可能引起,情绪大起大落或刺激性食物会使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因而呼吸不自主地变得快而浅,而有吸不到空气的感觉。
【自救措施】
1.缓和自己的情绪把呼吸放慢。
2.以往尝试以纸袋或塑料袋盖住口鼻以降低二氧化碳血症现象,成效不佳与副作用大,且会加重缺氧的恐惧,目前已不建议使用。
3.若情绪无法有效缓和下来,而且无法配合减慢呼吸次数,甚至已意识不清,那就需送医治疗。
4.致命性的急症(如心肌梗塞主动脉剥离气胸肺栓塞)有可能有过度换气之症状,所以有心血管疾病者仍应尽速就医查明。
5.若过度换气症状一再地发生,应寻求适当的心理咨询,如精神科医师,以了解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
【预防措施】
1.适当的发泄情绪,不要刻意压抑。
2.要对过度换气症候群的初发症状有所认识,以便及早提醒自己放松情绪及放慢呼吸。
3.平时应保持作息正常,避免熬夜及摄取过多咖啡、茶等刺激性饮料
▲急性腹痛
腹痛是很多疾病共有的症状,所以在未明确病因之前,切不可滥用止痛药或作腹部按摩止痛。以免延误病情,影响诊断。在发生腹痛后,若经短期观察不见好转,应立即就医,查明病因,对症处理。
【正确判断】
1.从疼痛部位来说,一般腹痛发生在右上腹者,多见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左上腹者,多见于胰腺炎;中上腹者,则见于溃疡穿孔、急性胃炎、阑尾炎初起等;脐周围痛者可见于急性阑尾炎初起、肠蛔虫、肠梗阻;右下腹痛者,见于阑尾炎、右侧输尿管结石、右侧附件炎等;左下腹者可见于左输尿管结石、结肠炎。
2.从疼痛性质上看,阵发性绞痛者,多见于胆石症、胆道蛔虫、肠梗阻、肠炎等;持续性绞痛者,多见于输尿管结石等;持续性剧痛者,多见于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阑尾炎穿孔等;胀痛者,可见于肠梗阻;放射性痛至右肩或背部的可见于胆石症,至会阴部者为输尿管结石等。
【急救措施】
1.卧床休息,取俯卧位可使腹痛缓解,也可双手适当压迫腹部可使腹痛缓解。
2.适当给予解痉药物,可暂时缓解腹痛。
3.若是暴饮暴食所致腹痛、腹泻者,可试用桐油按摩腹部,往往可起到一定止痛效果。
4.腹痛剧烈且伴有呕吐、高热、血便时,应速送医院治疗,不宜久留家中以免耽误病情。
5.消炎治疗。对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腹痛,可用抗生素。
6.到医院后,告诉医生患者腹痛的发病方式(如突发性剧痛或渐痛等)、腹痛性质(如阵发性绞痛、持续性疼痛等)、腹痛部位(如上腹、下腹、脐周等)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帮助医生诊断。
▲急性腹泻
病人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不成形或带脓血样者都称为腹泻。引起急性腹泻的原因很多,但以急性肠道感染、中毒及过敏性因素等最为常见。
【急救措施】
1. 最好卧床休息。
2.如果接触了有毒物质,或进食了可能致病的食物,立即停止。
3.非感染性腹泻,可用复方苯乙哌啶、黄连素、痢特灵等;感染性腹泻应服用抗生素治疗。
4.发生腹泻也要继续进食。可吃些易消化的稀软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充分补给水分,最好在温热开水中加少量的食盐饮用,也可饮用各种果汁饮料,不可饮用牛奶或汽水等。
5.腹泻剧烈或伴有呕吐,是比较严重的情况,要注意观察病人。
【专家提醒】
夏日腹泻多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最好不要滥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不但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也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菌群,急性腹泻有可能因此转为慢性腹泻,治疗起来得不偿失。还有些腹泻是由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抗生素对这些腹泻也毫无效力。而且腹泻是一种自然性疾病,一般一周左右就能自愈。
