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家庭急救手册
28656800000014

第14章 常见急症的急救(9)

现代科学证明,妊娠42周是最大限度。如果超期妊娠,胎盘产生老化衰退,胎盘内血液循环中氧量减少,胎儿的营养供给就会逐渐断绝。而且过熟的新生儿皱纹多,指甲长,皮肤蜡黄、干巴,呼吸困难,出生时往往处于假死状态,或已死亡。

超期妊娠容易发生妊娠中毒症,分娩时往往伴有宫颈管、会阴撕裂、产后出血。

【急救措施】

对过熟胎儿应采取的较好的措施是引产、手术助产,或剖腹产,均要在医院进行。

1.用药分娩诱导。使用催产剂,便子宫收缩,发生阵痛。

2.使用器具分娩诱导。是指利用异物放人子宫挤推,引起子宫收缩的方法。

3.还有电器扩宫、人工破膜等催生法。

4.超期妊娠一定要慎重处理。胎儿一有异常要马上做剖腹产手术。

▲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又叫早破水,指胎膜在未临产时自然地发生破裂。胎膜早破可能由于微生物的感染引起,也可能是因为机械作用如多胎妊娠时,子宫的内容物太多,张力太大使胎膜发生破裂引起,也有是不明原因引起的。

发生胎膜早破后,多数情况下,规律性子宫收缩随即开始。但也有持续一段时间后才出现规律收缩者,没有经验的孕妇往往容易忽视。由于胎膜早破,羊水流出,子宫内部和外界已通过阴道相通。细菌很容易进入体内,导致宫内感染。因此一旦发生胎膜早破,就应视为分娩,孕妇须马上住院待产。

【主要症状】

临近预产期时,还没出现明显的子宫收缩,也没有排尿,突然有较多水样液体自阴道流出而不能自主,继而少量间断性排出。

孕妇会有发热症状,羊水变浑浊产生异味,可诱发早产及增加宫内感染和产褥感染,并可使胎儿由于宫内感染出现败血症。有20%—25%的孕妇分娩时会出现胎膜早破的情况。一般不影响产程进展。

【急救措施】

1.预防感染。胎膜破后12小时后用抗菌素,每天清洁外阴2次,用消毒换药巾垫外阴。

2.将日常生活用品放在产妇伸手可及之处,便于拿取。协助产妇进食,并保持床单干燥、整洁。

3.防止脐带脱垂。产妇卧床休息,立即作肛查,听胎心,发现胎心变化查明原因以排除脐带脱垂。

4.胎膜破后24小时未临产,开始引产或根据情况行剖宫产。

5.未足月而胎膜已破者,采取安胎措施,延缓分娩时间,视产妇孕周,血象,体温等具体情况决定引产时间,孕周<37周者,估计分娩前三天用地塞米松促肺成熟。

▲突然分娩

孕妇如果出现阵痛(一阵一阵的腹痛),提示可能要临产,在现场没有医生和助产人员时,应按下面方法处理。

【急救措施】

(一)阵痛开始时。

1.让产妇平卧在干净的卧具上,采取胸式浅呼吸,以减轻阵痛。

2.准备干净的毛巾、纱布、过氧化氢溶液、大水盆、热水(不能太烫)、产妇身下铺的布、包婴儿的布、扎脐带用的线绳、剪刀、酒精或白酒、热水袋、产妇的衣裤、干净的塑料布等。以上物品一定要注意清洁,用酒精消毒或蒸煮消毒。(同时可以准备好住院使用的生活用品)

3.救助人用肥皂洗净双手,然后用酒精或白酒仔细擦手,把上述接产用的物品摆放在手边。

4.为产妇消毒外阴及周围皮肤。

(二)分娩开始时。

1.诱导产妇慢慢地屏气、使劲,胸式呼吸。

2.接生者站在产妇右侧,用干净的布盖住肛门以免污染。然后用右手拿布紧贴阴道边缘,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开抵住会阴部。在宫缩时,左手按住胎头,并令产妇作屏气动作以用力下压,加速胎头娩出。

