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财与智的哲学
28649300000069

第69章 让人才脱颖而出

“我老是在说一句话,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一个人你要跟他相处,日子久了,你觉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样是正面的,那你就应该可以信任他;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就可以做你的亲信。”

世界博览会1986年在温哥华举办。落幕之后,各国的临时展厅或拆卸,或废弃。其旧址为靠海的长形地带,发展前景良好,地皮为省政府的公产,可以较优惠的价格购得。

生活在温哥华的李泽钜,以他土木专业的眼光看好这块地皮,将可发展综合性商业住宅区。于是,他积极向父亲建议,理由如下:

(1)世博会旧址附近都已开发,社区设施、交通等已有良好基础。

(2)温哥华这一区域,和一般大都市不同,并无高架公路,市容美观。

(3)旧址位于市区边缘,有市郊的便利而无市区的弊端,无论往返市区和郊区,同样便利。

(4)位置临海,景色怡人,海景住宅当然矜贵。

(5)香港移民源源不断开赴枫叶国(加拿大),对饱受市区嘈杂拥挤之苦而又嫌郊区偏远冷寂的港人来说,这样的海景住宅有相当的吸引力。

李嘉诚同意了儿子的“狂想”,认为最后一点尤显商业眼光。

说这是“狂想”,一点不夸张。整块地皮,大致相当于港岛的整个湾仔区,外加铜锣湾,迄今为止,香港有哪个地产商,在这么开阔的地段发展浩大的综合物业?这在加国建筑史上,也将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投资巨大(后来确定的投资额达170亿港元),非长实集团所能承担。李嘉诚拉他同业好友李兆基、郑裕彤加盟,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共同开发。决策为各大股东(李嘉诚个人及集团占50%股权,另50%为各股东分占),具体操作为李泽钜。

《富豪第二代》一书介绍:“李泽钜为这宏图构划,一手一脚策划、设计,费尽心血,悉付于此,曾经在两年之间,出席大小公听会200多个,与各界人士逾2万人见过面,解释这个计划。当然,他的背后,父亲、师傅,及其他人等,一直予以无限量支持。”

1988年,新财团以32亿港元巨款投得世博会旧址发展权。

一切开始进行。1989年3月,平整地盘的施工地段突然出现了一张“告同胞书”,措辞强烈,充满排外的极端情绪。这与加国政府为吸引华人资金和人才大开方便之门的国策背道而驰。

“他们似乎完全看不见我也是加拿大公民,他们反应太过激烈。”李泽钜气愤而又无奈。

据传媒估计,当地人排外,还与李泽钜的另一宗生意有关。世博会旧址,以太平协和的名义签约之后,李泽钜将另一家公司的200多套新公寓,直接在香港发售。消息传回温哥华,当地传媒大肆渲染,引起本地人的不满,质问省政府:将来世博会物业,是否又卖给香港人,让这里变为华人的天下?

省督林思齐博士为平息民怨,要太平协和保证,在这块极优惠的地皮上兴建的物业,不会只在海外发售,必须优先向当地人发售。这意味着,兴建的物业将不可先期在香港卖好价钱。加国地价楼价低廉,这是公认的事实。

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大的风波,李嘉诚未出面,麦理思、马世民也未露面,而全盘托付给坐镇加国的李泽钜。这表明,李嘉诚要考验儿子随机决断、谈判交涉的能力和毅力。

李泽钜即从滑雪胜地韦斯拉赶到温哥华。他的身份,仅仅是太平协和的董事;他的外貌,看上去还是个未出校门的学子,给人不老成的感觉。李泽钜求见省督林思齐,问他:“如果世博会发展搁浅,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林思齐是1967年从香港移民加国的,对香港的事再清楚不过。李嘉诚在香港的号召力,足以使流入加国的地产投资缩减2/3!更会使这个在香港移民潮中的受益省,落在其他省后面!

省督说服省议会,对李泽钜的要求做出让步,许可世博会物业同时在香港和温市发售——实际上是以向港人发售为主。省议员透过传媒,向市民说明利弊关系,称华裔移民是温市建设的和平使者,要善待他们。

同时,李泽钜也在积极配合,以争取民心,他在温哥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6年来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加入了加拿大籍。”

风波平息,工程继续上马,这就是后来定名“万博豪园”(注:世博会又叫万国博览会)的庞大商业住宅群。

李泽钜的处事能力得到父亲的赏识,李嘉诚同意董事的一致要求,吸收李泽钜任长实集团董事。

香港《信报》于1990年11月28日刊出《李泽钜设计万博豪园一鸣惊人》一文,对李公子推崇备至:

“对李泽钜来说,加拿大温哥华的房屋计划——万博豪园,就是他事业上的试金石。因为这个被誉为加拿大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建设计划,是由他一手策划的,由看中地盘,以至买地、发展、宣传,他都参与其事,全身投入……但初挑大梁,无论如何,都会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的。”

“幸而万博豪园在香港刊登广告之后,初步的反应甚佳。第一期嘉汇苑,平均每平方英尺230加元(1540港元),这个价格,较香港很多地区都便宜。加拿大增收香港移民,港人今后到加拿大居住者必较现时为多,因此,李泽钜对万博豪园的销售前景非常乐观……”

“由投地到施工,这一段期间,李泽钜遇到的争议、面对的意外和困难不计其数,如果换了一个性格懦弱、信心不足的人,早巳知难而退了。但他并未如此,仍然一丝不苟地去做,笑骂由人,愈战愈勇,终于走向成功……”

在李嘉诚的眼中,脱颖而出、独挑大梁才是成功的标志。

一个人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让他脱颖而出,优秀的管理者总善于给人提供一个起跳的高台,让他们有更高的超越前任的起点。李嘉诚两个儿子的成功,与李嘉诚搭建的高台是有直接关系的。而把儿子培养成能人并予以重用——亲与贤并重,正是西方式的管理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事实证明,在李氏这里,这种结合是成功的。