▲恶心与呕吐
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但也可单独出现。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搏缓慢、血压降低等症状。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营养障碍等情况。
引起恶心与呕吐的原因很多,比如:患有胃肠疾病、吃得太多、过量饮酒、误食馊腐食物、妇女妊娠等。
【急救措施】
1.卧床休息,头应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呼吸道而发生窒息。
2.呕吐频繁者应暂禁食,适量喝些淡盐水。
3.指压双腕内关穴有一定止吐作用,或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
4.到了医院就及时对症治疗:中毒须催吐或洗胃,胃肿瘤、肠梗阻须送医院手术。脑膜炎须送传染科抢救。
5.呕吐不止时可给镇吐药,病人烦躁不安可服用镇静或解痉药。
▲急性胃穿孔
胃穿孔是指胃壁或十二指肠壁因消化性溃疡或胃内气压增高等原因而发生穿透。
胃穿孔后,大量胃肠液和气体流入腹腔,会引起化学性或细菌性腹膜炎以及中毒性休克等,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胃穿孔一旦确诊,大多须立即手术,特别是饱餐后的穿孔,常合并有弥漫性腹膜炎,需在6至12小时内进行急诊手术。
【正确判断】
判断急性胃穿孔应注意几点:
1.过去多有典型的胃病史。有的经医院检查已确诊为溃疡病,近日多因饮食不节、受凉或精神紧张等原因使胃病复发。
2.突发性剧烈腹痛,多在上腹部和右上腹部,可逐渐蔓延到右下腹或全腹部,变动体位时疼痛加剧。
3.腹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常有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烦躁不安、心慌气短、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表现。
4.因腹膜受刺激,全腹部有压痛,腹部硬如木板(临床上称“板样腹”),按压腹部的手突然抬起,腹痛剧烈难忍。
【急救措施】
1.让病人朝左侧卧,保持安静。因为穿孔部位大多位于胃部右侧。朝左卧能有效防止胃酸和食物进一步流向腹腔以致病情加剧。
2.将胃部内容物抽出,以减缓腹腔的感染。如果医护人员无法及时到达,但现场又有些简单医疗设备,病人可自行安插胃管。具体方法:将胃管插入鼻孔,至喉咙处,边哈气边用力吞咽,把胃管咽入胃中。然后用针筒抽出胃里的东西,这样能减轻腹腔的感染程度,为病人赢得治疗时间,记住此时病人也必须朝左侧卧。
【专家提醒】
急性胃穿孔是否施行手术治疗,根据病人的年龄、溃疡病史长短采取不同措施。
1.如患者较年轻,胃病史短,估计流出消化液少,可能穿孔小,闭合可能性大,可先行非手术治疗。
2.如果病人年龄大、病史长,穿孔不易闭合,即使闭合也易复发,或者在非手术治疗中,病情加重,应进行手术治疗。
▲咯血与呕血
“咯血”和“呕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病症,发现病人吐血,作为患者自己和家人,要立即判断出是“咯血”还是“呕血”,然后实施不同的急救措施。
【概念解析】
“咯血”与“呕血”的区别:
它们的症状都是“吐血”,但它们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系统的疾病所致。
1.出血部位不同。“咯血”也叫“咳血”,多为喉及呼吸道出血,一般咳嗽后吐出。“呕血”多为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胃由口腔呕出,可为喷射状。
2.血液颜色不同。“咯血”一般为鲜红色,有泡沫。“呕血”呈紫红或咖啡色,无泡沫。
3.内容物不同。“咯血”常常混有痰液,“呕血”中有食物残渣及胃液。
4.出血前症状不同。“咯血”前常有喉痒、咳嗽、胸闷。“呕血”常伴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5.病史。咯血患者一般有结核,支气管扩张或心肺疾病等。呕血患者多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肿瘤或肝硬变等病史。