3.胎儿头部露出时,左手不要再按压,用双手托住头部,注意千万不能硬拉或扭动。

4.用高兴的语气告诉产妇生产情况,以让产妇安心、宽慰。

5.令产妇不要再用力,应张口哈气,以减少会阴撕裂,此时,也可作会阴侧切。

6.将胎头轻轻转向一侧,使两肩进入骨盆口,接生者右手仍护住会阴不动,左手压胎头向下,使前肩露出,然后稍向上提出另一肩,胎儿身体随之自然娩出。

7.等待胎盘自然娩出。

(三)胎儿生下后。

1.胎儿完全生下后,要立即检查。胎儿出生后一般都会啼哭,如不啼哭,多因嘴里有羊水,可吸出或用干净纱布将口鼻中的羊水挤出。

2.轻轻拍打胎儿的双脚及背部,以促使胎儿啼哭和呼吸。如果还没有哭声,应做人工呼吸4—5次,再拍打双脚。

3.待脐带不搏动时,在距婴儿腹部2厘米处用干净的线结扎,或者用脐带打两个死结,靠近母体一端再结扎一处,中间相隔3—5cm,然后用酒精消毒过的剪刀在两个结扎处的中间剪断。至此,婴儿已正式脱离母体。

4.用消毒布擦干净婴儿,用干净衣服把婴儿裹起来,放在母亲身上。同时把顺产的情况告诉产妇。

5.为防止新生儿得破伤风,到医院后要提醒医生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四)生产后产妇的处理。

1.胎盘一般在生产后15—30分钟自动剥离,阴道有少许血液流出。

2.用手在产妇腹部子宫底轻轻下压,另一手将脐带稍往外牵引,使胎盘娩出。胎盘娩出后,应检查其是否完整,胎膜有无缺损,会阴有无破裂,阴道有无出血。一般多在15—30分钟内娩出,若长时间仍未娩出,应引起注意。

3.重新消毒产妇外阴部,有损伤时,送医后立即缝合。

▲产后中暑

正常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产热和散热,体温处于动态平衡,维持在37℃左右。产褥期产妇一般体质较为虚弱,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导致产后中暑。

【主要症状】

中暑的先兆:感觉口渴、多汗、恶心、头晕、心慌、胸闷等。

患者体温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面红不出汗,皮肤干热,全身起痱子或出汗而体温下降。

【急救措施】

1.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通风较好的凉爽处休息。

2.解开衣服,多饮淡盐水或服仁丹、解暑片等,短时间内即可好转。

3.出现高烧、昏迷、抽搐者,应让患者侧卧、头部后仰,保证呼吸道畅通。

4.用湿毛巾或用30—50%的酒精擦浴前胸、后背等处。

§§§第十节 中老年人常见急症

▲心悸

心悸是指自觉心慌,心率加快或减慢,伴有心前区不适的症状。引起心悸最常见的病因有全身或心脏神经功能不正常,如神经衰弱和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疾患以及甲亢、贫血、低血糖、发热等。过度兴奋、吸烟、饮酒、饮茶或服用麻黄素后也可引发这一现象。

【急救措施】

1.心悸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兴奋,尽量少吸烟,少饮茶、酒等刺激性大的食品,避免刺激扰动。

2.功能性心悸患者,应消除思想顾虑,减轻精神负担。

3.如果是心悸发作时伴有其他症状,最好是定期做心电图检查,尽早查明原因。

▲心脏早搏

正常心脏的跳动是规则的,各次心跳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如果出现突然提前的心跳,在医学上称为过早搏动(早搏),或称期外收缩、早期收缩。可分为窦性、房性、交界性及室性几种,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

引起早搏的原因有药物、感染、电解质紊乱、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饮酒过度等,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及甲亢等,也可引起早搏。

很多正常人,都出现过早搏。早搏大多是功能性的,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的不协调引起的,有时可持续多年也不会变为心脏病。但有些早搏,却预示着心肌炎、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这类心脏早搏以每分钟出现次数多,活动后增加,安静时减少为特点。按早搏发生的频度,每分钟在6次以上的,被称为频发性早搏,不足6次的为偶发性早搏。偶发性早搏一般不必治疗,频发性早搏,尤其在心脏病基础上可能演变为严重心律紊乱,或可能导致心绞痛与心力衰竭的,应注意治疗。

【主要症状】

早搏可无症状,也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或感觉到心脏重重地跳了一下。频发室性早搏者常有心悸、心慌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阿斯综合征及心力衰竭、休克等。

【急救措施】

1.偶发性早搏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不大,尤其是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早搏本身亦非严重疾病,一般不必治疗,所以病人应消除思想顾虑,保持乐观情绪。

2.对于那些生理改变与心脏病无关的患者,早搏发生后,不要过度紧张。有时只要精神镇定下来,早搏就可以减少或消失。

3.室性早搏的患者,可采用短阵性咳嗽法。因为咳嗽可以产生足够的能量引起心脏除极,终止室性早搏的发作。患者要用力连续咳嗽,使室性早搏转为窦性心律,能避免猝死的发生。