【主要症状】
咯血的主要症状:
1.喉痒,病人恐怖不安。
2.突然胸闷,挣扎坐起。
3.呼吸困难剧增,面色青紫,继而发生窒息、昏迷。
4.咯出的血大多为鲜红色,血中常混有痰液,有泡沫。
呕血的主要症状:
1.上腹疼痛、恶心、呕吐。
2.大量出血后病人头晕、心慌、气短、无力,精神不振,四肢湿冷。
3.呕出的血多为红色或咖啡色,混有食物残渣样物质。
【急救措施】
请先依据上面的“概念解析”和“主要症状”,正确判断患者属于“咯血”还是“呕血”。
咯血急救措施:
急救原则主要是止血,使呼吸道通畅,同时进行病因抢救。
1.首先要稳定病人的情绪,急救的同时要不断安慰病人,不要让病人看到吐出的血。
2.让病人安静躺卧,头低脚高,头偏向一侧,轻拍其背部,清除口鼻、咽喉内的血块,保持呼吸道通畅。不要搬动病人。
3.为了帮助恢复血液循环,可用毛毯保温。
4.病人咳嗽时要轻咳,但也不要强忍,不要把血咽下去。
5.咯血患者最危险的是发生失血性休克。当患者有脸色青紫、出冷汗、脉搏微弱时要特别注意。如果发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应马上通畅呼吸道,人工呼吸。
专家提醒:24小时咯出血量在100ml(痰中带血)以内为小量咯血。24小时咯出的血量在100—500ml为中等量咯血。24小时咯出的血量超过500ml,或一次咯血量超过300ml者为大咯血。
少量咯血不需特殊治疗,卧床休息,保持绝对安静。若大量咯血,除采取上述急救措施外,绝对禁食。
呕血急救措施:
1.让病人保持安静,卧床休息,。不要让病人看到吐出的血。
2.躺卧时头低脚高,头侧向一方,吸血误入气管而窒息。暂勿搬动,
3.呕出的血不要咽下,以免呛入肺中。
4.上腹部放置冰袋,以减少出血。
5.有条件可静脉输液。出血严重者可立即给止血药。
6.注意保暖,但不宜太热。
7.对烦躁不安者,可口服安定片(0.5mg)。
8.严禁饮食,以免加重病情。
▲便血
消化道出血时,血从肛门排出,色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色,或粪便带血,称为便血。一般认为上消化道出血量在50ml以上即可出现黑便。
【主要症状】
消化道大出血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失血性贫血与急性周围循环功能不全的症状。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部位的高低。上消化道出血时排出的多为暗红色血便,或呈柏油样黑便。下消化道出血时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的血便。然而二者均可有例外。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如伴有肠蠕动加速时,可排出较鲜红的血便而不呈黑便。小肠出血时,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呈柏油样黑便;当小肠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便血呈暗红色甚至呈较鲜红色的稀便。结肠与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鲜红色或较鲜红的血便。
【急救措施】
发生便血,先要查明原因,实施病因治疗,需要由专业医师进行。家庭急救主要是采取止血措施。
1.卧床休息,安静,保暖,流质饮食或暂禁食。
2.若怀疑为药物或酒精引起的便血,应立即停用。
3.肛裂或痔疮出血:用1%—2%盐水浸泡棉球或纱布压迫肛门止血,并加T字带固定;有条件时生理盐水加1%盐酸麻黄素,用上述压迫法暂时止血。即使每次出血量较少,但长期不断出血,常常造成病人贫血、面苍白、无力、抵抗力低下,甚者休克等恶果,应及早采取止血措施。
4.原因不明出血:送医院前,可口服止血药。
5.肠息肉、肠穿孔、肠套叠、肠癌出血应送医院外科治疗;阿主巴痢疾等病需由内科治疗。
▲疝气
疝气,俗称“小肠串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较为柔软的包块。突出物常见的是小肠,所以也叫“小肠串气”、“肠脱出”、“小肠疝”。一般在下腹部、大腿根部的部位(即“腹股沟”)突出,所以也叫“腹股沟疝”。
疝气多因咳嗽、小便不畅、便秘、生气、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原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是小儿和老人的常见病。疝气如不及时处理,发生嵌顿的话,肠管会渐渐坏死,进而引起腹膜炎,非常危险。
【急救措施】
当疝气初发时,很容易把突出的肠管还纳。
1.小儿疝气的自疗:
(1)首先安慰小孩,减少哭闹和咳嗽。因为哭时腹部压力增加,更难进行还纳。为了让小孩不哭,可用喂牛奶或洗澡等方法来哄,有时通过洗澡也可以治好。
(2)发现包块突出时,让孩子躺平,用手按摩突出物,轻轻推至腹腔。
(3)暂时恢复后,尽量减少站立过久或奔跑,适当注意休息。
(4)适当增加营养,平时可吃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扁豆、鸡、鱼、肉、蛋等。
(5)大一些的儿童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
2.老年人疝气的自疗:
(1)平躺在床上,病人可自己用手慢慢把突出送回腹腔内,这时可听到“咕噜”一声。
(2)有些经常发生疝气的老年人,长期不去看病,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这是很危险的。成人疝气的自疗措施只应用在送医之前。
(3)老年人经治疗后,应积极防治咳喘、小便不畅、便秘等容易引发疝气的病症。
3.有时反复出现的疝气可以被卡在腹腔外,无法用手送回。这种疝叫做“嵌顿疝”。它可以引起剧烈的疼痛,时间长了可导致肠梗阻、肠坏死等严重后果,“嵌顿疝”要及时诊治。
4.经常观察肿块活动情况,如发生剧痛者不宜止于自疗。
【专家提醒】
1.疝气发病以儿童和老年人多见,儿童疝气在一岁以内是有可能自愈的,但一岁以后的疝气就不可能自愈了,应该手术治疗。所有成年人疝气都需要及时手术。
2.儿童身体比较稚嫩,器官发育还不完全,因此,家长在选择疝气治疗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权衡考虑。
▲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较少,常同时伴有排便不畅、费力、困难。一般对排便后8小时所摄的食物在40小时内尚未排出既为便秘。许多便秘患者排便3次/周,严重者长达2—4周才排便1次。有的每日排便可多次,但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每次可长达30分钟以上。有的人每日或2—3天大便1次,也有一些人一天大便2—3次,虽然排便间隔或次数不同,但只要大便不稀,不干燥硬结,排便时不费力,都属于正常状态。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使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久,粪便内所含的水分被过量吸收,粪便变得干燥坚硬,排便时间延长,难于排出,肛门坠胀、疼痛,还可引起腹胀、腹痛、多屁、食欲不振、头晕乏力等症状。
便秘在老年人、孕妇、儿童和节食减肥者中发生率较高。一般性的便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的得到缓解。
【自疗措施】
1.养成按时排便的好习惯。不要憋便,一有便意应立即排便,即使无便意也应坚持定时蹲坐10—20分钟。偶有排便减少也不要轻易用泻药。
2.早晨起床后先空腹饮用一杯凉开水或一杯冷牛奶,肠胃受到刺激会产生便感,长期坚持就能形成早上排便的好习惯。
3.注意饮食,多饮白开水或盐开水,多食水果(苹果例外)、蔬菜或其他多渣食物。少量食用咖啡和香蕉也能起到促进排便的作用,但过量食用却会弄巧成拙,引起便秘。
4.平时加强运动,以促进消化道蠕动。
5.腹部按摩。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顺时针方向按摩,每天2—3次,每次10—20圈。
6.如果直肠内的硬结大便堵塞在肛门口,口服泻剂是无效的。可戴上薄的胶手套,手指涂上甘油或其他油类,慢慢插入肛门中将粪块掏出,动作不要太猛,以免损伤直肠黏膜。
7.热水熏蒸。患者坐在盛有70℃左右热水的便盆上。由于热气的刺激,可增强肠蠕动及软化粪便而利于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