4.注意休息,戒烟戒酒,不喝浓茶,控制情绪,生活保持节律性。

5.频发早搏伴有心悸、心慌者,可去医院查明原因,治疗原发性疾病。

6.如为洋地黄引起的室性早搏应立即停止服用该类药物。

7出现阿斯综合征,应立即采取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抢救。

【专家提醒】

对心脏病患者,平时应及时治疗,控制住早搏。因为有较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出现早搏的猝死率是正常人的6倍,不可忽视。

▲心绞痛

心绞痛是心前区及其附近部位由于心肌暂时性和可逆性缺氧而产生的不适症状。它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或首先症状。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其为心肌缺血、缺氧发出的求救信号。频繁发作应警惕心肌梗塞。

【病因】

1.心绞痛的病因可能与脂质代谢紊乱,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以及随年龄增长的动脉管壁正常结构和机能缺陷有关。

2.高血压、长期吸烟、糖尿病、肥胖、遗传、A型性格、血尿酸增高以及某些内分泌病也会导致心绞痛。

3.劳累、饱餐、受寒、吸烟和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时,也易发生。

【主要症状】

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闷痛、压榨痛或紧缩感,部位主要在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清,常发射至左肩。

有时出现心慌、窒息,或有濒死的感觉。每次发作历时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多种多样,有时仅有上腹痛、牙痛或颈痛。

【急救措施】

1.立即让病人停止一切活动,坐下或卧床休息。保持绝对安静,尽量使自己放松、深呼吸。注意保暖,室温不宜过低。有条件者可同时吸氧。

2.含服硝酸甘油片,1—2分钟即能止痛,且持续作用半小时,可有头昏、头胀痛、面红、发热等副作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忌用。

3.若现场无解救药,也可指掐内关穴(前臂掌侧横纹上2寸,两条筋之间)或压迫手臂酸痛部位,也可起到急救作用。

4.心绞痛缓解后应鼓励病人适当活动,如散步、气功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液循环,但应避免跑步等剧烈运动。

5.心绞痛患者的饮食要限制热量,给予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少糖、少盐、适量蛋白质食物,并需少量多食,不宜过饱,应戒烟酒、不饮浓茶、咖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6.心绞痛持续不缓解时,可能发生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因冠状动脉分支的一支或多支痉挛使血管腔狭窄,或因血栓形成而阻塞血管腔造成局部心肌供血中断,出现心肌严重缺血、缺氧而造成心肌广泛坏死。

急性心肌梗塞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患者在发病后几个小时内死亡。

【主要症状】

1.通常在发病前1—2周内,病人心绞痛的次数增加,每次疼痛持续的时间延长,疼痛的程度加重,用药后不起作用,而且症状在加剧。

2.一般心肌梗塞时并无剧烈的疼痛,老年人发生心肌梗塞时一般无痛,病人突然出现胸闷发憋,心律失常,呼吸困难,大汗淋漓。

3.心肌梗塞的胸痛与心绞痛相比,持续的时间较长,往往可达几小时,甚至1—2天,范围也较广,可波及左前胸与中上腹部。可伴有恶心、呕吐和发热等症状。

【急救措施】

1.让病人就地躺卧,不要翻身,不要让其肢体活动,不要让病人说话,周围的人也不要大声说话。病人活动状态时,心肌耗氧量是安静平卧时的4倍。

2.不要搬动病人。如果病情得到控制,由专业救护人员用救护车送往医院。搬运不当可能造成患者早期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这是心肌梗塞患者猝死的首要原因。

3.病人若十分烦躁,过分紧张,则可给其口服镇静药,减少心脏负担。

4.若发现病人脉搏细弱、四肢冰冷,提示可能将发生休克,应轻轻地将病人头部放低,足部抬高,以增加血流量。

5.如果发生心力衰竭、憋喘、口吐大量泡沫痰以及过于肥胖的病人,头低足高位会加重胸闷,只能扶病人取半卧位。

6.一旦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就要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且不能中途停顿,须持续到病人送入医院急救室。

7.病人不宜多喝水,应禁食。解松衣扣、裤扣,有条件的吸氧,注意保暖。

【专家提醒】

心肌梗塞的急救原则是:禁动。

家庭紧急处理后,要由专业医护人员用救护车往医院,且途中要不间断地对患者进行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